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新世界 > 正文 第九十二章 北风吹来满地惊2

元末新世界 正文 第九十二章 北风吹来满地惊2

作者:月下清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20:13: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唐兀人是元廷对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人的称谓,西夏强盛时期,疆域广阔,“河之内外,州郡凡二十有二”。当初西夏先后与辽、宋、金长期对峙,军力强盛。自北方蒙古势力兴起后,成吉思汗至少有六次征伐西夏,1227年,蒙古军进占西夏中兴府,存在了190年之久的西夏国才终告灭亡,

西夏灭亡之后,作为主体民族的党项人成为蒙古统治下的属民。唐兀人除大部分居住在西夏故地之外,还有一部分迁徙到内地。

成吉思汗时期,就曾征召括河西一带的唐兀人,专门备征伐用。唐兀人在蒙古人领导的一系列战争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西夏变成了补充蒙古兵源的重要后方。忽必烈时,就在西夏地区建军七次,一次人数可多至三千。蒙古人往往将其投放到对金、宋作战的第一线,东线作战的木华黎、伯颜、阿术、李恒麾下均有河西军。西线四川、云南方面亦有大批的西夏军队参战。

入元以后,这些护卫军队经常屯驻在大都周围。除秃鲁花军外,元朝宿卫军中专门设立唐兀卫,“唐兀之卫,遣使籍河西六郡良家子以充之。”

益都路诸人闻讯后更是大喜,有此强助想必取胜不过囊中之物了。

注:元置宣慰使司,或称“宣慰司都元帅府”,“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掌军民事务,分道管郡县,转达郡县请求于行省,传达行省政令于郡县,为行省与郡县间承转机关。

顾凯等不知道的是这次中书能够如此快速调拨兵马,主要原因却是哈麻所为。

当看到益王买奴的求函时,哈麻身为中书平章政事,可以参知国事、军事等诸项决策,权力之大,一时无两。

文函中买奴声称虽然益都路的贼酋于海授首,但是余孽犹在,特别是益都路东部和南部的群山里仍有许多不服王化的贼众,他们袭扰县府,劫掠官道上往来辎重,已经导致了今年大量收缴的朝廷钱粮的损失,为了加快官军的剿匪进度,特请中书调派精锐东进益都路。

再翻阅到脱脱在南方连续发来的催讨粮草、兵马支援的数封军函,哈麻眼珠一转,在批阅中大笔一挥,直接将准备抽调的京师宿卫中的唐兀卫转为益都路方向。

元惠帝时中书平章虽然屡有增设,但是因哈麻蒙帝宠幸正盛,诸人多顺哈麻之意,现在既然哈麻未经同僚合议即擅自独专,诸人亦不好驳其批阅。

哈麻放下朱笔,将批阅递给旁侍的都事小吏,懒洋洋道:“此事我已知之,此贼不除,地方不靖,现南方大战正酣,后方供需和粮道需保证畅通为要,且准了益王所求,将此奏文转给诸位大人阅之。”

这小吏细声应承一声,笑道:“大人放心,小的必将大人的意思递给各位大人,”这个小吏专门随侍在哈麻身旁,察言观色的本事自是炉火纯青,对哈麻这几月的各项批阅琢磨的是滴水不漏。哈麻见其伶俐,用着也是心喜,渐渐视之如心腹。

见都事点头哈腰告退,哈麻放下一桌子的各地文告和申请,在衙门的这个室内来回踱步。

自张士诚占据高邮等地后,江淮的粮食就再也无法经京杭大运河北运,以前繁忙的通惠河现在明显清淡了许多,满载粮草的舟船如一条龙般南下,而北返的船却多是空船。

大都每年需要自南方调拨数百万石粮食,现在不仅再也运不过来,还要自各地征调百万石军粮用作南征之用,这一出一进,对整个北方的经济和朝廷运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元惠帝虽然不勤于国事,但是也风闻了近期大都米粮价格大肆攀升的消息。而哈麻等近臣的奏对则数次暗示了南征大军对朝廷运转的沉重负担。

