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汉道天下 > 第802章 所见略同

汉道天下 第802章 所见略同

作者:庄不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4: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荀彧为刘协详细解说了韩馥、袁绍对待冀州人的得失。

韩馥是颍川舞阳人,颍川四长之一的韩韶族子,故太仆韩融就是他的族兄。袁绍是汝南汝阳人,四世三公的袁氏后人。他们对待冀州人的态度几乎就是汝颍人对待冀州人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中原人对待冀州人的态度的典型。

他们的态度看似不同,实则相似,只是因为两人的实力悬殊, 心态上有所不同。

韩馥是典型的名士,对冀州人充满偏见,也谈不上信任。他最后将冀州让给袁绍,就是这种心理的体现。

只是他没想到,他不信任的冀州人没把他怎么样,他信任的袁绍却要了他的命。

袁绍实力更强, 也更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掌握冀州。所以他入主冀州之后大量起用冀州人,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冀州人的拥护。

但袁绍本质上和韩馥一样, 并不信任冀州人。

他信任的还是汝颍人,如郭图、许攸等。

而且他高估了自己的号召力,低估了冀州人的自尊心。

当他企图剥夺冀州人的兵权,交给汝颍人时,双方的分歧就暴露出来,最后演变成汝颍人支持袁谭,冀州人支持袁熙的局面。

袁绍想用帝王术进行平衡,但是很显然,他的手段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高明,最后冀州人夺取了控制权,而汝颍人也拥立袁谭,软禁了袁绍。

这里面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汝颍人空有智谋, 却没有足够的兵力。

袁谭麾下的将士大多来自于汝颍人的部曲,再加上一些慕名而来的游侠,不足以与审配等人拥有的冀州兵抗衡,所以落了下风。

帝王术的前提是双方实力相近, 没有一方可以独大,才有平衡的空间。如果实力过于悬殊,这平衡是无法施展的。

但这个问题对天子并不存在。

天子手握并凉精锐,还可以调集山东州郡的精锐参战,实力远在冀州之上,并且对冀州形成了合围之势。以田丰、审配的见识,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他们能做的只是据城而守,拼消耗,比耐心,绝不敢正面迎战。

十几万大军顿兵坚城之下,消耗是非常惊人的。天下刚刚太平,山东虚弱,一旦战事胶着,人心必然浮动。

到了那时候,田丰、审配就有了讨价还价的机会。

比如说,要求朝廷推延甚至取消度田。

这不仅是为冀州谋利,更是为天下士大夫谋利,很可能得到山东州郡的支持。就算没人敢直接支持,暗地里消极怠战也是有可能的。

真到了那一步, 天子可用的兵力就有限了, 说不定还要防着山东州郡兵临阵倒戈。

要想避免走到这一步,天子应该改变战法,化解田丰、审配的希望,让他们无力可借。

比如下诏明示,不会强行度田,又或者引冀州人入朝,增强冀州人在朝堂上的声音,以示朝廷善意。

天子不仅有这样的基础,而且已经这么做。

孝灵帝出于河间,灵思皇后出于赵国,天子身上流着冀州的血。

赵云、夏侯兰等入仕,成为天子近臣,更是明例。

如果能从冀州选几个世家女子入宫,还有谁会相信朝廷排斥冀州人,谁会觉得天子所率大军与秦军一样?

到时候,只怕田丰、审配也会主动请降。

荀彧最后做出总结。“所以,城要围,但不必急攻,以当攻心为先。”

刘协没说话。

荀彧的方法不能说不好,但……太软弱。

这未必是荀彧有意为之,而是一种集体潜意识。

读书人嘛,习惯地想要以德服人,习惯地想避免武力,也习惯地鄙视所谓的雄主。

因为雄主往往意味着君权强而臣权弱,与儒家的理想背道而辞。

但是他却认为,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一心想着以德服人是不行的,该强硬的时候一定要强硬。

没能借机清洗一下山东州郡已经留了隐患,不能再让冀州人心想事成,以为谁都可以和朝廷讨价还价。

但荀彧所言也有一定的道理。

攻城、攻心都要有,恩威并施,不可偏废。

之前甄宓也提过类似的意见。

示威,他有充足的准备。施恩,他准备不足,有必要予以重视,并加以补充。

两人谈了很久,有的意见一致,也有分歧,但总体而言,气氛融洽,双方都很满意。

刘协最后问了荀彧一个问题:如何处置袁绍?

荀彧想了想,反问了刘协一个问题。“陛下以为,袁绍该杀吗?”

刘协也不答反问。“令尹以为呢?”

“臣以为该杀,但时机已过。如果他和李傕一样,与陛下两军对垒,一决胜负,陛下大可像阵斩李傕一样杀了他,以明典刑。可是如今他已经称臣,称臣之后又无不臣之举,陛下以什么理由杀他?”

刘协沉吟不语。

他也在想这件事。

不杀袁绍,意难平。杀袁绍,理难平。

如果称臣之后还是随时可能被杀,以后想称臣的人不敢称臣,已经称臣的人也会不安,互相猜忌,在所难免。

可是就这么放过袁绍,他又咽不下这口气。

董卓可恶,袁绍更可恶。

因为袁绍曾经怀疑他的血脉,说他不是先帝的子嗣,甚至想灭汉,鼎立新朝。

这怎么忍?

“陛下,袁绍已经是阶下之囚,生死系于陛下之手,杀与不杀,只在陛下一念之间。如果杀了他,陛下能一吐心中怨气,臣建议杀了他。如果不能,臣建议不必为他污了宝刀。留着他,或许比杀了他更有价值。”

“此话怎讲?”刘协斜睨着荀彧。

荀彧抚着胡须,微微一笑。“以臣对袁绍的了解,此刻的他只怕生不如死。之所以不死,一是担心死后无法见袁氏列祖列宗,二是怕疼,下不了手。”

“怕疼?”刘协觉得这个理由很有趣。

“袁绍虽是庶子,毕竟出于钟鼎之家,从小又过继到长房,衣食无忧,没吃过苦。这样的人看似无所畏惧,只是因为他有恃无恐,知道自己不会受到伤害。等他真的面对生死的时候,他可能比任何人都惜身。”

荀彧一声叹息。“据我所知,袁绍此生唯一的一次直面生死却没有后退,就是界桥之战时迎战公孙瓒。”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