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汉道天下 > 第1096章 分科取士

汉道天下 第1096章 分科取士

作者:庄不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4: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对邹氏的赏赐,引起了无数人的热议。

夫妻本是同林鸟。夫贵妻荣,这没什么好说的。但妻子不仅能得到诏命,还能像丈夫一样推恩及子弟,使母家子弟为郎,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先例。

这既是对张济的额外恩宠,也是对女子可与男子比肩的一个注脚,效果不亚于当年马云禄因功封侯。

马云禄封侯凭的是军功,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邹氏没有上阵杀敌的本事,却因为辅佐丈夫有功得到了诰命,还让母族得到了恩泽,却是很多女子都可以做到的。

相夫教子这条路一样有前途。

突然间就成了榜样,邹氏也很意外。忙乱之下,她请见皇后伏寿和贵人马云禄。不管是谁帮忙,都去感谢一下。

马云禄一头雾水,伏寿却猜到了天子心思,也没有点破,只是劝慰邹氏说,你要再接再厉,好好辅助骠骑将军,为朝廷尽忠,对得起朝廷的诰命。

邹氏感激不尽,满口答应,拍着胸脯,一定会管好张济,不让他犯浑。

——

在骠骑将军张济加入参谋后,贾诩联合太尉府的掾吏,商量出了一个方案。

部分恢复军功爵制,但不用军功爵的名称,而是参考周礼中提及的士师制度,对武艺精湛、战斗经验丰富,却不适合做官的人进行分级。

比如射艺高超的射手,按照射艺和军功,分为大射师、射师和射士三大类,又各分为上中下三品,共九品,安排相应的俸禄。

得到大射师、射师称号的可以留在军中,做为职业兵,秩比校尉至百人将不等,直到退役。

如此一来,他们可以不用做官,仅凭自己的技能享受到相应的俸禄和荣誉,并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其他战士,担负起培训新兵的责任。

士师制度古已有之,不会引起担忧。

在天子提倡四民皆士,尤其是重视医匠,改医匠为医士、医师之后,类似的称号已成习惯,现在不过是用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也不算改易。

为了防止别人联想到军功爵,贾诩还将范围扩展到所有以技艺立身的人,比如农士、医士等。

方案拟定后,贾诩先和刘协商量。

刘协觉得可行。

这个方案其实和职称差不多,区别只在于没有涉及到退休待遇。军中校尉的俸禄是比二千石,正好卡在有退休待遇的标准以下。

这就给了朝廷恩赏的空间,也不会对财政造成太大的压力。

对将士来说,这样的制度解决的是在职的待遇问题,以及荣誉,有利于吸引真正的精锐留在军中,成为朝廷的常备兵。

刘协随即与贾诩商量,对常备的规模和驻地进行统一安排,彻底将军权从州郡剥离出来,由专业的将领负责。

常备兵不负责治安,只负责超出治安范畴的军事行动,所以规模不用太大,以营为单位,二千人以下。必要的时候,可以由朝廷下诏,调动周边的力量进行支援。

考虑到军事与民政的脱离甚至相背,边远地区的防务更重要,也更辛苦,所以在升迁制度上要有所倾斜。在边境担任过职务的优先提拔,比二千石以上的军职,只能从边军将领中选择,且有一定的年限要求。

想靠着家族关系,在富庶地区混资历,最后位至公卿,这条路必须堵死。

将帅必出于行伍。

贾诩接受了诏书,随即与杨彪、周忠等人举行三公会议。

与此同时,杨彪也将选举制度的方案提了出来。

他的建议是分科考试。

考试科目分两类:

一类是必考,比如经史和算学。不管你想考什么职位,这两门都必须考,而且要达到一定的分数;

一类是选考,根据职位的不同具体选择。比如你想考铁官,治金学就是必考的。你想考医官,医学就是必考的,以确保选出来的官员都具备相应的技能。

刘协第一次听到这个方案时,心情大好。

一方面,他是对这个方案很满意。这看似科举,其实更接近考公,考试范围不局限于儒学,而是兼顾实学,与他的方针吻合。

另一方面,他是真没想到杨彪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

由此可见,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务实的官员,也不缺乏有胆有识的老臣。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指出正确的方向,他们就能做出看似不符合这个时代的选择。

实际上,就道德和施政水平而言,杨彪这样的就算是放在后世,一样是能臣、名臣,吊打一众因循守旧的官僚。

当然,杨彪的方案也不是十全十美,还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比如是否要统一考卷的问题。

是各郡自行拟题,还是由朝廷统一拟题,这个问题大有争论。有人说,既然是朝廷统一安排,那就应该统一拟题,以示公平。也有人说,各郡文教水平不一,统一拟题看似公平,其实对贫穷地区很不公平。

再说了,你统一拟题,难道考得好,就可以异地任职?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是否可以异地任职。

在此之前,不管是州郡还是县,都有一个默认的规则,即主政官员由朝廷统一调遣,比如州牧、刺史、郡国守相、县令长, 禁止本地人任职,以实现朝廷的意旨。而府中掾属则大部分由本地人出任,利用他们熟悉本地情况的优势,以便推行具体的政务。

这么做的好处是朝廷和地方取得了平衡,但缺点也很明显,朝廷派来的官员不熟悉当地情况,往往被当地人左右。在经学取士大行其道后,这种情况更是严重,主政官员只有虚名,实权尽归当地掾属,朝廷实际上失去了对地方的有限控制。

如今朝廷弃虚务实,这个情况会有所改善,却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当地人才如果太多,没有足够的职位安排,是不是可以到人才不足的郡县任职?

毕竟郡县府寺的规模不会因为当地人口少就变小,职位数量还是差不多的。

可是如此一来,对当地人才是不是公平?如果统一拟题,异地任职,他们可能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听了杨彪提供的反馈后,刘协也有点头疼。

程序公平还是结果公平,这个问题根本没有统一答案,二十一世纪都是争论不下的难题。在这样的问题上,他并不比杨彪更擅长。

反复商量后,他提出了一个想法:选两个州试行。五年之后,看哪个方案的综合效果好,再推广哪个方案。

他还提出了两个备选州:冀州和荆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