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汉道天下 > 第1058章 稳扎稳打

汉道天下 第1058章 稳扎稳打

作者:庄不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4: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伏寿再次怀孕之后,喜悦自不必说,但忧虑也随之而生。

正如刘协所说,太子难做,雄主的太子更难做。

有汉四百年历史,顺利继位的太子屈指可数,死于非命的更多,就连孝文皇帝都动过换太子的念头。

唯一让她安心些的就是刘协显然不是高皇帝、孝武皇帝那样的雄主,他的目光更远,对她这个皇后的维护也更为在意。如果不是刘协坚持,她这个皇后之位早就坐不稳了。

即使如此,她还是有些担心。趁着今天刘协心情好,又正好提到了,便鼓足勇气旁敲侧击了一下。

没想到刘协比她更直接,直接挑明了,反倒让她有些措手不及。

好在她也熟悉刘协,知道刘协不是那种故意挖坑套话的人。之所以这么直接,想必平时也考虑过类似的问题,只是还没找到具体的方案,这才想听听她的意见。

只是她也没有现成的办法。

她本来就是寄希望于刘协,希望刘协能像处理其他的难题一样,有妥善的解决之道。

两人相对无语,随即又会心而笑。

“看来你也没什么主意,那我们就随便说说吧。”刘协说道。

伏寿立刻乖巧地说道:“愿闻陛下高见。”

“其实这种事,关键还是那四个字:克己复礼。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欲望,能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守住礼,就显得格外重要……”

刘协不紧不慢,说得云澹风轻,仿佛讨论的不是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皇权。

事实上,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就是置身事外。

当局者迷。置身局中,是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的。

他能这么做,是因为他并不是天生的皇帝,而是来自于两千年后的穿越者,生活在皇权已经覆灭的时代。他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到了太多的皇家悲剧,深谙皇权的弊端,也见过更好的选择。

他要做的,就是用一种这个时代的人能接受的说法,将那个更好的选择变成制度。

比如禅让。

他一直觉得,西方那种一人一票的普选并不是最好的制度,太多的人受限于眼前的利益,并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而擅长操弄民意,取得选举胜利的人,通常也不是合格的政治家。

懂王固然是笑话,奥观海又何尝不是?

相比之下,反倒是东方传统的层层选拔制度更利于政权的传承,更利于政策的稳定。

前提是要控制住皇帝个人的私欲无限膨胀。

其中一点,就是终身制。

再英明的人,老了也会惰政,头脑也会不清醒,也会做出湖涂的决定。

所以,在昏庸之前交出权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就算退居幕后,做太上皇,也要比直接掌握最高权力来得稳妥一些。

仅此一点,邓公就光耀千古,直追传说中的尧舜。

刘协也想这么做,只是眼下还没到那一步,有足够的时间酝酿。

既然伏寿提起,他就借着机会吹吹风。

效彷尧舜,行禅让之制,到了一定的年龄就选择退位,禅让给后继之君,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从道德上来讲,这是行上古圣王之制,想必不会有人反对。

就现实而言,老皇帝垂帘听政,扶嗣君继位,并送他一程,对政权传承也有好处。

唯一麻烦的,就是老皇帝能不能控制住自己的私欲。

后世之君未必能做得到,但他可以定下祖宗之法,让后世之君不能轻易推翻。

当然,相关的制度建设也要考虑好。

比如,不能全盘照搬禅让制度,留下名为禅让,实则篡位的漏洞,让王莽之流卷土重来。

比如,如何保证新君不是傀儡,而旧君又能维持体面。

再比如,君臣之间如何共处,使得君权受限的同时,臣权也不会无限扩张,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些都是要考虑的事,绝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

伏寿听了刘协的思路,感慨不已。

天子早就想到了这些问题,而且考虑得比她更全面,更深远。

有这样的天子,自己又何必担心将来呢?

多生几个强壮又聪明的嫡子,并教育他们成材,让天子有更多的选择才是正理。

——

天子驻跸南阳,不仅对南阳的度田起到了关键的推进作用,对邻近的充豫二州也有明显的威慑意义,韩遂肩上的责任瞬间轻了很多。

建安八年三年,春耕开始的时候,兖豫青徐四州所有的郡国都完成了度田。

虽然不排除有些郡国还有抗拒心理,但事实上,已经没有人敢不度田。

再不度田,百姓要反了。

当皇帝和百姓站在一起,夹在中间的士大夫突然发现自己身如浮萍,脚下空虚得令人心慌。再加上一旁虎视眈眈的两万西凉兵,还敢站出来反对的人屈指可数,声量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益州的巴郡、广汉在朝廷的大军监视下度田,进度最快。春耕时,几乎所有的土地都已经分配完结,百姓们热情高涨地投入到生产中去。

受此影响,江南的郡国也开始推进度田。只是进度不一,力度也有所不同。

有人建议刘协南巡,到江南走一走。

刘协和杨彪反复商量后,决定还是等一等。

江南当然要开发,但那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不是一年两年的事,稍微缓一缓影响不大。

南阳则不同。

帝乡的遗韵太深,表面上看起来新风吹遍大地,背地里还有很多力量蠢蠢欲动。他至少应该在南阳待上一年,让度田的收益落在实处,让所有的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也让那些反对者看到整体实力的提升可以弥补他们的损失,才能将最后的阻力彻底消融。

如果皇帝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新风尚,皇帝一走又死灰复燃,巡视除了劳民伤财,没有任何意义。

在南阳逗留的时候,刘协也没有闲着。

他办了两件事:一是为张衡立祠,命人整理张衡的着作,印行天下,并组织人进行深入研究;一是亲自主持了讲武堂招生。

讲武堂以前的学员大多来自军中,一小部分是官员子弟。这一次新开了一个班,录取的都是没有行伍经验的少年,年龄在十二岁以下,有男有女。

刘协要虞翻从基本的读书识字开始教起,传授他们武艺、兵法,以及行军作战必备的各种技能,学制五年。

毕业之后,这些人通过考核,将补入禁军,成为虎贲郎、羽林郎的新鲜血液。

光明的前途,一下子吸引了数千人报考。经过精挑细选,录取了一百零八人。

为了表示重视,刘协亲自为这些少年授第一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