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汉道天下 > 第1005章 不问动机

汉道天下 第1005章 不问动机

作者:庄不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4: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不知不觉,建安六年就进入了尾声。

随着各郡上计吏陆续赶到,司徒府进入最忙碌的时节,邯郸城变得热闹起来。

公务之余,上计吏们游走在邯郸城内外。享受着赵国美食、观赏着赵国歌舞的时候,诸葛亮治邯郸的各种举措也从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方式传入他们耳中。

在感慨诸葛亮高明的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一个问题。

诸葛亮能做的,他们大多也能做。纵使不是每个县都有邯郸这样的雄厚基础,但在现有基础上升一个台阶,却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难度。

度田对民心稳定的帮助不言而喻,对经济发展同样不可或缺。

人只有吃饱了,解决了生存的问题,才能想到发展。

有上顿没下顿的时候,没有几个人会想着将来。

于是乎,申请度田的郡国一下子多了起来。

郡守、国相亲自来的,会直接向司徒府提出申请。郡守、国相没有来的,上计吏要么之前约定,自行提出申请,要么紧急派人回去请示。

上计还没结束,司徒府经过粗略统计,除去朝廷尚未恢复直接控制的益州、交州,接近九成的郡国申请度田,剩下的一成也持一种暧昧的态度,即不申请,不反对,听天由命。

坚持反对度田的郡国也有,但屈指可数。对渤海那样的典范,大多数人保持了难得的清楚,敬而远之。

毕意渤海推行德政一年的现状就摆在大家面前。

士大夫也许会支持张昭的德政,但普通老百姓根本不买账,他们宁愿背井离乡,迁入度田的郡国。

对他们来说,土地的吸引力太大了。

这直接导致了渤海户口严重不足,损失比经历了几场大战还要惨烈。

愿意为了德政不惜利益的士大夫毕竟太少。

在义与利之间,更多的人选择了现实中的利,放弃了理想中的义。

这在司徒府内部引发了争议。

一部分人认为,不应该接受所有郡国的度田申请。很明显,有些人申请度田根本不是为了百姓,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政绩。在度田是否更有利还没有定论的时候,让他们推行度田并不可取。

这些人为了自己的政绩,会不管不顾的强行推进。一年之后能不能有利益不好说,短期内的伤害却是实实在在的。

让这些守相推行度田,更可能伤害度田的名声。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接受所有的申请,让他们进行度田。

理由也很简单:到目前为目,度田并不是一项强制推进的政策,而是鼓励郡国自行决定。既然他们想度田,那就让他们度田,最后结果也由他们自己负责。

鼓励度田是圣旨,司徒府没有禁止度田的权力。

况且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度田有利于民生恢复已经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度田都更有利于提高百姓生产的积极性,减少百姓因贫困而生乱的可能。

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最后传到了刘协耳中。

刘协派人将杨彪请来,包括一些司徒府的主要掾吏,听取了双方的论述后,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复。

所有申请度田的郡国都可以度田。司徒府不能禁止,但可以加强监督,看看在度田的过程中,有没有人趁机假公济私,反向操作,将百姓的田度给了大族,更要看看在度田的时候,有没有度田不实,瞒报数字,让百姓以不足数目的土地,承担更多的税收。

这个问题不仅要由司徒府负责,司空府更要深度参与,承担起监察的责任。为了能够对各郡国实行有效的监察,有必要从当地选拔一批年轻士子协助工作。

作为奖赏,尽忠职守的年轻士子可以作为郡县监察人员的备选对象。

杨彪、周忠接受了旨意,遵照执行。

刘协最后对杨彪说,不要纠结于那些申请度田的守相是否出于个人利益,要看他们度田的过程是否合乎要求,结果是否有益于朝廷和百姓。

动机可以作为将来奖励或惩处的加分项、减分项,不应该成为是否可行的判断依据。是否可行,只能看实际情况。

要求所有的官员大公无私,一点私心都没有,可能吗?

能做到私不害公就行了。

不切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只会逼着人掩饰本心,造就一批伪君子。

杨彪微微颌首,点头表示赞同

周忠面无表情。

——

新年到来之前,刘协又宣布了两件事。

一是将记录起居注的职能从兰台剥离,重归太史,隶太常。

太常名义上属司徒管辖。刘协此举,等于将记录起居注的责任交给了司徒府,践行了还政三公的诺言。

剥离了这个职能后,兰台可以专注于学术研究,与实际朝政脱离接触,成为一个纯粹的学术机构,为天子提供顾问和咨询支持。

这不是改变,而是恢复了兰台的本来面目。

就此,兰台与讲武堂成了天子的智囊和顾问,一左一右,一文一武。

考虑到兰台和讲武堂都有大量的文书,刘协决定再建一个隶属于少府的印坊,为兰台、讲武堂刻印书籍提供服务。

这个印坊规模不要大,但工艺、技术要求都比较高,以保证印出来的书籍都是精品,赏心悦目,还有收藏价值。

这个任务很自然的交给了甄宓。

相应的,甄宓也被纳入后宫,成了甄贵人。

她之前主持的冀州印坊则交给了邢颙的夫人张氏。

这个消息传出,司徒、司空都没什么激烈的反应。

天子重文教,以贵人掌印坊是习以为常的事,荀文倩掌同文馆印坊,宋都、董宛掌太学印坊,都是众人皆知的事,多一个甄宓掌少府印坊也没什么不好。

反正都是内朝的私事,他们懒得管。

至于甄宓为贵人,他们觉得更自然。

不仅自然,而且早该如此。

冀州人对朝廷有意无意的压制一直耿耿于怀。天子明明父母都出自冀州,却借着审配、田丰等人叛乱的理由,将一半冀州士大夫流放海外,早就在冀州士大夫中埋下了怨言。

虽然朝廷积极征召冀州士子入朝从军,但怀疑一直都在。

如今纳甄宓为贵人,算是对冀州的打压结束,转向拉拢的方向,有利于冀州的士大夫归心。

正如所料,甄宓入宫的消息一经传出,整个冀州就沸腾了。

无数人奔走相告,互相庆贺。

等了一百多年,因为郭圣通皇后攒下的那一腔怨气终于得以抒发。

冀州人的机会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