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 311 议和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311 议和

作者:令狐BEYOND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20:05: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好一个老兵带新兵,大帅,这法子极妙。”西北大营里,李定北在听完宁志远的话后,顿时眼睛一亮大声叫好。

包括萧志坚在内,其他几位西北老将也觉得此计甚好,纷纷点头大赞。

宁志远中气十足地说:“此策已经在东北那边找几千新兵试行了一段时间,效果极好。

在老兵手把手的教导之下,许多新兵已经逐渐上手,比常规的操练要快得多。”

一个老将点头道:“虽说发放奖金要多费些军饷,但只要能够将新兵尽快练起来,这些钱是值得花的。”

李定北却有不同的想法,“不,我倒是觉得总体花费会更少。

因为新兵越早成军,花在训练上的时间和军费就越少,所以算下来肯定是赚的。”

萧志坚也赞同道:“定北说得有道理,这样算下来确实是赚的。”

宁志远笑呵呵地说:“既然你们也觉得此策好,那我们就在西北这边试行一下。

你们回去以后,各自挑几千新兵打散编入你们的部队,然后施行此法。

如果效果不错的话,就在全军实行。”

李定北想了想说:“大帅,既然要搞,不如我们干脆搞得庄重一些。

例如挑个好日子举行一个拜师大典,在大典上让新兵们各自拜一个老兵为师,把这师徒关系彻底定下来。您看怎么样?”

宁志远听完大赞道:“好,这个提议不错。老章,你觉得怎么样?”

章文轩出列拱手道:“李将军这个提议确实好。有了这层师徒关系,不仅老兵会更加用心教导,新兵也会更加听话。

只是老夫担心这师徒关系一定,会出现少数老兵把新兵当下人使,甚至随意打骂的情况,所以该告诫的还是告诫一下比较好。”

宁志远大笑道:“果然你们这一老一少想的都一样,阿真也提起过这个问题,担心老兵会任意打骂新兵。

因此他和柏儿在东北试行的时候,还特意成立了一支稽查队,定期对新兵进行私下里的问询。

一旦发现有这种违规行为,就会剥夺老兵的教导权,把新兵交给其他老兵来带。

如果要在西北试行的话,我也会成立类似的稽查队,同时还会赋予他们在平日里检查军纪的职权。”

众大将一听,这才知道原来提出此策的人正是大帅的小女婿池非,心中不禁一阵恍然。

这种天马行空一般的奇思妙想,还真像那个人所想出来的法子。

对于池非这个人,这些军方大将早已有所熟悉和了解。

从防治西北瘟疫开始,到后来西北独立后,最早提出往东北开拓的人就是他。

之后为了安置流民所提出的梯田法,以及后来的改良官员选拔制度、建立监察百官的清廉社制度,再到如今的练兵新法,几乎全都出自那个人的手笔。

也正因为当年他所提出的开拓东北这个大方略,如今东北各地发展得极好。

尤其是九江府那边,更是一跃成为中原地区数一数二的港口城市以及最大的产盐地区。

如今军中大部分的军饷,几乎都来自于那里。

可以说,西北和东北能同时发展得这么好,都跟那个人当年所提出的种种措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样的奇才,怪不得大帅会把九江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他来管。

于是在没有人反对的情况下,老兵带新兵这种全新的练兵方法正式在西北这边试行。

按照李定北将军的提议,几天后,大将军宁志远在西北大营的操练场上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拜师仪式。

