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新世界 > 正文 第二百七十六章 弥勒内的分歧2

元末新世界 正文 第二百七十六章 弥勒内的分歧2

作者:月下清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20:13: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久闻飞将军英勇,鞑子精锐闻之丧胆,临朐两战使得益都路上下震动,各地百姓欢呼雀跃。飞将军治军有素,爱民若子,昨日小人已经见了,当真如是!”谭晔朗声道。

“吾军起于草莽,乱世间只为偷生。然鞑子暴虐,残民如待猪狗,天下民众苦不堪言,吾不敢独活,今当以天下为己任,驱除鞑虏,再兴中华。军者,国之利器,乃民之膏腴所供养,若不思报源泉之水,何异于人面兽心之豺狼!”于志龙道,“今见当地土著被贼戕害,其情其景实惨不可言,扪心自问,每每捶胸顿足,不胜悲切。吾之靖安军非吾所独有,乃天下百姓之子弟也,岂有父母有难,子女罔顾者?故特令部众多加善待地方,倾力救护,不得延误!”

于志龙一席话,说得铿锵有声,不仅诸将惊讶,就是谢林、孔英等都是肃然起敬!堂下诸亲卫听得心潮澎湃,恨不能手握钢刀,杀向战场。

谭晔静默须臾,肃然起身拜服,道:“世人所言,多有谬传,小的虽知将军临朐之事,却未有幸能面临教诲,不知将军有如此抱负!难怪靖安军兴盛如厮!”

“诚如先前将军所言,小人乃是本地弥勒教阳朔座下一名弟子,自明王出世,大会天下有志者共抗鞑虏后,益都路的教众多有奉旗号响应者,不料天不假人愿,至正十一年在颍上刚刚起事不久,明王就被鞑虏所害。益都路全境教众多被朝廷追索,下狱,小人无奈,追随阳师在沂州地界继续隐身传教。”

于志龙多少知道自刘福通起事,各地教众被元廷地方官府四下索拿,许多人就此下狱,益都城左近更是几乎扫荡一空。倒是周遭较为偏远的地域还有残余活动,不过都难成气候。

“前几日听闻靖安军袭了沂水城,阳师大喜,亲自往见城内守将吴四德将军,愿携手抗元,不料吴将军以安抚民众,不得大举扫除当地官商士绅为由,拒绝了阳师的提议。阳师这才转而联络了石泽波和部分大户,趁隙多了城池。”

于志龙冷笑道:“想你那阳师阳朔也是穷苦之人,平素少不得受那些官商士绅的欺辱,心内自有报复之意,见吴将军不允,心内不甘,这才伙同吴四德干脆谋了吾城。就此快意一逞心中多年愁绪。”

“反元之举可赞,但不应害民!”于志龙道。

谭晔一时无语,良久微叹一声。

“某也是阳师弟子,虔诚礼敬我主,不过在如何对待这些乡绅大户,甚至民家上多有不同念头。不瞒将军,阳师行事虽然快意恩仇,然此举有无辜之人或罪不至此者均被牵连,被破家劫财,甚至丢却性命者不知凡几。如此行事与暴元何异?小人亦曾屡劝,反倒是惹了阳师不快,情急之下,竟断绝师徒情谊,令其手下欲害我等。小人不得不带领追随教众躲避在野。今儿特来拜见将军,惟愿将军发仁义之师,解我小民水火之急厄!”

于志龙半晌无语。阳朔欲泄愤报复,或贪图一城之利,这与谭晔理念不同,就现在形势看,无论如何,于志龙也不会与阳朔谈合,更不论石泽波了。

谭晔说的明白,于志龙令亲卫上茶,谭晔接过,谢了,这才回归座位。

“谭壮士的意思,本将已经懂了,但弥勒与我是敌非友,若是两军阵前,汝等如何相处?”于志龙自饮一盅茶问道。

“我教原起于先梁,极盛于大唐。如今信民繁茂,广布四乡。然弥勒降生,本为救世。既是救世救民,当不得肆意杀生劫掠,霸占他人妻女,掳掠他人钱财,阳师如此行事已经偏离大道远矣!小的一人力弱,无法扭转,早就听闻飞将军在临朐费贱藉,收流民,分田亩,划拨牛羊入农家,又广结社团,大兴水利。此大有弥勒普济世民之风。昨日小的特亲来在白家寨附近探看,靖安军秋毫无犯,大军不仅多驻寨外,还分出军中人力相助地方修缮茅舍,给灾民以米粮度日,方信前言不虚,故今日壮胆愿请见将军!”

谭晔顿了顿,道:“小人只为本地黎民乱世存活而来,不敢以同教而纵私,若是将军不弃,小的手下还有些志同之人,也愿为将军效力。只是恳请将军一旦取了城池,还是倒下留情,对我教误入歧途的子弟多加宽恕!”

