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汉道天下 > 第990章 满载而归

汉道天下 第990章 满载而归

作者:庄不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4: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一次看到赵国的上计数据时,刘协便曾为诸葛亮担心。

他太显眼了。

作为国都,又是商业基础雄厚的大城,邯郸县的经济实力居赵国之首没什么问题,而且应该如此。

但是你比其他几个县高出一大截,形成了碾压的优势,一枝独秀,不仅让别人的面上无光,还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心态崩了的甚至会说这不是你诸葛亮的本事,而是因为你是天子看中的人,所以各种资源向你倾斜,枉顾公平。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争的,大家躺平,看你一个人表演就是了。

杨俊应该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一见面就说明了原委,减轻诸葛亮可能承受的压力。

其他几个县的令长虽然不在,但司徒杨彪在,杨俊的这个意见会通过杨彪之口,传到其他人耳中。

再说了,天子和司徒有了心理准备,其他人再想说风凉话就难了。

杨俊人到中年,心思要比诸葛亮缜密得多。

刘协唯一不理解的是杨俊与诸葛亮同城而治,为什么不事先提醒诸葛亮,非要等诸葛亮犯下无心之失,成为众矢之的,杨俊才会他出面说明?

刘协先想到的是诸葛亮拒绝了杨俊的提醒,坚持要如实上报。

至于是否如此,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就只能私下里问了。

听完了杨俊的报告,刘协随即和赵王刘珪聊了几句。

刘珪沉默寡言,刘协问一句,他答一句,绝不多说一个字,看起来多少有些压抑。

刘协也没多说什么。

他对这些宗室没什么太高的期望,如果不是担心引起舆论震动,他甚至想将他们全部免了。

一百多年下来,这些人已经养废了,根本起不到拱卫皇室的作用。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真有本事的话,朝廷又紧张了。

毕竟年代久了,血脉疏远了,野心却有可能随着实力增长。

如何对待宗室,是帝制的一个重大难题,直到清朝才摸索出一个相对稳妥的办法,却还是避免不了手足相残这样的惨剧。

刘协现在还不想动他们,维持现状,等待时机。

来到邯郸县界,诸葛亮出现在迎接的队伍中。

让刘协意外的是,诸葛亮身边还有另外一个人,周瑜。

看着两个身高八尺,面如冠玉,风度翩翩的年轻人站在一起,任谁都要喝一声采。

两人上前见礼,刘协好奇的问了一句。

“公瑾,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周瑜笑道:“臣前日由飞狐道入塞,听说陛下移驾赵国,就改变了路线,径直赶到赵国来了。一路急行,未及通报,还请陛下恕罪。”

“找到那条大水了?”

“找到了,还有一些其他的收获,届时一并向陛下汇报。”

刘协心中欢喜,转身叫过孙策。

他乡重逢,周瑜、孙策都很意外,也都很兴奋。

趁着这个机会,刘协向诸葛亮转述了杨俊的解释,并问诸葛亮的想法。

诸葛亮似乎早有准备,平静地说道:“臣其实也没想那么多,只记得陛下的一个教诲,凡事必先求真。上计关系重大,不仅影响朝廷的收入,更能影响朝廷施政的方向,岂能虚饰?无中生有、虚增政绩固然不好,掩饰既有成绩,只求自保,亦非大臣所宜为。”

“不担心明年成绩不佳,被人笑话?”

“不担心。”诸葛亮从容说道:“臣只知尽力做事,不关注其他。”

他突然轻笑了一声:“况且依臣的估计,这三四年都会是发展最快的时候,其他诸县根本赶不上。等势头稍缓,臣已经不在邯郸令的任上了。有压力也是继任的压力,与臣无关。”

刘协微怔,还没说话,杨彪先笑了起来,伸手指指诸葛亮。

“小子,做人不可锋芒太露。再者,你怎么知道只做一任?或许百姓认可你,让你再做一任也是可能的。”

诸葛亮拱手还了一礼。“论起锋芒,亮岂敢与令郎杨德祖相提并论。不过说起令郎,亮倒是有一点意见。”

杨彪大感意外。“哦?”

“令郎在汉阳将满一任,该做的都做了,再留在汉阳意义不大,杨公何不将他调任更需要他的郡国,以尽其才?”

杨彪转头看了一眼刘协。

刘协点点头。“司徒的确应该考虑一下了。”

“唯。”

——

行营扎在丛台。

丛台本是赵武灵王的宫殿旧址,因台阁相连如丛而得名。如今那些宫殿自然都不见了,只剩下一个个土台,可以登高望远,吊古思今。

站在高台之上,刘协听周瑜说起了漠北之旅。

他这一年多走了上万里路,见到了很多听都没听过的部落,看到了想都不敢想象的风景,眼界大开,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而且出色的完成了这些使命。

首先,他找到了横贯东西的大河,沿河上溯,找到了苏武曾经牧羊的北海,又找到了北海附近几条向北、向西的大河,基本验证了以水师运粮的可能性。

其次,他证明了刘协的猜想。

这些年,北方越来越冷,北方森林里的蛮夷正在南下,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只不过北海之北的部落大多实力有限,不是鲜卑人的对手,不是被鲜卑人杀死了,就是成为了鲜卑人的奴隶。

但是他听说,向西数千里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过了那道山,有不少平原,那里的森林更适合人居住,部落的实力也大得多。

最后,他见到了一些与中原人非常像的部落。

据那些部落中的老人说,故老相传,他们的祖先的确是从南方来的,只是时代久远,已经没人记得具体的年代,有说几百年的,也有说几千年的,甚至有人说是几万年前。

那些人没有文字,但是从他们的语言中,依稀能听到些与古音很相似的发音。

“臣大胆猜想,他们可能是商人后裔。”周瑜说道。

“何以见得?”

“据说武王灭商时,商之主力大军正在东征,得知朝歌被焚,纣王身死,那些人无力复国,又不肯事周,便选择了出海求生。一部分人沿着海边而行,箕子就是其中一员。到达辽东后,有些人随箕子留在了朝鲜,更多的人则继续向前,直到极北之地。相传为东方朔所著的《海内十洲记》中就曾记载,扶桑蜃海以外,还有冥夜之丘,纯阳之陵,和臣所看到、听到的情况非常相似。”

刘协忽然心中一动。“或许应该派几个学者去研究一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