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汉道天下 > 第1174章 量入为出

汉道天下 第1174章 量入为出

作者:庄不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4: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荀彧开了口,反倒镇定下来,从容应道:“陛下,此乃臣一孔之见,并非什么大文章。若能有利于国家,还请陛下斟酌。荒悖之处,则请陛下治臣之罪。”

杨彪、周忠相视苦笑。

荀彧这是铁了心,要以一身为牺牲,与天子谈判啊。

堂上、堂下众人原本就留意御座前的几个人,此刻见荀彧挺身直言,知道有大事发生,立刻提醒身边的人肃静,连歌舞也歇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天子与荀彧等人的身上。

刘协摆摆手。“荀尹,放松些。今天是守岁之会,不是朝会。君臣一起辞旧迎新,可以畅所欲言,却不必如此拘谨,坏了兴致。”

杨彪也顺势劝道:“荀尹,自华阴之战起,不论是朝堂还是战场,陛下都是从谏如流的。你有什么想法就说,但有可取之处,陛下自会择善而从,你不必搞得这么严肃,效强项故事。”

周忠也配合的笑了起来,拉着荀彧入座。

荀彧顺势重新入座,说了几句场面话,这才转入正题。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先吹捧了刘协几句,将刘协与光武帝相提并论,并表示就节俭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为了发扬这个优势,并避免后世之君重蹈覆辙,有必要立下规矩,对后宫的规模进行限制。

众人听了,不禁暗笑,同时又为荀彧捏了一把冷汗。

荀彧说的话是没错,天子的节俭有目共睹,即使是和光武帝相比也毫不逊色。

但他说的后世之君,无论怎么看,先帝孝灵都是其中之一。天子对此颇有异议,一直在致力于重修《孝灵帝纪》,岂能听不出荀彧的言外之意?

万一天子不爽,就算今天不面折荀彧,心里这根刺也埋下了。

刘协面不改色,淡淡地笑了笑。“依荀君之见,后宫应该是什么样的规模?是依周礼,还是依光武皇帝成法?”

荀彧摇摇头。“陛下,今日之议,重点不在后宫的规模。”他从一旁的周不疑手中取过刚刚诵诗受赐的厌胜银钱。“今日只谈钱。”

“哦?”刘协有些意外,不禁转头看向杨彪等人。“真是难得啊,荀君不论礼,要谈钱了。”

杨彪抚着胡须,微微颌道。“管仲曾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比干在朝则为忠臣,在野则为财神。宛人范蠡出仕则为名相,经商则为巨富。荀彧施政河南,关心经济也是应该的。”

刘协瞥了一眼杨彪,暗骂老狐狸。

听你这意思,我不听他说就是纣王、越王是吧?

“行,那就谈钱。”刘协笑得更加灿烂。“可惜纣王、齐桓公、勾践都不是什么明君,要不然我倒是愿意成全荀君这效仿前贤的心思。”

杨彪尴尬地躬身请罪。“臣引喻失当,请陛下治罪。”

“罢了,是我让你们轻松些的,有错也是我有错在先。”

杨彪更加尴尬,老脸通红,讪讪地笑了两声。

荀彧面色不变。“陛下岂是帝辛、小白、勾践可比。若帝辛有陛下一半明睿,周不能代商,当复有十七世之命。小白、勾践若有陛下一半英伟,岂是偏安之霸?臣等有幸,能追随陛下兴复汉室,再造儒门,建万世太平,岂敢知而不言,言而不尽?陛下宽待老臣,人所共知。司徒终年辛苦,一时兴奋,不胜酒力,引喻失当,瑕不掩瑜……”

刘协抬手,示意荀彧别再叨叨了。

“说正事,说钱。”

就今天这气氛,他也不可能因为这几句话,真的处置杨彪,搞得举座不欢。

经过杨彪一打岔,气氛轻松了许多。

荀彧说起了他的建议。

其实也很简单,量入为出而已。

皇室的礼仪要不要?当然要,但是不能过。

过犹不及,有违中庸之道。

在一定的条件下,天下贡赋是有限的,不能没有节制的开销,否则入不敷出,卖官鬻爵、横征暴敛必然出现。而且上行下效,一旦天子随心所欲,不按既定的制度来,官员自然变本加厉,老百姓就苦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甚枚举,足以为鉴。

所以,天子要以身作则,控制支出。

至于后宫的规模,就算不从礼的角度出发,仅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也有必要加以控制。既然仓禀实而知礼节,那就应该根据具体的经济条件来制定相应的后宫规模,以免超支。

荀彧话锋一转,盛赞天子节俭,后宫规模之小,不仅没有逾礼,而且比历代以俭朴著称的帝王有过之而无不及,后宫的开支也因此减到了不能再减的地位。

众人虽然知道荀彧这话有夸张的成份,却还是不约而同的点头赞同。

平心而论,天子的确算不上好色。比起孝桓、孝灵的后宫规模来,天子的后宫堪称寒酸,甚至不及一些地方豪族。

荀彧接着说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现在正是定规矩的时候,否则等将来经济条件好了,后宫规模大了,再定规矩,可就难了。

“具体规模,一时难以细言,但臣有一个建议,以支出占天下税赋的总额计,当在陛下此刻规模之上,止于明章扩充后宫规模之前,具体数字,当由司徒府测算。”

荀彧顿了顿。“臣冒昧敢言,明章能继光武遗制,不失为明君。只是扩充后宫一项,殊为失策,遗祸无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陛下若能预立制度,使后世之君有所守,则天下可久安。”

刘协听懂了。

荀彧的意思其实也简单,就是希望以制度的形式,将后宫控制在光武帝时的规模,以免开支过大,拖累财政。

至于少府与大司农是合是分,具体如何划分,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皇室开支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不能太高。

为了能让他接受这个建议,荀彧甚至没把话说死,留下了充足的余地。现在还只是天下初安,新政初行,税赋收入已经呈现迅猛的增涨势头。假以时日,财政状况更好,同样的比例下,皇室的开支也会水涨船高,想多纳几个贵人、美人也没问题。

当然,如果财政状况不好,后宫规模也会受到影响。

总而言之,是要将皇帝与天下绑定,对皇权进行限制,不能随意加赋,更不能用卖官鬻爵之类的手段筹集资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