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新世界 > 正文 第九十七章 兄弟阋墙外御侮

元末新世界 正文 第九十七章 兄弟阋墙外御侮

作者:月下清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20:13: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依照刘正风的初衷,取其青壮之人,按照原先设置的前后左右中军模式基本上是平均分配,当然自己身为主帅,执掌的中军在挑选健壮士卒时还是必须要有些优先权的。因为前期中军损失惨重,特别是在颜赤的几次突袭下几乎精锐尽没,而且自于志龙领部分人马作为前锋分出后,现在的中军几乎剩下一个空架子,所以刘正风想重新架构中军,安插自己的亲信,把中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至于前军则交给于世昌,刘正风本想给于世昌一个前将军的封号,这样于世昌也就可以自领一军了,依着于、刘两家的关系,前军、中军自然关系最为紧密,两者都可算是刘正风的嫡系。

但是刘启等却觉得于世昌提拔过快,论功劳又比不上于志龙,骤然升为将军实在令军中不服,其实还是他们不愿刘正风的实力增长太快,而且现在已经有了一个乳臭未干的于志龙,再加上一个与他们不怎么对付的于世昌,瞧着就窝心!

刘正风最后只得给于世昌一个校尉的职位。于世昌本来欢心满满,不料被刘启等浇了一头冷水,心里当然对刘启等愤恨不已,不过听到是拿自己与于志龙的功劳相比而被拿下将军职位,反而对于志龙也多些嫉恨,眼见这小子年纪长不了自己几日,偏偏运气忒好,手下现在是人强马壮,论实力几乎是顺天军的一半了,整得刘正风都有些尴尬,每次议事必须要听听于志龙的意见方好决定,至于其他头领更是不待言了!

现在于志龙可以说是已自成一脉,且人马最重,所以几个大头领的意思是分配给于志龙的兵员最少,且只有兵员的最后选择权。

刘启、秦占山分任左、右军的左将军和右将军,万金海、夏侯恩的原有兵马就较少则任命为后军的正副将军。于志龙则封为飞将军。

刘启、秦占山觉得自己兵马现在是除了于志龙外最多的,而且以前也是战功卓著,这自然是他们两人的说法,特别是拥戴刘正风为王,这可是二人的首功,怎么说刘正风都应该多照顾一下,各军的兵员人数基本一致无所谓,但是在兵员的选择就应该是他们二人先挑选!

万金海、夏侯恩自然对扩充本部没有异议,但是也希望有优先挑选青壮士卒的权利。而且对刘启、秦占山秘密多占县库财物的事情,二人也是有所听闻,只是没有直接证据。刘启和秦占山的实力又强于自己,这哑巴亏也就忍了。如今见刘启二人在士卒的挑选上也要压他人一头,自然不愿意。

刘正风、于志龙对刘、二人已有这个意思。

说起来,这些投奔的百姓虽多,却有不少携家带口的,可用之兵自然没有那么多了,但是刘正风等必须给其全家发口粮,保其生存无虞,否则对士气的打击是无法估量的。这性价比大家心里一算都明白,既然如此,都愿先选单身的青壮之人,或家里拖累小的。

几个头领为了多分兵员和优先挑选之权挣了好一阵,万金海、夏侯恩在争论中气不过,指出刘启、秦占山秘密多占县库之事,今日想在兵员之事上再占便宜,绝不可能!刘启、秦占山涨红了脸,只说他二人血口喷人,并反驳说万、夏侯二人历来人马少,出力小,补足其兵员已是优待,怎能得陇望蜀,不知进退。

于志龙称自己人马多,出力大,这是事实,既然给我补充的兵员最少,为何不让我先挑选士卒?况且县里的所有衙役等都是于志龙一人供给,本身人口的负担就远超诸位。

于志龙虽然多照顾各方关系,但是这些头领各有自家小心思,现在看来实不是干大事的人,刘正风身为大头领,还能多从整体出发,至于刘、秦等明显私心较重。

刘正风见这几个头领为此顶牛也是头疼。不得不屡次劝说大家先喝杯茶,败败火。

刘启二人当日多占县库之事,大家后来心知肚明,要在以往本不愿撕破脸皮,只是现在各部都在大肆扩充,急需精壮,因为关系到以后各头领的切身利益,自然争论得激烈。

能闹成这样,主要原因还是刘正风实力较弱,于海根本没有来得及为其接位做出有力的布置。

于志龙见不是办法,这样下去徒耗时间,又容易伤各部和气,眼下大战在即,实不应内部闹矛盾。他琢磨了好一会,出了个主意,先将所有青壮挑出,确定好各部的兵员补充数量,以刘正风开始,依次是刘启、秦占山、于志龙、万金海、夏侯恩等人,大家派人一轮一轮的出来挑兵,每轮一百兵员,若自己所补数额满了,自动退出,其余头领继续。几人一合计,这个法子还算公平,倒是可行。

