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汉道天下 > 第1082章 围三阙一

汉道天下 第1082章 围三阙一

作者:庄不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4: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讨论了刘备的国号后,刘协召集贾诩、虞翻等人,重点审议了刘备的战纪。

为了方便讨论,虞翻安排陆议、徐庶等人做了一个沙盘。

当表示诸将的兵俑摆在沙盘上,随着战局变化不断称动,战场态势就变得直观起来。

刘备为什么能打得如此顺利,也就有了解释。

这群人都很难打,而且攻守兼备。

张飞、张郃善攻。张飞勐,擅长攻坚。张郃巧,擅长奇袭。两人交替配合,所向披靡。

田豫、牵招善守,牢牢的护住刘备左右两翼,并及时为张飞、张郃提供增援。

赵云则指挥中军,随刘备行动,作为全军的预备队。

在他们的面前,马韩接连遭受重创,溃不成军,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相比之下,倒是袁熙与军功簿上的排位不太相称。他的位置几乎没有动,而且一直在中后方。

应该是将张郃等人的功劳全部转到了他的名下,这才让他占据了首功。

由此可以推测,张郃的功劳可能比写出来的还要大,只是为了袁熙,他不得不往后挪一挪。

“看来征讨高句丽之战让张郃受益匪浅。”虞翻抚着胡须,有些惋惜地说道:“此人用兵能力在颜良、文丑之上,还是被家世拖累了。”

众人沉默以对,没人接虞翻的话题。

不管怎么说,张郃毕竟是袁绍的旧部,又随审配反叛。当初投降时,也曾有人向天子建议留下张郃、高览,却被天子拒绝了,一律流放海外。

现在说这话,岂不是说天子错过了?

贾诩不紧不慢地接上了话题。“既是名将,就当征战沙场。中原已定,只有海外才是他们大显身手的天地。张郃虽经蹉跎,如今能跟着刘备征战三韩,也算是得偿所愿。”

虞翻表示赞同,随即又笑了起来。“有这些良将随征,想来用不了多久,刘备就能平定三韩,进军倭国,大儒们也有了用武之地。那么多蛮夷,够他们忙一阵子的。”

众人会心而笑。

刘协也笑了,心里却有一些说不出的古怪。

军功簿上,不仅有张飞、张郃等人的名字,还有陈琳、诸葛瑾等文士。再考虑到国号背后的那些小心思,随刘备东征的儒生影响力也不可小觑。

一旦战事结束,将士们放马南山,儒生走上舞台,势力会更大。

到了那时候,他们会不会以小华夏自居,觉得儒门正统在彼,甚至和中原争一争道统?

按照他对儒生们的了解,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过,他们是不会得逞的。

在悬殊的实力差距面前,他们那点可怜的实力支撑不起自尊心。

正统的儒家能守成,维持稳定,却无法实现真正的富强。如果再考虑到儒家重礼带来的铺张浪费,他们主导下的社会必然走向贫富分化,最终入不敷出、财政枯竭。

东汉就是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后来的宋、明也是如此。

汉唐之所以强盛,就是因为儒生没能实现对社会的全面控制,还能维持尚武之风。

“说说袁熙吧。”刘协挥了挥手,拉回正题。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既然刘备将袁熙抬得这么高,朝廷就不能坐视不理,必然要做出相应的奖赏。

话一出口,不少人的神色就庄重起来。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不仅仅是袁熙本人,更关系到汝南袁氏。

具体的说,就是那些原本追随袁绍的袁氏门生故吏。

如果猜得不错的话,袁熙能有这么大的功劳,和追随他的袁氏门生故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奖赏袁熙,表示朝廷对这种情况的默认,会导致更多的袁氏门生故吏聚集在中山国。会不会留下隐患,这是必须考虑的战略问题。

虞翻最干脆,首先挑明了自己的态度。

他建议刘协按照军功簿进行奖赏。一来尊重刘备的意见,树立刘备身为中山王的权威;二来也鼓励心存不满的袁氏力量出海。

既然到了这一步,他们还不肯放弃与袁绍的君臣之义,与其强留在中原,成为隐患,不如让他们出海,相忘于江湖。

至于中山国,反正是海外,就算出事,影响也有限。

换句话说,就把中山国当作一个放大的渤海吧。

贾诩支持虞翻的看法,又补充了一条。

可以将中山国的情况通报天下,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朝廷的胸怀,怀念袁绍的人都可以去。与此同时,也能促使益州称臣。

下书吧

兵法讲围三阙一,穷寇莫追,政治上也是如此。

给不合作者一个出路,比逼着他们反抗有利。

太尉和讲武堂祭酒意见一致,其他人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补充了一些细节后,方案就这么定了下来。

刘协接受了这个方案,随即命人拟诏,并将刘备上报的军功簿同步发表在邸报上。

正如贾诩、虞翻所说,刘备东征的捷报不仅给了普通百姓一个谈资,更让那些对袁绍心怀残念的人一个希望。更不乏不得志的人浑水摸鱼,表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去,我要去中山国,为中山王效力。

对于这类人,刘协从来没有正眼看。

他更关注的是益州。

腊月二十八,一匹快马冲进了宛城,带来了益州的消息。

益州牧刘章亲自赶到雒县,向北军中候士孙瑞递上降表。士孙瑞接受了降表,率部进入成都,在成都升起了大汉的战旗,宣布益州的割据状态结束。

刘章等人已经在奔赴宛城的路上。

士孙瑞建议优待刘章,以此削弱益州南部的抵抗,为教化减小阻力。大量的士人已经集中在成都,只待朝廷下达命令,就可以进入南部诸郡,推行教化。

战争结束了,但教化的脚步不能停止。以当地人为主力,推行教化大业,既有利于益州的稳定,又能加快教化的进程,一举两得。

看完士孙瑞的奏疏,刘协就明白了士孙瑞的言外之意。

他已经和成都大族达成了协议,会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回报。与此同时,他又不希望张济留在益州,更不希望由张济来负责进攻益州南部的战事。

天下要太平,益州士族要机会,而他本人要首功。

不得不说,他眼中毒辣,摸准了朝廷的脉博,知道刘协也不愿意张济再立大功。

于是,与三公商议了一番,走了一遍流程后,士孙瑞的请求得到了批准。

士孙瑞暂驻成都,领益州刺史,全面主持益州的度田事务。

张济部撤回江南休整,着手准备进军交州的事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