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汉道天下 > 第1084章 实事求是

汉道天下 第1084章 实事求是

作者:庄不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4: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伏寿垂下了眉,半天没说话。

她听懂了刘协的言外之意。

虽然刘协对她的皇后之位非常维护,却不等于皇嫡子一定会成为太子。

这让她多少有些失望。

她原本以为,刘协如此大张旗鼓的将三公召至南阳,就是为了立太子。

可是现在看来,刘协虽然疼爱皇嫡子,却不觉得皇嫡子一定能担负起皇帝的重任。

她能理解刘协这么做的考虑。

若非皇嫡子刘辩不能胜任,他这个皇庶子也未必有机会登基。如果预先知道结果,然后再让刘辩去选,刘辩或许会选择直接成为弘农王,安安稳稳的做个富贵闲人。

但她同样有她的担心。

上次难产,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这一次顺利,不代表下次还顺利,什么时候才能生出一个让天子满意的嗣子?

要有所选择,至少要先三四个吧。

那她岂不是还经历几次生死?

“怎么了?”见伏寿脸色不对,刘协问道。

伏寿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平复了一下心情。“陛下,臣妾……有些怕。”

“怕什么?”刘协握着伏寿的手,忽然觉得伏寿的手有些凉,突然明白了伏寿的不安。“怕难产?”

伏寿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臣妾不知道还有没有再生的勇气,本以为……”

刘协沉吟片刻。“这就是你身为皇后必须承受的重任。”

伏寿的脸顿时煞白。

刘协又拍了拍她的脸。“不过你也不用这么担心,难产通常都是第一胎。既然你已经顺利生下了皇嫡子,只要你能按照现在的经验,适当锻炼,将来应该不会有问题。再说了,太医们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研究,会将危险降到最低。”

伏寿低低应了一声。

刘协没有再劝,只是静静地搂着她。

正如他刚才所说,这是伏寿身为皇后必须承担的责任。

除非她愿意放下皇嫡子继承权的执念。

凡事皆有代价。

——

纠结的不仅是伏寿,还有公卿大臣。

天子召他们来南阳的直接原因就是皇嫡子的诞生,讨论皇权的继承是必然之理。只不过天子富有春秋,还没到非立太子不可的地步,所以讨论的重点不局限是否立皇嫡子为太子,而是拓展了一些。

在推行新政的背景下,原有的皇权继承制度是否需要改革。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分歧很大。

事实上,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守,汉代尤其如此。以皇嫡子立为太子,然后又继位为君的非常少,绝大多数皇帝都没有安排这个规矩来。

事实没有歧义,但观点却大有不同。

有人认为,这说明这个原则形同虚设,不可能,也没必要坚持。

还有人说,之所以天下纷乱,正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坚持这个原则,引起了太多人的觊觎,搞得随便一个皇族都想继位,连张角都知道支持甘陵王、安平王,欲行废立之事。

但这个问题绕不过一个障碍:少帝与今上谁更应该继位?

就像历史上的很多次辩论一样,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没法继续了。

为了避免在公开讨论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形,杨彪与贾诩、周忠一起商量了一个原则。

事例局限于本朝,止于孝灵,不涉及少帝与今上。

理由也很简单:董卓废立是意外,是武夫乱政的结果,不能作为常例。

虽然这个理由很牵强,却没有人反对,都接受了这个原则。

大家都清楚,要想讨论个结果出来,甚至解决问题,就不能不有所取舍。

在这个基础上,杨彪又明确了两点:一是以史为鉴,二是实事求是。

以史为鉴的意思,就是着眼于实践,不局限于应然,以免过于空泛、理想化。

简而言之,就是史重于经,要务实,不要空谈。

实事求是的意思,就是解放思想,不要有太多的顾忌,争取把事情说透,得失都摆在明处。

比如孝灵朝的历史,是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的,最适合用作分析的例子。如果处处顾忌,那就没法讨论了,等于放弃了一个最有可能说清楚的事例。

对于这一点,杨彪事先请示了刘协,得到了刘协的支持。

他一直在筹备孝灵帝纪的编撰事宜,积累了不少史实,正想听听大臣们的评价。

身为人子,就礼法而言,他本有避讳的义务,但……他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孝灵皇帝的儿子,也就没什么心理障碍,自然可以坦荡一些。

他甚至说,如果有必要,最近十多年的事也可以讨论,不必设限。

杨彪婉拒了。

天子可以大度,大臣不能不保持必要的尊敬。

前提和原则确定之后,讨论随即展开。三公及各府的掾吏先内部讨论,来上计的郡守和计吏们也参与发言,一时间热闹非凡。

很快,一批年富力壮,既有学识,又有施政实践的官员便成为意见领袖。

陈宫便是其中之一。

从建安三年起,他任九江太守,已经六年有余。

对他来说,这些年很是煎熬,却也逼着他思考了很多。

在此之前,他论事只看是否符合圣人教训、典籍要求,不太在乎是否可行。在他看来,正因为不可行,才更加珍贵。

圣贤岂是好做的?就是要为人所不能。

到任之后,他碰了一鼻子灰。

度田迟迟无法推动,倒是有很多人见他好说话,找上门来,要求补偿袁术的欠账。一开始,他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想做一个仁君,直到他发现越来越多的百姓不堪重负,开始逃亡,迁往毗邻的庐江。

就因为阎象在庐江推行度田的力度更大,而舒县周氏作为庐江第一世家又相对支持度田。

在少部分的人贪婪与大部分人的贫困面前,他意识到了天子坚决推行度田的良苦用心。

在韩遂奉诏监兖豫二州时,虽然九江并不在韩遂监领之列,他还是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开始度田。一方面,他用西凉兵来威慑九江大族,压制他们的气焰;另一方面,他又用庐江推行度田的好处来激励百姓,求得百姓的支持。

这个办法看似诡诈,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拖了几年的度田,终于得以完成。九江今年上计的结果也终于好看了些,不再被庐江压得抬不起头来。

而迁往庐江的百姓也少了很多,甚至有人打算再迁回来。

做了这些事,当然会被人骂成酷吏,但陈宫却不怎么在意。

因为感激他的人更多。

有了这样的实践,陈宫对经和史之间的理解有了质的不同。

他提出一个观点,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春秋》是鲁国之史,根本不能用来指导今天的实践。

可取者,唯圣人爱人之心,也就是儒道的核心——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