但在具体分配各部兵员数额时,自然又是一番争吵,最终还是以各军人数基本一致为选择,于志龙所部因为前期特殊原因,允许其部可超额五百兵。刘正风是全军之首,故中军人马可以略多些。

因为县库的财物已经分配了各部,仅仅留下部分作为本县治政之用,所以刘正风要求各部的粮草等在扩编后不再由总队供给,全部自己解决。

这些事终于争论结束,几个头领都不禁口干舌燥,大家穿着粗气或仰在椅上,这时于志龙将益都官军很快前来围剿的判断慢慢说与众头领。

提起官军来剿,几个头领心里都明白这是早晚的事儿,大家既然不愿意再做流寇,就必须要占领县府的城池,注定要与来剿的官军正面作战。刚才各人都争着抢兵员,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在与官军的作战中能拥有更多的优势。如今时间紧迫,想在短期内编练出合格的军伍是不可能的了,最好的方法是大肆的扩充队伍,以数量压倒官军的质量。

现有的投奔之人,刘正风估计大约有青壮六千之众,最后于志龙可得一千兵员补充,其余的分属前后左右中军。人员虽不少,但是奇缺兵器,大部分只能使用木棍或竹枪,至于盾牌和盔甲基本上没有。原先缴获的马匹和盔甲、兵器自然优先配属给了原长期作战的士卒。

至于马匹,这几日大家四处搜寻,那些大户豪绅家里倒是有一些,零零总总加一起也有数百匹了。

以现在的状态与官军作战,胜负结果如何确实是难料!

不过既然刘正风已经称王,大家做了将军,不冒险一搏,怎知会没有出头之日?

刘正风、刘启、万金海等人喘着粗气,好一会都没有说话。打硬仗,大家都干过,但以前是打不过就跑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次可是实打实的要大干一场,可说是不死不休。结果如何,这几个大头领心里现在确实是底气不足。

“干了!大不了,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夏侯恩双手握拳,重重地擂在桌面上,震得桌上的几个茶碗和茶壶飞起来,稀里哗啦的滚落了几个,掉在地上。

几滴热茶溅在了刘启的脸上,烫得刘启直皱眉。于志龙、刘正风身上也被淋了些。

“对头!我们现在有了这么多人马,还怕他个毬!”秦占山咬牙切齿地从嘴里蹦出一句话,仿佛嘴里咬的就是官军的尸首。他老母被屠,心中一直想着报仇。

刘正风的脸一会儿红,一会儿青,他先凝眉低头想了想,抬头问道:“益都路那边都有哪些官军开始集结了?”

旁边侍立的一个小头领是负责斥候的,听到刘正风询问,上前答道:“回王爷,这几日小的们都曾乔装至益都城外探查,看旗号现在城外的驻军主要有益都的孟氏义军、莱州的田氏义军、棣州的汉军和本地的汉军。”

“怎么还有莱州的义军?你们没有看错?”大家颇奇怪。

“确实是莱州义军的旗号。上面有莱州万户田的字样。”小头领接着道,“有兄弟到其营寨外探查,听到寨里士卒喊话是莱州的口音。”

“现在益都的官军有多少?”刘正风问,这是大家最关心的事。

“城门盘查很严,城里进不去,但看城外的营寨大小和千户、万户旗号,估计至少在五千以上。从旗号上看,已经发现了八个千户的旗号,这次集结的官军都是步卒,没有发现骑军的旗号。”小头领答道,“而且最近往益都城运输的粮草大车明显多了不少。”

“南方有什么情况?”刘启突然问道。

“还是和以前一样,南边的官军也是不断增多,昨日发现营寨里千户旗号增加了两个,今日回报又增加了两个,现在向南、向西的各条道路都有官军驻守,官军千户旗号已经有了十四个,万户旗号也有两个了。”南边的元军是沂州而来,人马不是很多,但是驻扎在南下的山道险要处,若是南下,必须冲营。至于其余几条南下的羊肠小道难以满足大军和家眷行军的要求。

“这向南的道路虽然有几条,但是看官军的意思还是北进南堵的法子,所以南边集结的兵马反而最多,却不积极北上。”万金海寻思后说到。

“应该是如此,南边的道路曲折,而且路程远远超过益都至此的距离。若是发兵来攻,自然还是自益都方向更为方便!”于志龙赞同万金海的判断。

夏侯恩补充道:“这几日城东河里上下巡逻的鞑子明显增多,斥候潜过去探查,对岸的鞑子营盘有大了不少,看旗号有多了几个百户。而且对岸的鞑子骑兵也开始出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