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 387 远征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387 远征

作者:令狐BEYOND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20:05: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宁志远是个做事雷厉风行之人,一旦订好了计划,就会以最短的时间去实行,绝不拖泥带水。

第二天一早,他就开始吩咐所有下属将领把军中会骑马的士兵都挑出来,作为远征军的候选人。

既然远征军由清一色的骑兵所组成,那首要条件当然是要会骑马,否则叫什么骑兵。

结果经过这一筛选,只选出了九万人左右,连十万人都不到。

这个人数让宁志远颇为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毕竟能用于作战的战马,在汉人军队中是十分宝贵的资源。

就以西北军为例,如果当地战马不是经过宁家几代人的用心培育和不断扩大种群,西北根本不可能有五万多匹战马可用于作战。这个战马数量甚至比整个中原地区还要多。

由于军中战马实在太过宝贵和稀少,因此会骑马的士兵自然也就不多了。

能凑出九万多个骑兵,已经算是尽力了。

当然,这九万多个士兵当中,只有五万多个是真正精通骑术的正规骑兵。

其余的两万人是神机营的火枪兵,另外两万多人是后备役骑兵。

这些人只能说学过骑马,但根本算不上精通和熟练,还需要在接下来的行军过程中逐渐适应才行。

自从全歼了大王子阿罗布所率领的二十多万大军后,从胡人那里缴获了大量战马的西北军还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战马数量比骑兵数量还要多出许多的现象。

对于一向缺少战马的西北军来说,这怎么看都是一种奢侈的烦恼。

实际上,假如不是单单从西北军中挑选,而是另外再从新京禁军营或五军营中选人的话,或许这个数字会再多出两、三万人也说不定。

但宁志远对于新京本地的士兵和将领并不信任,而且这些南方士兵也不一定能够适应西北军的作战方式,假如贸贸然硬编进去的话,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此宁志远完全不考虑新京本地的士兵,只从西北军中选人。

既然一时间只能凑到这么多人,宁志远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把这九万多个士兵组成远征军。

关于领军大将的人选,宁志远经过慎重考虑后,还是命心腹大将李定北作为主将,长子宁雅柏为副将,再加入两个幕僚作为军师,千户、百户等中级将领若干。

如此一来,这支远征军就算是基本成型了。

这人选定好后,接下来就轮到物资分配了。

为了减轻战马的负担,每个骑兵除了盔甲和兵器外,每人只带一个月左右的干粮,以及用于喂马的精料和草料。

其余的粮草和军用物资则全部用马车运送,尽量精简缁重以方便行军。

池非还特意给每个士兵发了两斤左右的肉干,给他们在行军途中补充蛋白质。否则光吃干粮是很难维持体力的。

这不论如何,总体算下来远征军的粮草也仅能维持一个半月左右。

假如不能在粮草用完之前打下胡人的城池进行补及的话,那远征军的命运就会变得十分堪忧。

但不管是宁志远还是李定北等人,却根本不担心会出现这种状况。

因为他们军中不仅有两万多火枪兵,还有数量不少的开花弹。

在这两大杀器在手的情况下,如果西北军还打输的话,那只能说是天意如此,谁也没有办法。

而这所谓的天意,其实主要是指南方的天气。

火枪和开花弹虽然杀伤力很大,但却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不能沾水。

一旦沾水,这两样几乎能横扫战场的火器就会瞬间变成毫无用处的废物。

而此时南方地区正值冬末,很少降雨,天气也比较干燥,正是使用火器的大好时机。

一旦等到南方特有的梅雨季节到来,那失去了火器这个最大优势的西北军就只能跟胡人硬碰硬了,到时伤亡肯定不在少数。

因此现在出兵远征南方地区,正是最好的时机。

为了防止万一出现的大雨,池非不仅给每个火枪兵各发了一些用来包裹火枪和火药的油纸、油布等防水之物,还在每辆装载开花弹的马车里放了两桶干石灰,就是为了在雨天的时候用这些干石灰来吸附水汽。

