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之寒门天下 > 第十四章 口是心非

三国之寒门天下 第十四章 口是心非

作者:天天不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秒记住【供精彩。

第十四章口是心非

从董卓独霸朝纲到今日,已经过去了六七年,以大汉天子为首的帝党一系士族遭受雷霆打击,现在的他们上至天子,下到空有官爵的群臣,对各地军阀有一种矛盾的心理。

既希望有军阀效忠天子,同时惧怕军阀兵强马壮不听号令。

士族是政治集团,但也有很明显的派系之分,关东与关西,南方与北方,中央与地方等等,小到一郡,大到一州,都是有着明显势力色彩。

郭嘉把益州士族连根拔起,天子手下这些士族不在乎,他们在意的是郭嘉是否效忠天子,如果效忠的话,会不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

刘协深知在此时此刻,他要依仗的不是士族,而是军阀。

治世,政治集团的能力足以改朝换代,乱世,军阀才是安身立命的根基。

“奉孝,你可愿助朕?”

刘协少时便与郭嘉相识,尽管郭嘉让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但他在此刻只能将希望寄托在郭嘉身上。

溺水之人哪怕明知是稻草,都会死死抓住,以图救命。

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郭嘉身上。

刘协亲切的一声“奉孝”,让郭嘉倍感沉重。

神色温和,目光低垂,郭嘉轻声问道:“陛下可愿移驾成都?”

大汉有六座繁华发达的城市,成都便是其中之一。

但,成都地处偏远,在经济与政治重心都在北方的汉代来说,大汉天子怎可能把都城设在成都?

群臣窃窃私语,流出的只言片语皆是对成都嗤之以鼻。

董卓要迁都长安,他们反对,好不容易回来了洛阳,就算一片废墟,也是祖宗留下的,让他们去成都?断不可能

刘协愁容满面,郭嘉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却反问了一句,其中模棱两可的态度,耐人寻味。

是不是移驾成都,郭嘉就誓死效忠刘协了?

还是说不去成都,郭嘉就与刘协分道扬镳了?

刘协猜不准,他心里也不想去成都,锦城的繁华,有所耳闻,但益州偏远,作为统治者,去了益州就如同笼中鸟一般。

而且,内心实际上对军阀深深忌惮的刘协害怕去了成都就成了郭嘉的阶下囚。

百官议论,群臣交头接耳,郭嘉无动于衷,始终表情淡然。

他不能在这里表达出一幅为大汉竭忠尽力的态度,否则会成把柄,他只需要揣摩清楚天子和百官的心思,而后让他们知难而退就行。

郭嘉要做的,是营造一个不是他不尽忠,而是天子不接受的局面。

“奉孝,你有雄兵十数万,难道不能助朕扫平叛逆,中兴大汉?”刘协凝视着郭嘉,语气恳切。

他不缺忠臣,但缺有兵马的忠臣

问题又绕了回来,只不过换了个方式,刘协问的更具体,意思就是想要郭嘉军事力量。

殿内的喧哗息止,众人屏息凝神,看郭嘉如何作答。

“陛下所需兵马多少?”郭嘉不温不火地又反问了一句。

似乎郭嘉是真的打算带兵帮助刘协扫平**,一匡天下。

行军打仗的力量强弱,刘协是外行人,他朝董承望去,目露询问。

董承心中窃喜,移步来到马腾身后,朝郭嘉拱手道:“使君只需出兵十万即可。”

事实董承相若让郭嘉倾巢而出,那就显得得寸进尺了,所以只说十万。

闻听董承之言,郭嘉心中不屑。

十万?就算是十万雄兵,难道能将袁绍,曹操,刘表,袁术,刘备,吕布,孙策全部剿灭吗?

“臣出兵十万不难,可敢问陛下,臣这十万将士,粮草辎重从何而来?”

郭嘉不卑不亢地把问题抛给天子。

打仗是靠人,但是个人就要吃饭,马也要吃,安营下寨,攻城拔寨,与敌厮杀,这都要辎重器械,从何而来?

殿内鸦雀无声,天子和百官这些日子饥寒交迫,天子饿不着是真,可吃的都是粗糠糙食,百官饿不死,可大多骨瘦如柴,时常头晕眼花。

问他们要粮草辎重,简直就是一种讽刺和挖苦

“郭嘉,难道益州连十万将士都养不活吗?粮草辎重,益州没有吗?你这分明是借口”董承指着郭嘉满面怒色,丝毫不怕激怒郭嘉。

这殿内的人,郭嘉也就认识刘协和钟繇,其他人一概不识。

董承对他出言不逊,在郭嘉眼中只是跳梁小丑,董承的角色,是刘协的枪,没有董承跳出来,还有别人,所以,与其追究董承,不如还是与天子刘协过招。

“陛下,益州与洛阳之间有秦岭山脉阻隔,臣调遣大军而来,粮草辎重要从成都运输,成都至汉中,有剑阁道,汉中至长安,有陈仓故道,长安至洛阳,又有桃花塞。这一路劳民伤财,供给十万大军,恐怕要消耗十倍,十数倍之巨的粮草辎重。非臣推辞,事实如此。”