在整个征调过程中,哈麻很小心的在其中又操作了一下。经大都汇集的各地粮草在点验后,经通惠河继续南运,不过数量明显少了一成多,到了济南又会少一成,最终运抵江淮,总数至少去了三成。当然对上所报的原因自然是沿途运输的漂没,谁去查,也查不出来。

这漂没是惯例,百官心知肚明,不过超过三成的漂没似乎是有点多了,脱脱屡次来信抱怨粮草不足,甚至因缺粮不得不暂缓进攻或停止追击,来函斥责沿途军需不力,供给欠缺,要中书严查渎职之人。可惜他身在南方,哈麻等却是中书平章大臣,这种事交到哈麻等人手里自是泥牛入海,再无音讯。

当然若是军粮到了江淮,经哈麻等人的暗中指点后,往往粮草会无故的暂时集中在一地,因为缺乏运载车辆和骡马,不得不耽搁了许多时间,甚至一批粮草会今日要求运抵盐城,明日要求运抵淮安,后日要求运抵洪泽,好好一批粮草最后到了高邮只余下不足五成。急得营内的军需官直跳脚!

为了满足军需,脱脱下令就地征粮,数十万人马的每日消耗岂是轻易可满足的,一个完全的农耕社会,不仅仅是粮食亩产收成低下,就是道路运输的效率也是相当落后的,若没有足够的骡马车辆,单靠人力运输,运输成本至高是今人难以想象的!

而元廷近几年在江淮和黄河两岸先后大量拘刷马,即强制性无偿征收民间牲畜,导致民间骡马更加稀少,地方官难以征调足够的畜力使用。

幸好北方的运河仍然畅通,否则元廷根本无法保证脱脱大军的日常粮草用度。不过军政矛盾,或者说脱脱与哈麻等的矛盾日甚。

哈麻心内有些心焦。脱脱大军南下一路旌旗所向,张贼望风披靡,其战况与当年徐州剿芝麻李相似。但是今时不同往日,朝廷中太子一党和哈麻等与脱脱的对立已经渐渐浮出水面,两者的矛盾日渐凸显,不复往日的妥协和暗斗。

脱脱对当今太子上位明显不热心。这给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和母后奇氏带来了巨大压力,这也使得爱猷识理达腊和奇氏最终与哈麻走到了一起。

元帝更替,朝中权臣有很大的活动能力,能否获得权臣的鼎力支持是继任者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

元朝皇帝更换频繁也算是历史一奇了,仅在1307年(大德十一年)至1333年(元统元年),不足三十年就更换36个皇帝,元帝在位都很短。皇帝多为傀儡,不能决策大事。政事多由权臣摆弄下诏或颁布诏令。宫廷纷争连续不断,尔虞我诈时时出现。

到了妥欢帖睦尔即位,他的运气相当好,至今已经二十余年,竟然屹立不倒,堪称是皇帝中的常青树。这除了他善于平衡外,权臣伯颜、特别是脱脱的大力更新,排除政事弊端等有着极大关系,而且伯颜、脱脱乃是朝中实力派重臣,为人虽然跋扈,专横,尚能用人,因缘机遇下,这元惠帝竟然一直走到了今日。

但是脱脱的不倒,实在是令太子和奇氏寝食难安,这几个月在哈麻联合祭酒吕思诚、工部尚书成遵以及御史台袁赛因不花等人,呼应宫内,宫外给元惠帝可是打了不少小报告,令脱脱在元帝的眼中形象大劣。

哈麻出去与几个同僚聚谈了一番今日朝事的处理,轻描淡写的提到了益都路贼患复燃,为了稳定益都路地方,他已经决议将原定调往高邮的唐兀卫转到至益都路,以便尽快平定贼患。

几个中书平章听了自无不可,这批宿卫军虽然号称精锐,但是对于南方数十万大军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脱脱大帅那里已经连番取胜,有没有这批宿卫军似乎并不重要。

有的人城府比较深的,似乎觉得哈麻此举另有深意。这两人的矛盾早已公开,这唐兀卫的指挥使司等将领历来是脱脱丞相一脉,如今哈麻将其改调往益都,不知是否另有深意?