于志龙转头看向于世昌,于世昌道:“这人来时已说尚有同伙三四百,属下令其在寨外五里处的树林内歇息,派了一队人在旁看护。”

说是看护,实为警戒。于世昌未明说,于志龙暗自点头。

想了想,于志龙道:“兹事体大,且容吾细思量,谭壮士可回转等候消息,明日一早再议。”

谭晔知道自己出现的突兀,于志龙有此言乃意料之中,故施礼后退出,自回树林了。

“去请谢林、穆春,钱正来议事。”于志龙吩咐。

亲卫领命,分头出去唤人。

不多时,诸人闻召陆续赶来,于志龙就在大堂上群议攻城之事。

先是于志龙简要说明谭晔的来意和打算,他想先听听众人的意见。

如今若不是什么紧急军情大事,非要当即决断的,于志龙一般都是召来诸人,各抒己见,然后再决断。

谢林先道:“弥勒教虽称济世,然自李唐以来,屡有强人以之为号,纠合不明就里的民众,悍然作乱。究其原因,历朝历代的治民举措多是因积弊难返,世人苦不堪言,长久积聚,一朝爆发,这些教派不过是因势利导,广为结社聚众而已。黄巾、绿眉都前车之鉴,此事涉及密教,大人当谨慎!”

“谢县尹可有教我?”于志龙追问道。

“不敢,大人谬赞了!属下只闻世上密教趁势聚众而乱者,未尝闻某朝某代因教而立,因教而兴!”谢林简单一句话后,就施礼退座。

他暗思于志龙与自己虽曾多次畅谈治民治政之道,却从未涉及教义教派的观点。

既然不知于志龙的意思,谢林只是简单陈述个人观点。作为长期治政一方的元廷县尹,对于这些聚众串联,时常鼓动底层民众仇视官府,公然与之最对的教派分子,谢林打心里就是不喜。

钱正大大咧咧道:“若是可用,不妨先用之,若彼敢有异心,吾部愿以之试刀!”他这是讲究实用。能用则用,不能用则杀。

于志龙看向穆春,穆春喃喃道:“我看这谭晔大异于阳朔,阳朔坏我军大事,罪不容恕,这谭晔若是一心悯民,不做出格之事,不妨与之交好,毕竟他是本地土著,熟知地理人情。”

穆春当年在徐州入伙造反,芝麻李与刘福通互相呼应起事,军内也有许多信教之人,对他们穆春并不反感。

看于志龙的目光转来,孟昌拱手道:“大人所行之事,前有艰难万险,唯广聚人力,同心共志,方有龙飞九天之际。这谭晔虽是教民,不过听其言,颇有怜悯之心,与那阳朔截然不同,所谓听其言观其行,不妨先用之,此人知晓阳朔底细,此次夺城正好问个究竟。”

“汉生亦是同感,若其执迷不悟,在夺城后处置不迟。”孔英接着道,“若是可用,还需细细观其虚实,听闻尚有数百教众在寨外,可容某一观,再来禀告。更何况,各地流落教民不少,有此子为号,也可收众教民之心。”

曲波等其余人只言:一切悉听飞将军吩咐!

于志龙点点头,诸人多是赞同先纳为己用,再观后效。谢林默默听众人表态,抚须再不多言。

“此事先不急。”于志龙再对于世昌道:“世昌这次进城,了解敌情不少,不如再遣细作和土著入城,多结城内不满之人,以为内应。趁着石泽波和阳朔立足未稳,明日入夜后即可攻取。”

于世昌领命道:“某这就找白世轩,再遣得力之人入城。”

“先定下计划再出发不迟。”于志龙急忙喊住欲拔脚就走的于世昌。

曲波禁不住问道:“阳朔,谭晔皆是弥勒教人,万一这谭晔是阳朔所遣用间之人——”他是担心谭晔用心不诚,提醒众人中计。

此言一出,座下众人也是犹豫,委决不下,看向于志龙。

于志龙慢慢摇头:“这谭晔目光清明,前后态度坚决、语气连贯,毫无作假之处,想来不是。”

于志龙问询白家诸当地人:“你等可知晓这谭晔人物?”

姓郑者道:“小的多少晓得。这谭晔本是五莲人氏,家贫,有老母尚在,未曾娶妻,虽不知其入教秘辛,不过在乡里薄有清誉,助老济幼,急公好义。有邻里纠纷的多曾请其公正,无有不尊的。”

“那就是了!能秉公处事的,当不会刻意做间。”于志龙一锤定音。“我军急来,阳朔、谭晔不仅难料此事,就是某自己也想不到。就算谭晔等欲害我军,与其用间,还不如设伏,曲曲数百人,能有多大用处?”

