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汉道天下 > 第749章 釜底抽薪

汉道天下 第749章 釜底抽薪

作者:庄不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4: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荀彧含笑不语。

荀谌看得真切,有些恼怒,压低了声音说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荀彧咳嗽一声。“兄长,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你为什么来河东?难道只是为了看看我?你应该清楚,我决定不了朝廷的态度,也救不了袁谭。你若想完成任务,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长安,与天子面谈。”

“你也……决定不了?”

“天子意志坚定,又有重兵在手,没人可以左右他。”

“那你还死心塌地的为他效力?”

荀彧转头,打量着荀谌。“那是因为我们的目标一致,分歧只在手段不同。”

“仅此而已?”荀谌语带不屑的追问道,想了想,又补了一句。“文若,你倒是越来越谦逊了。”

荀彧嘴角轻挑,抬头看向远处。

兄弟之间,他岂能不知荀谌此刻的心情。说他谦逊是假,说他软弱是真。荀谌觉得他步步后退,不复当年意气,有失党人风范。

这也许是事实。

在河东履职几年,他的变化肉眼可见,毋须荀谌提醒。

但他不觉得这是软弱,反倒觉得这是成熟。

他也许不再意气风发,但他依然是胸怀大志的党人,甚至更加坚定,也更加心怀希望。

“兄长,不见高山,不知己卑。不见大河,不知己狭。去长安吧,见一见高山大河,你也会谦逊起来的。”

荀谌眉心微蹙,欲语又迟。

——

转眼之间,许靖三人的文章就发了七八篇,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入,甚至有渐渐学术化的倾向。

有些微言大义,连刘协都不怎么看得懂了。

这显然不是刘协想要的结果。

就在他考虑如何调整讨论方向的时候,梁相程昱上表,介绍了黄猗在梁国组织防汛,利用工地上的空闲时间教将士和百姓认字,并顺势推广度田的事迹。

刘协看完,正中下怀,随即让人写了一篇文章,送到印坊,要求排版发行。

题目很直白,甚至有些浅陋。

谁是民?

文章开宗明义的提出了问题:“不与民争利”中的“民”究竟指的是谁?哪些人是民,又是哪些人与民争利?

文章并不长,但是问题很犀利。

文章送到书坊后,负责审稿的许靖当时就犯了难。

这文章发不发?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书坊都是天子授意建的,天子让他们畅所欲言,你们却不让天子说话,哪有这样的道理。

那发了之后,会有什么影响?

这也不难猜。这本来也不是什么难解的问题,只不过之前绝大多数人不懂这些,没有机会发声,而真正懂这个问题,又愿意为他们发声的人少而又少。

作为民的主体,庶民一直是沉默的大多数。就算朝廷有什么惠民的诏书,他们也看不懂,只能听由官吏和豪民解释。

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别的地方不敢说,至少关中、河东一带识字的百姓很多。不敢说人人识字,一里之中总能找出几个识文断字的。

如果家里有十岁上下的孩子,甚至自家就能解决阅读的问题。

只要这个文章写得浅白些,没那么多生僻字,用太多的典故。

而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印行的速度,邸报发行的文章不能太深奥是基本要求,否则找不到对应的字模,根本印不出来。

而这篇文章写得尤其浅白,几乎都是大白话,但凡读过一年书的人都能通读下来。一旦发行,要比许靖三人的文章更容易传播,影响自然更大。

这三人都是论战的老手,自然清楚其中利害。

来敏恼羞成怒,直言这篇文章居心叵测,其心可诛,和当初张角用《太平经》蛊惑百姓如出一辙。这篇文章一发,说不定会引发民变。

所以,不能发。

这当然是气话。

虽然文章没署名,但谁不知道这是天子授意的。你不发,信不信天子明天就撤了我们三个,换上听话的人?

到了那时候,只怕失去发声机会的是我们。

毕竟我们虽然会写文章,却不会印文章。

反复考虑之后,来敏想出了一个办法。刊发这篇文章的同时,他们也写几篇文章,论述一下民这个概念的由来,进行对冲。

我进行学术讨论,总没问题吧。

虽然觉得意义不大,但许靖还是接受了来敏的建议,任务也就顺理成章的交给了来敏。

第三天,新鲜的邸报发行,上面有两篇文章。

一篇是没署名的《谁是民?》,一篇是来敏的《论民之义变》。

邸报发行当天,就成了太学的热闹话题。

相比之下,来敏的文章学术性更强,也更受四方学子的欢迎。他们纷纷表达对来敏的敬佩,能用如此浅白的文字,引经据典,将民这个字的古今之变说得清清楚楚,实属不易。

搞清了这个字义的古今异同,读书时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些看起来互相矛盾的经义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谁是民?》这篇文章的影响远远不及,一是语言过于直白,不够典雅。二是不什么学术含量,通篇大白话,就是对民的范围做了一个简单的划分,按不同的标准分成不同的说法而已。

这些我都知道,还要你说?

也有人对这篇文章忧心冲冲,觉得有故意生事之嫌,但声音太小,很快就淹没了。

可是随着邸报发行的范围推广,形势迅速逆转。

首先是在京兆,随即又迅速扩展到扶风、冯翊。很多普通百姓读完这篇文章后,自然而然的问了一个问题。

有多少人是庶民、贫民,有多少人是豪民、富民,我是哪一种?与我争利的又是谁?

首先排除一点,现在说与民争利的是天子,根本没人信。

别说天子生活俭朴,连宫殿都舍不得修,皇后、贵人们都挤在一个殿里。就算天子生活好一些,他一个人又能吃多少、用多少?

朝廷大部分的消耗还是各级官员吧,仅就人数而言,他们的数量就要比天子一家人多几百倍。

再然后就是很多人平时接触得最多的乡里豪民、富民,这些人仗着家世或者朝中有人做官,占着大量的土地,抗拒朝廷度田,却不肯交他们应交的赋税,想方设法的转移到普通百姓的头上。

这些人不仅数量更多,而且近在眼前,是实实在在的例子。

那么,问题来了,是谁喊着“不可与民争利”的口号,却为这些与民争利的人发声,极力反对朝廷度田?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