池非已经把自己能想到的一切预防措施都做足了,如果这都无法避免,那他也没办法了。

在做足充分准备后,五天后,远征军正式起程。

这支由九万多人组成的骑兵大军就这样往南边疾驰而去,犹如地龙翻身一般的沉重马蹄声让每一个亲眼目睹这一幕的新京百姓都毕生难忘。

……………………

在远征军起程后,接下来要做的大事就是尽快给全江南的百姓接种牛痘,然后再引导他们回乡复耕。

然而此事看起来简单,却真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取得百姓的信任。

之前太医院的太医们由于不懂装懂,硬是用牛血来代替脓液来给百姓接种。

结果不仅完全无效,还使得瘟疫扩散得更快,导致大量百姓病死。

太医院的这番乌龙操作,使绝大部分江南百姓都不再相信接种法能够免疫散疮。

如今池非他们想重新给百姓接种,其难度可想而知。

但此事再难也要做,否则为了逃避瘟疫而四处流浪的百姓是绝不肯回乡的。

就算勉强派兵押回去,也多半会再逃出来。

因此如何恢复百姓对接种法的信心,这才是关键所在。

“主公,属下认为可以先在已经控制的县城实行强制接种,然后各地官府在四处张贴榜文广为宣告,这应该能逐渐挽回民心。”在议事厅内,章文轩提议道。

宁志远皱眉道:“这方法不是不好,只是收效太慢。

如今已是冬末,离春耕不过两个月左右。

假如再算上引民回乡的时间,我怕很可能会错过春耕。”

其他包括萧志坚和宁雅枫在内的几个将领和幕僚也觉得此事十分难办。

一边是不肯回乡的无数百姓,一边是急于复耕的大量良田。

假如无法在春耕之前引民回乡,那今年整个江南的粮食收成很可能会减产一大半,到时多半会出现粮荒。

“阿真,你有没有什么办法?”终于,宁志远把视线转到小女婿池非脸上,眼中充满了期待。

池非微笑道:“岳父,小婿觉得章老先生的提议极好。

至于您说收效太慢的问题,小婿倒是有两个上不得台面的馊主意可供参考。”

“是什么馊主意,你快说。”宁志远一听小女婿这语气,感觉有戏,赶紧催促道。

“对于一般人来说,有时所谓的小道消息往往比官府发布的官方信息更加容易让人相信。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利用一下这种逆反心理。

第一个馊主意,就是利用《求真报》这份由胡人奸细所散布的民间小报,把事情的真相散布出去。

由于《求真报》在民间拥有广泛的读者,很多人都比较相信报上所说的内容。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该报来让众多百姓知道当初太医院的接种法之所以无效,那是因为所用的药有问题,而非接种法不行。

当然,我们还可以在报上刊登胡人入京后所做的种种恶行,以及赵氏皇族被胡人灭族的消息。

然后再加上西北军击退胡人,收复新京的详细过程,让百姓知道新京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事。

第二个馊主意,就是让共济社这个民间秘密组织的部分成员在百姓当中广为宣传,让百姓知道我们所推行的接种法所用的药是从西北来的,可以真正免疫散疮的好药。

这种由平民向平民宣讲的方式,应该会更加容易让百姓接受。

另外我们每接种完一批百姓,就要尽快把他们送回乡。

当回乡的人一多,其他原本半信半疑的人,也自然会有所触动而主动过来接种,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以上就是小婿的建议,请岳父参详一下。”

听到这里,宁志远已经两眼发亮,他立刻问身边的心腹幕僚,“老章,你觉得阿真的提议如何?”

章文轩拱手笑道:“苏先生之智,老夫佩服。此等妙策,足可一试。”

宁志远满脸红光道:“好,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大干一场。”

……………………

几天后,那份神秘的民间小报《求真报》再次出现在江南各省各地的大街小巷里,很快就被人捡抢一空。

就算是很多不识字的百姓,也会跟着抢,因为可以拿来卖钱。

由于每次《求真报》出现时,都会刊登一些极为劲爆的内幕消息,因此极受读书人和识字的人所欢迎,将其视为一种可以一窥朝廷内幕的重要消息来源。

由于数量不多,而且经常被官府查抄,使其在黑市当中被炒成高价禁物。

许多读书人甚至把上面的内容抄录下来,然后在同窗好友之间广为传递,互通消息。

这回重新出现的《求真报》,并没有让人失望,而且这回刊登的内容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更加劲爆和让人震惊。

许多人直到看过这期《求真报》后才知道,原来整个赵氏皇族几乎全被胡人给灭了族。

如今整个大魏,唯一还留存的皇族血脉,就只剩下先皇靖安帝的长姐庆平长公主,以及靖安帝的嫡女淳芳公主两人而已。

和安帝没了,两位皇子也没了,所有有资格继承皇位的赵家男丁全都没了。

难道说,大魏朝廷已经完了?!

