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新篇章 > 第一百六十五章:一把浊泪滴明土,无数壮士

刘寿的死深深的刺激了萧安,文人有时候犯起倔来还真是要命,萧安自认为还做不到刘寿那样视死如归。

也别管他是为了名声也好,还是为了什么也罢,就像他说的那样,他没有给大明丢人,这就足够了。

鞑靼的五万大军已经全部集结在了城下,几天下来大大小小的战斗也经历了不少,不过都是些不痛不痒的战斗,无关大局。

双方每天都是你来我往,鞑靼攻擂,萧安守擂,一时间谁也奈何不得对方。

大同正在上演大戏,率领五百轻骑轻装简从的王元策此刻却正在喝着西北风。

身为天胜军的小霸王,王元策此时再次的独挑大梁,率领骑兵断后,当然,是断的鞑靼的后。

看着五万大军全部进入了大明的境内,王元策与这五百勇士登上了长城关隘,暗中监视着鞑靼的一切动向,现在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老天的身上,但愿到时候前来合围的大军能赶到吧,可别等大家都完蛋了才到,那可真是欲哭无泪了。

此时的大同城内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每天不断的有将士受伤身亡,萧安也是事物缠身,一时都不能放松。

看着不断被箭矢射到的将士心中就不断的吃疼,本以为大同在自己的带领下战斗力已经有了质的提高,看来还是差的太远。

也许大同的边军在大明当中算是精锐中的精锐,可惜大明承平太久,已经将他们先辈的荣光放到了一旁。

心急如焚便是此刻萧安的心情,他不知道王元策他们有没有被发现,毕竟这边的总攻还没有开始,现在的大同正在按照萧安的计划稳步的行进,放松鞑靼的注意力最后才能将他们一网打尽。

这次鞑靼领兵的将领来头也不小,乃是鞑靼部落当中的一个王爷,按照大明的说法也算得上是皇亲国戚了,还是掌有实权的那种。

这个王爷此刻应该还不知道,现在的自己已经被萧安看成了眼中的一碟小菜,想要成为萧安眼中的正餐大菜,级别还不够。

大同总督衙门。

一声声的急报不断的传来,大同各镇的卫所边军也纷纷赶到了大同,萧安知道,决战的时刻马上就要到了。

京师当中还没有任何的消息,起码表面上是这样。

因为京师的朝堂之上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他们可不认为光凭大同的驻军便能平了鞑靼五万精锐。

那可是五万,可不是平时前来小打小闹的几千人,若是大同防线被破,京师就会像被人剥光了皮毛的羔羊,任人宰割,英宗朝的事情大家还历历在目呢。

没有人相信萧安这样的一个毛头小子能挡住鞑靼铁骑,于谦于少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萧安的手中紧紧捏着一份密旨,现在他知道,如果再不出击就没有机会了,因为京师当中虽然都是主战的声音,可等到明旨下来保不齐要磨叨多少时间,搞不好大同之战都打完了,朝廷才会下达旨意,那帮老爷们绝对有实力拖着。

朱佑樘在密旨当中告诉萧安,放手去做吧,不要顾忌京师中的风言风语,这里还有几位师傅顶雷。

萧安看着这份看似轻松的密旨心中有数,他知道朱佑樘这个好基友在京师承受着什么样的压力。

将密旨一合,猛的站起身子命令道:“明日亥时造饭,戌时休息,寅时发起总攻!白天各部派小股部队袭扰!”

“得令!”众将士得到命令后纷纷出去传达。

至于萧安为什么将时间定为寅时,那就多少有些讲究了,古代的寅时为现代的凌晨三点到五点,这个时间可以说是人体精神上最为放松的时刻,也是身体机能最为疲劳的时刻,这个时候突击是最好的时间段,人困马乏又没饭吃,很容易便被击溃。

不过事情已经超出了萧安的想象,原定的计划是准备将这几万人困死在这里,可现在京师的局势很不明朗,没有办法只能赶鸭子上架速战速决了。

不过这样又会损失不少的将士,所以萧安将时间定在了寅时出击。

大同府内因为萧安的命令忙碌了起来,城外的鞑靼大军此刻却有些着急了。

带兵的王爷一时半会儿有些搞不清楚状况,为什么往年他们仅仅是来了几千人就能将大同将士给吓的龟缩在城里,没几天就会送来他们想要的东西,好希望他们尽早退兵。

可现在却正好相反,每天双方战斗不停,不是他们攻城便是明军突袭,搞的还以为自己来错了地方。

眼看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鞑靼王爷心急了,毕竟这次出来没有带多少辎重,天气又一天比一天寒冷,按照这样的节奏下去,不需要明军来打,自己的战马与骑士就给活活被饿死冻死在大同城外,如果真是这样自己可就成了鞑靼的大笑话了。

鞑靼王爷不得不说还是有些眼光的,此时已经想到了一些不妙,不过他想到不妙对于萧安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看来战事有必要提前,不然孤军在外的王元策就要被坑了。

登上城墙,看着鞑靼的大军的军阵,萧安心中发出一阵感慨,若是现在明军与之野战,除了几只特殊的精锐外也许是毫无胜算的,看来提高武人的待遇与战斗力是迫在眉睫的。

虽说好战必亡,但忘战必危,无论什么事情都有他的双面性,主要看事情是操纵在谁的手中,世事无绝对,掌握好度就可以。

看着源源不断从其他几门涌入的各地将士,望着他们忙碌的身影,萧安深深的叹了口气,武人的地位如此低下,却要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舍身忘死,不知道是谁对不起谁。

京师太和殿。

满朝的文武在朱佑樘的带领下细细的打量着大学士刘珝。

自从朱佑樘登基后,这位名义上的大学士便向来只有附和的份,从来没见过发表什么意见,可这次就在大臣们争议如何应对鞑靼的时候,这位一直像泥人一样的大学士不知道吃了什么药,张口闭口就要干鞑靼,反正就是你不干鞑靼,老头子就自己去,这可把大家弄的一头雾水。

可其中的原因只有刘珝自己心中明白,萧安给他的信中说的明白,刘寿在大同殉国了,不过信中什么都没说,只说刘寿不枉为大明臣子,此事一过就向皇帝为刘寿请封。

老头子为此哭了好一阵,过了半晌才向上天喊道:“生为明人,死为明鬼,寿儿为国捐躯,可留名青史。”

一把浊泪滴明土,无数壮士身难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