想想最近元帝对脱脱的言辞愈加暧昧,宫廷内争位的流言,这人索性闭目不言了。这趟水太深,一旦陷进去,只怕有死无生!

当夜,宫内和太子府就知道了哈麻的批示。月上高空时,一个自太子府来的信使悄悄进入了哈麻的府邸,良久后,又趁着夜色静静地返回。

一天后,来自中书门下的工部、吏部、户部、刑部和御史台,甚至光禄寺,通政院,宣政院,大都河道提举司,山东、河南行都水监等机构分别对南方战事拖延,政事运转日渐艰难纷纷上奏提出恳请,恳请元帝加旨,着丞相脱脱加快剿匪进度,尽早结束战事,恢复民生。

百官忧心国事,元帝自然欣慰,金銮殿上亲自询问南方战事进展,枢密院自有人出列陈述战事一切进展顺利,只是张贼狡诈,已有龟缩顽抗之意。若想结束战事,一是要后方大力支援供应兵马和粮草,二是南方河道密布,大军周转不易,要求河道提举司和水监等提供大量船只,以利将士渡河转战。

但是河道提举司和水监随即出列诉苦,自张贼起事后,对江淮的大小船只多掳掠后焚毁,凿沉,北方的船只则多用于粮草、衣被的运输,一时间实在是抽掉不出,另外海外有方贼国珍者,亦占据长江口外诸岛,肆意劫掠往来海船,朝廷屡剿数次不得,更是毁船只无数,海运亦难;况且前方数十万军众,一半以上的辎重需在腹里各处征调水运,这两个衙门亦是忙的焦头烂额,若要再抽调船只用于南方战场,那只能大幅减少军需供给。

一句话,要船就没有粮草,要粮草就没有船。即便是要粮草,也未必能全部保证后勤供给。

元帝无法,玩弄人心权术,制衡各方,他比较拿手,说道治理国事,剿匪安民则是袖手无策了。

监察御史袁赛因不花上前启奏:“陛下,眼下朝廷财政吃紧,已是入不敷出,今年京都的粮价已经较年初涨了一倍,倘若战事再拖延月余,臣恐京都粮价再翻一番不止,届时饥民蔓延,民心浮动,流言四起,倘若动摇社稷根本,臣等皆为罪人!敢情陛下敦促右丞尽早结束战事为要。”

哈麻、汝中柏、雪雪等纷纷附议,有了他们带头,殿上数十各司官员纷纷出列附议。不过也有人反对,当先之人就是脱脱之弟也先帖木儿。

“陛下,右丞自领军南征以来,殚精竭虑,忠勇体国,世所共知!今已经连下贼城数十座,现张贼所据之地不过百里,城池不过数座,大捷只在旦夕之间,陛下只要静观,想必月内即可凯歌奏还,何须急在一时!况且大军在外,战机讯息万变,岂是这殿上一番议论就可轻易决策?”也先帖木儿慨然陈对,恨不能用目光杀死哈麻等人。

“数十万大军汇聚一地,朝廷钱粮每日所耗几何?不知大人可有计较?”户部一官员立时反驳。

“大人当年领雄军二十万,沙河一战英姿勃发,想必对战事必有心得,否则何以对江淮之战如此有把握?”这是雪雪出言讥笑。

沙河一战,彻底丧送了也先帖木儿的军事生涯,本想利用军功大大捞一把资本,不料因为自己统兵无方,大军炸营,自相践踏攻杀,折损无数,包括阿速军等精锐赔得精光。幸好哥哥脱脱身居高位,正圣眷深深之时,有他为也先帖木儿撑腰,在元帝面前求情,才免了败军之罪,给了个御史之职在朝中。

亲们,若是觉得本书可以一看,就多多宣传一下吧!厚颜求推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