凡是看到这条消息的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

实际上,由于瘟疫横行、流民堵路,除新京城内及邻近地区的百姓以外,真正知道这些事的人并不多。

如今在《求真报》的报道下,这才让江南各省的读书人和百姓知道了新京最近所发生的各种大事。

接下来的报道内容更加劲爆,就在胡人处决完赵氏皇族后,正在新京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之时,远在西北的西北军突然出现,兵临城下。

紧接着这支由西北大将军宁志远所率领的汉人大军,用“轰天雷”炮轰胡人大军。

然后西北军凭借这种前所未见的犀利火器把胡人大军硬生生地逼进了内城。

接下来的描述,就如同当年名震大江南北的池非先生的大作《仙侠》一般,充满了魔幻的色彩。

在把胡人逼进内城后,西北军用计诱使胡人大军从内城北门突围,然后在临近北城门的几条大街上摆出了巨型火铳阵,把急于脱围的胡人大军困在街上。

之后西北军用这火铳阵跟胡人大军足足打了整整一天时间,竟然就这样把足足二十多万胡人给活生生地全部射杀,无一幸免。

就连胡人的大王子也不例外,同样死在战场当中。

至此,西北军大获全胜,并且成功收复了新京。

在这场新京保卫战中,西北大将军宁志远居功至伟,在两位公主及一众王公大臣的推举下,宁公被推举为监国大臣,统管一切军政事宜。

也就是说,如今在新京城内指挥大局的人是西北大将军宁志远?!

许多人看到这里,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如今管治朝廷的人是镇国公宁志远,怪不得已经许久没有谢家的消息。

在这些劲爆消息的衬托下,接下来那条关于太医院在江南各省所施行的接种法为何无效的报道反而显得有些不太起眼了。

看到这条报道的人这才知道,原来当初太医院的太医们在接种时所用的药是假的,根本就没有任何作用,更无法让人免疫散疮。

而这一切,全是安国公谢明顺等人的阴谋,是他们强迫太医院的太医们以虚假的接种之法来哄骗各地流民回乡,以避免瘟疫进一步在新京蔓延。

因此同样是接种法,为何在西北有效,却在江南不起任何作用,其原因就在这里。

由于这些消息实在太过劲爆,这份《求真报》所刊登的内容以惊人的速度在江南各地广为流传,就算是不识字的人也多多少少能从别人嘴里听到这些消息。

一时间,这些由《求真报》所披露的消息很快就成了许多读书人及平民百姓在私下里经常谈论的话题。

虽然有不少人半信半疑,但更多人还是觉得这些报道应该都是真的。、

就在这些小道消息越传越盛时,各地官府突然陆陆续续地贴出了一张新的朝廷榜文,瞬间把这些消息的热度推至最高点。

这张榜文的大致内容是:监国大臣宁公下令,从即日开始,对全江南的百姓实行免费接种,以此来防止瘟疫继续蔓延。

而此次接种所用之药,绝非之前太医院所用的假药,而是由西北所出产的真正神药。

各地具体接种的地点及时间,将由各地官府自行安排,不得有误。

凡是成功接种神药者,不仅不会再得散疮,而且官府还会安排他们回乡种地,并提供种子、工具等必要之物。

此榜文一出,顿时在江南各地的民间和士林当中掀起了巨大的震动。

尤其是“监国大臣宁公”这一称谓,正好验证了《求真报》所披露的内容。

镇国公宁志远果然如同《求真报》所披露的那样,被两位公主及一众王公大臣推举为监国大臣,主持大局。

一时间,凡是稍微有点政治嗅觉的人都能隐隐感觉到一点:这天,很可能要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