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 326 粮草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326 粮草

作者:令狐BEYOND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20:05: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军中还剩多少粮草?”

军需官立刻回答道:“回国公爷,军中粮草仅够六天所需。”

“安庆那里还有多少粮草?”

“大概十天左右。”

“行了,你下去吧。”

“是,国公爷。”

当军需官离开后,营帐内的众大将没有一个人说话,气氛十分的压抑。

形势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加恶劣。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草对于任何一支军队来说都太重要了,简直就是救命稻草。

万一真的无米下锅,这上百万人随时都有可能会发生哗变,这后果谁也承担不起。

映林城的失守,对全军影响实在太大了。

城中存着足够全军使用三个月以上的粮草和物资,如今却全都便宜了西北军,这损失真不是一般的大。

虽然有人提出过调动全军之力重新攻取映林,但此时映林城中足有四、五万西北军镇守,而且城门和城墙几乎没受到什么破坏,就算不顾伤亡硬要攻城,也不是短时间内能打得下来的。

这还是其次,主要是宁志远所率领的十万大军就在不远处虎视眈眈。

一旦他们真的攻打映林,宁志远绝对不会袖手旁观,肯定会直接杀过来。

到时大军前有映林城挡道,后有西北军全力攻伐,那就真的会落到前后失据的危险之地,因此这个提议很快就被众人给否决了。

或许,现在是时候退兵了。

许多将领心里不约而同地产生了这个想法,只是没人敢说出口。

其实现在退兵的话还不算太亏。虽然前期三轮攻城战损失了不少人马,但至少惠阳和安庆这两个大城还握在魏军手里,并非一无所获。

但问题是,以安国公为首的谢家真的咽得下这口气吗?

这时,他们听到安国公以低沉的声音问:“如今军中的形势,各位已经听得很清楚了。不知诸君有何看法?”

在场官员面面相觑,却无人出声。

他们都在等,等提出退兵的第一个人开口。

只是谁也不是傻子,没人愿意做这个容易被枪打的出头鸟,结果场面就这样僵住了。

安国公一看他们的神情,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脸色顿时变得更加难看,冷声道:“抛开映林城不谈,对面的西北军仅有十万人,而我们这边除却民夫外,足有五、六十万士兵。

你们身为军中大将,难道连与之一战的胆量都没有吗?”

“可是国公爷,对面火器犀利,仅凭血肉之驱实在难以抵挡啊。”鲁家的世子鲁世聪战战兢兢地说道。

这话倒是说中了其他军将的心声,也让众大将第一次对这个贪生怕死的世家子弟产生了一丝好感。

他们之前亲眼所见,那种名叫火铳的火器实在太厉害了。

在这种火器面前,人想要冲过去,根本就是白白送死。因此他们压根就没想过能靠人多去打赢对面仅有十万人的西北军。

既然打又打不过,粮草又已然告紧,还不如趁现在退兵才是最为稳妥之计,这就是大部分官将的共同想法。

安国公自然知道这些情况,但如果要他就这样退兵,却无法接受。

他今年已经六十有余,在武将算得上是高寿了。

日后在他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再组织一次对西北的远征,就连他自己都没有把握。

如果这次真的退兵,那他们谢家就会重新回到被西北军和胡人两边夹击的窘境当中。

别看朝廷已经跟胡人约签了和约,但以胡人的狼子野心,随时都有可能会翻脸不认人。

到时胡人再次入侵江南,宁家只要袖手旁观,就可以稳赢不输。

尤其是亲眼见过西北军的火铳后,安国公更加觉得不能再放任西北发展下去。

否则几年后西北军的火铳手由如今的几千人增至几万人的话,到时别说他们谢家,就连胡人都不敢直撄其锋。

假如不能趁着宁家还没完全起来之前铲除他们,以后谢家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

换句话说,这次大规模远程很可能是他们谢家对付宁家最后的机会,因此安国公才不肯就此退兵。

如今看到手底下大部分官将都想退兵,这怎能不让安国公为之恼怒。

就在这时,一直没出声的谢长风忽然开口道:“祖父,孙儿有一计,或许可以对付西北军的火铳。”

“你说来听听。”

谢长风还是第一次当着这么多军方大将的面发言,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为了提升祖父对自己的好感,他故作镇定地说:“在之前那一战中,孙儿发现西北军的那些火铳每次喷火,都是在我方士兵接近五、六十步时才出现。

可见这火铳虽然犀利,但射程却并不远。

如果真是如此,那这火铳只是表面厉害,应该无法击穿盾牌或铠甲。

既然如此,孙儿在想,要对付这火铳最好是派身穿铠甲、并且连战马也装备上马铠的骑兵进行突袭。

只要骑兵大队能够成功冲到火铳阵中进行冲杀,那敌方肯定会阵脚大乱。

到时我方后续大军再一拥而上,一定能反败为胜。”