郭嘉这个理由无懈可击,运送粮草辎重路上有折损消耗很正常,就是普通行军打仗,粮草损失至少都是两成,从益州到洛阳,要趟过多少艰险道路?诸葛亮北伐首重是粮道畅通,可见一斑。

长安三辅之地与洛阳司隶地区荒无人烟,良田荒废,想要恢复这里的生产,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

就算现在给刘协十万兵马,不出十天,军中必起哗变。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郭嘉有近二十万军队,出兵关中也只动用了八万余兵马,打下关中后也不能再继续扩张,否则就是加重负担,自取灭亡。

天子强人所难,郭嘉据理力争,要是天子再一意孤行,未免就是无理取闹了。

刘协面带颓然,他不是蛮不讲理的帝王,郭嘉所言,都是实情。

摆在他眼前就只有两条路,要么跟郭嘉去成都,要么就待在洛阳,郭嘉想帮他也无能为力。

马腾和韩遂的存在感非常薄弱,在他们道出所剩兵马情况后,就处于被人视而不见的处境中。

现在他们也瞧出端倪,天子不愿跟着郭嘉去益州,郭嘉那种效忠的姿态多半也是口是心非。

但是偏偏就无法指责郭嘉什么,他说的话有一句是夸大其辞吗?

他为天子着想,请天子去成都,天子不去,责任不在郭嘉身上。

换了别的诸侯,就算要效忠天子,也不可能派军来洛阳,车马劳顿运送粮草。

“陛下,这是臣的长子,名叫郭烨。”

关于郭嘉能不能为刘协匡扶汉室的话题,已经没什么可争议的了。

郭嘉将郭烨拉到身前,仰视天子。

“烨儿,跪下,给天子磕头。”

郭嘉突然让儿子做出这样的举动令众人目瞪口呆。

汉朝君臣议事是立于朝,刻意下跪很少,除非是有罪在身之人。

郭烨依着郭嘉的指示,跪了下来,朝刘协磕了三个头,动作没有半点儿敷衍,甚至都能听到轻微的响声。

“奉孝,这是?”

刘协疑惑不解地望着给他磕头的孩子,朝郭嘉投去询问的眼神。

郭嘉精神一振,表情诚挚,说:“当年若无陛下暗中相助,这个孩子,会死在他娘腹中。陛下,臣亏欠陛下太多,能还多少,臣尽力。”

平心而论,刘协对郭嘉有恩,当年救蔡琰出洛阳,郭嘉利用了刘协,过程不谈,结果是郭嘉欠了刘协一个人情,没有刘协,蔡琰和郭烨,都会死于非命。

郭嘉不敢大言不惭说自已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但是谁对他有恩,他都记在心里,能还多少,尽力而为。

“臣此次前来,带来了些粮食给陛下,可供陛下和大臣们一月所需。”

郭嘉再次微微垂下头颅,轻声道。

殿内群臣不少是清高之人,对郭嘉的接济看做是施舍怜悯,事实上也是如此,他们不屑一顾,宁愿自已去挖草皮吃树根,这些,郭嘉不在乎,他的心意尽到了,就行。

刘协还沉浸在回忆中,思来想去,终于恍然大悟,脱口而出道:“莫非,他是蔡邕之女所出?”

郭嘉还未回话,殿内却传来一人轻蔑的咒骂。

“贱人。”

犹如平地惊雷一般,响过之后,重归平静。

殿内不少大臣脸上露出蔑视之色。

蔡琰与郭嘉,的确伤风败俗,无媒苟合,这一点,郭嘉可以坦然承认。

郭烨挣脱开了郭嘉的手,转身走到董承身后一位大臣面前,仰起头望着那中年人,清秀脸庞满是压抑着的愤怒。

他小小年纪,不会懂得郭嘉与天子以及群臣的博弈,不会懂郭嘉在他们眼中的身份地位。

可是他能听明白话,天子口中的蔡邕是谁?他熟悉的外公,蔡邕之女是谁?他亲生母亲。

一口贱人,不管换了谁,都无法容忍别人侮辱他的娘,即便是他的娘做了错事,也不行。

“贾诩。”

郭嘉面色淡然地唤了一声。

贾诩从外走入,给天子无声行了一礼,而后不待郭嘉吩咐就拉着郭烨朝外走,郭烨死死盯着那个同样对他投来鄙夷目光的中年人,贾诩拉了一下他,他没动,直到第三下,郭烨才咬着牙跟贾诩离去。

似乎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可是郭嘉却又轻轻地唤了一声。

“典韦。”

身穿重甲的典韦昂首阔步跨入殿中,睥睨旁人,唯独在郭嘉身后躬身行礼,等候差遣。

动作自然地转过身,郭嘉朝那位身穿朝服,出口骂人的中年人走去。

第十四章口是心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