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汉道天下 > 第1193章 弦外之音

汉道天下 第1193章 弦外之音

作者:庄不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4: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次开诚公布的演讲,瞬间拉近了刘协与长沙的人距离。在场的官员热情起来,纷纷向天子主动发问。问题五花八门,既有关于眼前诸贤的,也有他们关心的民生政策,无所不包。

刘协耐心的一一回答,不加掩饰。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他之前讲了有人提议江陵为都,也讲了江陵为什么不宜为都,现在同样讲了他对长沙的认识,以及来长沙之后一些观点的改变,丝毫不因为这可能有损他的圣君形象而有所避讳。

他深知一点,有缺点的真诚永远比虚假的圣明更有亲和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完美的圣人只能刻在碑上,供在庙里,却不会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长沙人质朴,却不傻,其中不乏桓阶这样的智者。在他们面前说空话、大话,最后只会落得和刘表一样的待遇。反倒不如孙坚,大大方方的承认自己的不足。

唯有真诚能动人。

长沙如此,江南其他郡更是如此。比起中原诸郡,这些郡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足,文化教育也相对落后。和他们打交道,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不是挂在嘴上的尊敬。

事实证明了刘协的想法,来迎驾的长沙士绅代表对他的态度非常满意。

不满的都不是长沙人,比如张济,比如黄祖,比如韩玄。

张济有黑历史,刚被长沙人告了御状,心情自然好不起来。

黄祖倒没什么黑历史,但是孙坚的画像就在面前。不管他站在哪里,总觉得有双眼睛在看着他,真真切切的如芒在背。

这双眼睛像是孙坚的,又不完全是,搞得他总觉得脖子凉嗖嗖的。

韩玄则很失落。

他本是长沙太守,是来迎驾的人中官职最高的,但是桓阶一开口就夺去了原本属于他的光芒。长沙人不把他放在眼里,天子眼中也没他,仿佛他这个长沙太守就是个摆设似的。

看样子天子对他的表现很不满意,如果不想办法,仕途也许就到此为止了。

——

桓阶拜为侍中,成为天子近臣,迅速交接了相关政务,换上了侍中的服饰。

对他来说,这算是第二次入朝。

在此之前,他就曾被孙坚举为孝廉,拜为尚书郎。孙坚战死襄阳,他听到消息后,赶到襄阳,向刘表讨回孙坚的尸体,送回江东,就没有再回朝廷任职,一直留在本地。

因为此事,桓阶名声大噪,成为人人皆知的义士。

刘表也听说了他的名声,一度想辟他为吏,却被他拒绝了。

说起往事,刘协也有些奇怪,便在宴后闲聊时问桓阶,你是有先见之明,知道刘表不能成事,还是因为孙坚死于刘表之手,这才不愿与刘表为伍?

桓阶倒也坦诚,兼而有之。

他进一步对刘协解释说,刘表之所以能单骑入荆州,除了他个人的名声之外,离不开蒯越、蔡冒等人的帮助。蒯越、蔡冒都是南郡人,具体的说,都是襄阳附近诸县的人。他们对江南一向抱有偏见,得势之后,也只顾着他们自己的利益,从来不会为其他人着想,更别提江南四郡。

刘先等人虽然因为名声受到了刘表辟除,却得不到刘表的信任。

桓阶早在朝廷为尚书郎时,就了解过刘表的事,知道此人无所成就,将来必败,再加上孙坚之死,他自然不想为这几年的安逸自毁名声。

刘协听出了弦外之音,恍然。“你之前不肯入朝,也是因为刘先吧?”

桓阶毫不掩饰。“正是。若非看到刘先外甥周不疑随侍陛下左右,纵使陛下今天降恩,臣也期期不敢奉诏。”

刘协回头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周不疑,不禁莞尔。

他和刘先的见面的确算不上顺利,刘先也受了不少委屈。

好在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刘先现任司徒府北长史,负责幽并冀三州事务。周不疑则在他身边为童子郎,朝夕请益包括算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算是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出人头地是迟早的事。

“足下有楚狂遗风。”

桓阶笑了。“臣比接舆幸运,也比屈子、贾生幸运。人到中年,还能再为陛下效力,共赴王道。”

“这就是缘分。”刘协一声叹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人当自助,而后天助之。若朕不努力,焉有与足下重逢之日。”

桓阶神情略显尴尬。

刘协话锋一转。“朕如此,大汉如此,长沙亦如此。桓君,说说你的看法。”

桓阶微怔,随即明白了刘协的意思,顿时心生惭愧。他刚才还以为刘协是嘲讽他未在朝廷落难时尽忠,现在才明白刘协是感慨人当自助,不能坐等恩赐。

仔细一想,的确如此。

朝廷有意开发江南,这几年也一直在努力,但归根到底,朝廷能给江南提供的帮助有限,反倒需要江南提供钱粮来供应大军征伐。

江南要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桓阶仔细想了想。“陛下,这是百年大计,臣不敢冒昧,还请陛下容臣思量数日,然后再禀。”

“理当如此。”刘协欣然答应,对周不疑说道:“你将司徒府关于在江陵建都的相关文书找出来,供桓君参考。”

周不疑躬身领命,去翻捡文书。

刘协又道:“虽说在江陵建都的想法暂时不可行,但江陵的优势却还是成立的。若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江南开发可事半功倍。”

桓阶表示赞同,随即又道:“陛下,臣倒是有个粗浅的想法。”

“说。”

“江南多水,船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运兵运粮,运人运货,皆赖其力。豫章虽有船官,却以督造战船为主,无暇顾及民船。洞庭面积广阔,足以试船,若能在长沙建船官,专门制造民用的新船,或许有所助益。”

刘协心中一动。

经过几年努力,以及大量资金的投入,豫章船官的技术水平已经有了显着提高,甚至搞出了螺旋桨的雏形——车船。但是这些技术目前只是用来造战船,为孙策出海征战做准备,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

如果能军转民,将这些技术扩展到民生领域,便能迅速产生效益,进而反哺造船技术的研究。

桓阶的这个提议正当其时。

不过,时机这么巧,不像是灵机一动,而是早有预谋。

豫章船官里就有长沙人,桓阶等人应该是了解了一些消息,知道造船技术的升级换代就在眼前,想借此机会,先分一杯羹。

利益有限,无法雨露均沾,不便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讨论,只能由桓阶在御前请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