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汉道天下 > 第362章 脱虚向实

汉道天下 第362章 脱虚向实

作者:庄不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4: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刘协不苟言笑,淡淡地说道:“诏令天下,有能在此架桥通行者,赏千户侯。”

裴茂、杨修等人愣了一下,互相看看。

杨修故意打趣说道:“陛下,眼下西河县编户不到一万,架个桥就赏千户侯,是不是太多了?以后想干点别的事,朝廷可负担不起。再说了,度辽将军、越骑将军立下大功,食邑不过千户……”

刘协瞅了杨修一眼。“若能在此架桥,必是不世出的匠师,岂不比度辽将军、越骑将军更难得?再者,能在此架桥,就能在更多的地方架桥。一桥飞架,两岸百姓受益,何止千户食邑?”

刘协说完,又语重心长的加了一句。“要想富,先修路。”

杨修坚持道:“话虽如此,亦须量力而行。秦始皇一统天下,大修驰道,未见得富,却二世而亡。”

裴茂惊愕地看着杨修。以秦始皇为例,这可是引喻失义,大逆不道。

不过想想杨奇将桓灵比作桀纣,他又释然了。

这是弘农杨氏家风。

“争论无益,不如实践。”刘协也见惯了杨氏家风,并不生气,更不想争论。

他考虑的不仅仅是一座桥,甚至不是几座桥,而是天下人重视技术的心态。征战能封侯,造桥也能封侯,何必一定要做官?

如果能将读书人的兴趣由做官引向科学技术,他愿意多封几个侯。

见刘协坚持,裴茂乐见其成。千户侯的食邑不需要西河郡单独给,桥架起来,好处却是西河郡的。

在裴茂等人的陪同下,刘协沿河视察了几十里路。

总体而言,这一段的大河地理变化不小,有的影响通行,有的影响耕种,更多的则兼而有之。要想恢复西河郡跨河而治的局面,的确有不小的难处。

但刘协不想轻易的放弃。

他对裴茂提出了一个建议:西河郡依旧跨河而治,但分河东、河西两个部分,设两丞尉,各管半边。太守往来大河两边,居中协调。在沿河合适的位置设置几个津口,作交通之用。

虽说大河地理形势改变,但找几个渡口还是没问题的。

即使是两千年之后,这段晋陕之间的黄河上还有好几个著名的津口沟通东西。

裴茂接受了刘协的建议,他也觉得以河为界有问题,不符合朝廷以西河为根基,重新设置边防的宗旨。一旦两边各自为政,极易形成割据,进而影响北疆的安定。

“欲建太平,治河必不可少。”刘协又道:“除了架桥之外,再征求一些能治理水土的人才。”

想到水土,他就有些不爽。

张喜身为司空,躲在太原不来,是不是该将他揪过来看看?

杨修眼中闪过一丝不安,却还是躬身领诏。

——

刘协视察返程时,在河曲津口遇到了杨彪一行。

君臣父子见面,不胜欢喜。得知华佗也闻风而至,刘协更是喜出望外。

他与华佗谈了好一会儿,又让太医令来进行例行考核。太医令倒是知道华佗的,连连摇手,自称不敢考校华佗,并表示愿意让贤,自愿做华佗的助手。

刘协却不愿意为此坏了规矩。

太医令虽说不是什么名医,但尽心尽职,最近为了治疗受伤的将士也非常辛苦。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能用人如积薪,后来居上,尤其是仅仅凭着名气就后来居上。

他任命华佗为太医丞,协助太医令救治伤员,将来再积功升迁。

他对华佗说,北疆每一个战士都是北疆安定的根基,多救一个人都是好的。治病救人,就是治国救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难得,良医更难得。你有成为良医的天赋,宜当珍惜。

虽然没能做成高官,华佗多少有些遗憾,可是见天子如此重视自己,期望甚高,他便释然了不少,欣然接受了任命。

将华佗纳入太医署的体系后,刘协又考核了随杨彪而来,打算投军的勇士。

这批人大多是太原籍,有不少读过书,武艺也不错,只是实战经验略缺。刘协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转入虎贲、羽林,几个特别优秀的则留在虎贲侍郎中。

比如郝昭。

郝昭年方弱冠,但身材高大,弓马纯熟,还有相当不错的兵学根基。不仅刘协对他很满意,郭武、阎行也与他一见如故,引为知己。

杨彪在一旁看着,觉得眼前的刘协又与几个月前的天子有了不同。

一场大捷,让天子更加自信从容,胸怀气度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若不是面相依然稚嫩,仅看他的言谈举止,谁也不相信这是一个年方十六的少年。

但他也有担忧,天子对百工的重视太重了,反而对士人不太上心。

到目前为止,天子发布的几道求贤诏书,有求能工巧匠的,有求通晓水利的,有求骁武能战的,唯独没有求通经明术的。

与杨修谈了一夜后,他证实了自己的担心。

借着一次汇报的机会,杨彪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刘协托着腮,盯着杨彪看了很久,露出一丝意味难明的笑容。

“杨公莫非忘了,朝廷自有举孝廉制度。”

“臣不敢忘。”

“孝廉虽说都是德行,其实大多本是通经儒生。既有现成的制度,又何必再求?”

杨彪看着刘协那一本正经的脸,有些恼怒,却无法反驳。

举孝廉其实算是儒门的胜利之一,从制度上保证了儒生进入仕途的通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子的话并不错。

但两百多年下来,举孝廉制度早就变了质,被选举的大多是世家、大族子弟,真正的儒生很少。

那些人就算被推举为孝廉,也不可能来朝廷,更不可能来北疆。

也就是说,儒生名义上有正规的入仕途径,实际上这条路已经被世家、大族挤占了。当天子下诏征求能工巧匠时,他们的机会还不如能工巧匠多。

“稀缺的才求,不稀缺的,不求自来。”刘协说着,取出一封奏疏,递给杨彪。“既然杨公来了,这件事就拜托杨公处理吧。”

杨彪接过一看,是骠骑将军军师丁冲送来的奏疏,说骠骑将军府发布了一道命令,招募读书人赶到北疆,协助天子教化百姓。已经有几十人应募,正在南阳集中。

杨彪很惊讶。这丁冲——张济显然没有这脑子——反应够快的啊,估计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时,天子大捷的消息还没传到南阳。

“陛下,此计甚好,臣以为可以河东、太原等地施行。”杨彪说道:“而且可以再加一些好处,能在北疆教化者,除一家徭役。如此,寄寓荆州的士子必如川归海,欣然北上。”

刘协笑着摇摇手。“不能这么改。这么一改,得利的就是家大业大的世家子弟,而不是普通的读书人了。一人教化,几百口免了徭役,成本太高,朝廷承受不起。”

“可是世家子弟本来就不服徭役啊。他们名义上服役,实际上都是由人代劳。”

刘协停顿了片刻,淡淡地说道:“以后不会了。”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