听完谢长风的提议后,不仅是安国公本人,就连其他众大将也是眼睛为之一亮。

这法子倒是可以试试。

确实,上次大战当中,西北军的火铳手通常都是等到魏军士兵接近五、六十步时才开始喷火的,可见这火铳确实射程有限,连长弓都比不上。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火铳就不足为惧了。

只要所有骑士戴上头盔和铠甲,就连胯下的战马也都装上马铠,那就有很大机会冲进阵中厮杀。

此计听起来确实可行。

一时间,营帐中的所有人都不禁以充满欣赏的眼神看着安国公的这位庶孙。

鲁家的世子鲁世聪更是直接大拍马屁称赞道:“少将军英明,此计大妙矣。”

鲁世聪这一开口,其他人也纷纷交口称赞

沐浴在众人赞赏声中的谢长风虽然心中激动不已,但还是努力压抑着一脸谦虚地说:“各位将军过奖了,在下只是略尽绵力罢了,此事还得等祖父来决定。”

众人这才一齐看向安国公,等他最终拍板。

安国公少有地用欣慰的眼神看了一下提出这个建议的庶孙谢长风,然后面向众人大声道:“诸君,为了社稷、为了朝廷,我等誓要跟逆贼宁氏一族死战到底。

传我号令,全军立刻调集骑兵待命,并征召军中所有马铠。

尤其是马铠,一件都不能少,必须要全部征召完毕,不得有误。”

“是,末将遵命。”众人齐声应道。

众将知道,安国公之所以特别强调马铠,那是因为这玩意确实数量有限。

所谓马铠就是用来保护战马的护甲。整副马铠分为保护马头及躯干两个部分,主要以皮质为主,面上髹漆,并画有精美的图案。

到了前朝粱光宗时期,工部所设计的马铠已经由皮质发展到了铁质,对战马的保护也变得更好。

只是这样一来,马铠的重量随即大幅上升。

就连大魏,也仅有马铠六千副左右,而且一般只装备在用于突进的精锐骑兵以及百户以上的高级将领坐骑上,一般战马是用不到的。

马铠的数量之所以远少于骑兵所穿的铠甲,不是因为工部做不出来,而是因为适合装备马铠的顶级战马太少了。

一个成年骑兵加上头盔、铠甲、武器等全副作战装备,本身就已经很重,一般马匹是很难长时间承受得了的。

因此真正能够成为战马的,都是百里挑一的好马,只有这样的好马才能在背起骑兵的同时,还能够在战场上快速移动。

而装备马铠的战马则要求更高,一副铁做的马铠重约五十来斤,再加上全副武装的骑兵本身的重量,两者加在一起的重负一般战马是承受不了,只有精挑细选的顶级战马才能做到。

中原地区一向缺马,百里挑一的战马就更少了,而顶级战马更是少之又少。

这种种因素下,导致马铠这种专门用于保护战马的防具难以在军中普及。

说白了就是因为顶级战马太少,所以马铠才做得少。

如今安国公要征召全军的马铠,这表示他要征召的不仅是马铠这么简单,还要征集高级军官们所骑的战马,然后用这些战马来组成一支规模庞大的骑兵大队。

此时所有人军官心里都知道,这回谢家是真的打算跟宁家拼命了。

如果这场大战能打赢,甚至活抓敌方大将宁志远的话,魏军不仅能够从容收回被占领的映林城,还能一举扭转整个西北战局。

但如果打输的,那朝廷想要再对付宁家基本上就不太可能了。

毕竟连百万大军都对付不了的宁家,天下还有谁能克制得住?

这一战,将是影响整个天下大势的决定之战,因此所有人都不得不严阵以待。

在经过足足一天时间调配后,魏军上下重新进行了布阵。

除普通民夫外,全军分为中军、左翼、右翼一共三部。

其中中军是主力,打头阵的是六千多个身披铠甲,并且全部装备马铠的精锐骑兵。

紧跟其后的是一万五千名没有装备马铠的普通骑兵,再后面则是数十万的步兵。

左翼、右翼没有配备骑兵,只有步兵。

之所以左右两翼完全不配骑兵,那是因为前方的西北军在看到魏军开始调兵后,在阵型上也相应做出了很大的调整。

主要的调整,是在左右两边的空地上放置了大量带有尖刺的木制拒马,只把中路空了出来。

这些带尖刺的拒马会对骑兵的突进造成很大的麻烦,只能靠人手逐一拆除。

因此安国公才把左右两翼的骑兵都调到了中军来,只留下普通的步兵,以增加中路冲锋的人马。

而西北军特意把中路让出来,显然就是想引魏军从中路进攻。

双方都很清楚,这是一场冲锋与反冲锋的大战,胜负就此一决。

一时间,整个战场上战云密布,杀气凛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