钱正道:“这谭晔既是教内之人,想必与阳朔相熟,不如令其择可靠者,再混入我部精锐百数十人,混入城内,无论是否在城内有接应,今夜子时大军这就袭城。若是拖延久了,只怕石泽波和阳朔会探知我军已到白家寨。”

于志龙斟酌一番,觉得谭晔虽可信,但军事大计,还是稳妥为宜,其教众能够可用,是否堪用,还得亲自看其虚实再说。

既是袭城,当以奇、快为先。虽然石泽波、阳朔,汉军等互不统属,毕竟人马多,若是倚仗高城据守,很有可能就此僵持在城下。

于志龙与众人细细筹划如何进击之事,白家寨距离沂水城不过二十里,走得快,一个时辰就可到达。如今天色仍亮,时间上赶得及,现在只希望石泽波没有在城外分派探马,探听了这边的消息。

众人简单商议,于志龙令于世昌找白世轩协助,立即安排可信家人先期引着十几个最精悍的亲卫径去县城,若能混入城最好,不能,也可在城外打探动静,守候大军到来。

此时天色已近暮色。于志龙念叨谭晔一事,与众人简单就食后,带着谢林,孔英、孟昌、金炎一同出寨去寻谭晔,劳景等亲卫挎刀随行。

出寨不数里,穿过靖安军驻地,远远看见前方一片黑影,正是那片树林,靖安军多驻在寨外,此地除了巡逻士卒和几户民居外,再无他人。

人未至,看到前方有隐隐跳动的篝火,于志龙等听得远处还传来淡淡的话语声,走得近了,方辨得是歌声。

众人大奇,值此乱世之时,难道这些弥勒教众在放歌取乐?

众人轻轻放低脚步,缓缓向前,几个靖安军巡逻士卒正好在外监护,见到飞将军亲来,就欲上前拜见,于志龙挥手阻止,劳景本欲打起火把照亮,于志龙也制止了他。众人摸黑进林。

林外也没有教众放哨,众人就此进去了树林。此时乱世,人口本就减少,这就是一处荒林,林间到处是低矮的灌木。于志龙一边拨开树丛,一边好奇的看去。

终于走进,只见前方数百人围聚成一团,中间空地处点起一大堆篝火,火苗腾腾燃烧,有近一人高,这数百人不时向里添柴,激起柴火中窜出无数橙黄色的火星飞舞。

篝火噼噼啪啪的烧着,放散出光和热,数百人就此依偎着取暖。此时已经立冬,夜晚转冷,这些人没有茅舍避寒,又多无棉衣保暖,野外过夜自然极是难熬。

虽然靖安军有军帐可助其避寒,或白家寨内腾出空屋帮其暂居,于志龙却不想急于帮助这些教众。他对这些人不知根底,为了安全,只是安排他们就宿在这片林中,林外还派了士卒监管。

众人脚步轻微,没有什么声响,故一直未惊动谭晔等人。

过了不久,只听一声低沉沙哑的嗓音开始吟唱,渐渐众人歌声相合,歌声缓缓飘荡在林间。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生又何欢,死亦何哀,为善除恶,光我弥勒。喜乐悲愁,皆归尘土。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怜我世人,烦扰尤多。怜我世人,烦扰尤多!”

歌调低沉,悠长,教众们反复咏唱,于志龙的古学有限,反复听了三遍,方听明白大概词义。

他心内琢磨歌词,渐渐有些痴了。回头看谢林、孔英等俱是面色肃然,再看劳景等亲卫,他们则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只感到教众等情绪低沉,心绪纷繁。

“此歌借词于魏武,倒是直抒胸臆,贴切乱世。”良久,孔英叹道。

谢林微微点头:“为上者不仁,视民如土狗,小民者生不逢时,颠沛流离,苦极思变,理所应然。”他虽不喜弥勒,但对此时元廷腐朽亦是不甘。

“魏武的诗词当真极好,比那些拈花悲吟,空自嗟叹的意境不知高出几许!谢县尹若是有暇,不妨为我寻来他的佳作,当精心览之。”于志龙吩咐道。

“属下遵命。”

魏武帝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虽世人对其毁誉参半,但是其所立功业却是无可驳斥。于志龙欣赏其诗词,说明其志相仿,这对于谢林、孔英等人则是大好之事。孟昌、金炎的双眼在暗夜里熠熠闪亮,对这个飞将军越发有兴趣。

诸人静立在外,再听了一遍,又见谭晔在篝火前缓缓踱步,他两手分持一根儿臂粗的短木,随着歌声节奏不断举起互击,众多教众则是手持木棒,纷纷顿地相应。

本章文字多了些,本来还想再加点料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