一共五万新兵在十几万士兵的见证下,与同样数量的老兵正式确立了师徒关系。

老兵们要与这些新兵同吃同喝一起训练,并且负亲自教导的责任。

既然是师徒关系,如果新兵犯错,负责带他的老兵也要负连带责任一起受罚。

每隔一段时间,大营都会对新兵进行不同程度的实战检验。

如果检验及格的话,就会对负责教导的老兵发放一定数额的奖金,直至新兵能够真正独当一面为止。

虽说要手把手地教新兵颇为麻烦,但为了拿到额外的奖金,这几万老兵们还是很兴奋的。

因为每次检验及格后,发放的奖金几乎相当于一个月的军饷,这钱可不少了。

而且这奖金不是只发一次就完事,军部每隔一两个月就会对新兵进行比上一次更加严格的实战检验。

这样算下来,等新兵能够独当一面时,负责教导的老兵们能够拿到的奖金总数就会变得十分丰厚。

再加上所有老兵都没试过收徒这种体验,一时间都觉得十分新鲜。其他还没机会带徒弟的围观老兵更是对此十分眼热。

就这样,不管是用常规的方式进行练兵,还是全新的老兵带新兵之法,全军上下都投入到这种集体大练兵的热烈氛围当中。

此时所有人都已经知道,可能不久之后就要打仗了。这是几位将军亲口所说,不会有假。

谁也不想死,为了保命,自然没有人敢在这时候放松下来。

……………………

就在西北和东北两地紧张练兵之际,京城方面派去南方议和的使节终于回来了,并带来了胡人的回复。

胡人的条件并没有改变,同意议和,但前提是大魏朝廷要向大厥称臣,并且年年纳贡不得中断。

大魏朝廷要对大厥皇朝以臣子自居,大魏每年需向大厥纳贡岁银二十万两,绢四十万匹。

老实说,这二十万两岁银和四十万匹绢的贡礼,与大魏每年接近上千万两的军费开支相比,真不算多,甚至可以说是九牛一毛。

只是要向胡人称臣这个要求实在太过屈辱,这才是最让天下读书人难以接受的地方。

相比之下,各地百姓虽然也觉得胡人确实过份,但心里面却也希望朝廷能够跟胡人议和成功。

对于众多平民百姓来说,谁当主子其实没什么区别,还不是一样要交各种田赋杂税,身上的负担一点也没有减轻。

反正日子都是一样过,朝廷还不如直接向胡人称臣,这样就不用再打仗死人了。

什么忠君爱国,那是读书人和官老爷们的事,与他们这些平头百姓关系不大。

这就大多数平民百姓的心里想法。虽然麻木冷漠,但却无比现实。

虽然遭到了无数读书人的反对,但可惜这些人无官无权,根本什么也做不了。

至于朝堂上的各级官员,更没有人敢轻易表达意见,几乎全都在装死,就等和安帝,或者应该说是在等安国公的反应。

但既然议和的使者已经派出,表示此事十有**会定下来。

果然,几天后,和安帝在朝堂上对着所有官员痛哭流涕道:为了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的安危,他宁愿背负这千古骂名,同意向大厥纳贡称臣。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和安帝在演戏,但底下的官员还是赶紧作出一副痛心疾首、感激涕零的样子表示他们能够体谅皇上的良苦用心,这一切都是为了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的无奈之举。

第二天,包括真知报在内的京城各家报纸也纷纷报道了这君臣相泣的“感人”场面,在民间引起了广泛的议论。

虽然天下绝大多数读书人都难以接受要向胡人称臣这件事,但事已至此,他们也无能为力。

和安三年冬,大魏派出使节向大厥递交了国书,正式向大厥朝廷称臣,并且承诺每年都会向大厥纳贡。至于南方各地已经被胡人所占领的地区,大魏答应从此割让给大厥永不追索。

由于大魏如此听话,大厥朝廷也十分爽快地接受了求和,两国正式签定了盟约,约定两国从此结百年之好,永不侵犯。

就这样,在打了足足四年仗后,由汉人所统治的大魏和胡人所统治的大厥终于达成了和约,停止了战火。

由于向胡人称臣并非什么光彩之事,因此朝廷上下都有意淡化此事,尽量不想多提。

一时间,不管是京官也好,地方官员也罢,都采取同一态度,那就是在私下里怎么说是另一回事,但在公众场合下都对此事避口不谈,这逐渐成了一个不能乱说的禁忌话题。

由于官场上下全都采取这种沉默的态度,又没有贴出榜文说明此事,使得许多平民百姓甚至不知道朝廷已经跟胡人达成了和约,还以为此事依旧在谈,对事情的发展还处于稀里糊涂的阶段。

而那些相互串连的读书人则不同,许多人都已经知道了此事,全都感到憋屈无比。

但经过京城上千儒生因为向皇上请愿而被断绝科举之路后,这些有志于仕途的读书人也不敢在公众场合高谈阔论,只敢找上一两个可信的知己聚在一起痛骂此事。

这就是民间对此事的大体反应。

在军事方面,虽说大魏跟大厥两国达成了和约,但毕竟大魏是被动防守的一方,也不敢一下子就把驻防在江口府的大军全部撤走,以免胡人突然背信弃约大举攻城。

如今的江口府,是保卫江南的最后一道防线。此处一失,胡人就可大举进军江南,因此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但撤军是一定要撤的,只不过要分批撤离罢了。

在两国签定和约的两个月后,朝廷终于从江口府撤出了五万大军。

紧接着一个月后,又撤出了七万。

之后的两个月内,朝廷从江口府陆陆续续撤出了一共二十多万大军,只留下八万多不足九万人继续驻防。

而这日撤出的二十多万大军,几乎无一例外全都调到了江西一带驻扎。

除此以外,军部把常驻京城的禁军、五军营、边营这三大营当中的大部分士兵也都分批调到了江西。

这还不止,朝廷还向各地卫所发出了调令,让各地卫所把大部分兵员都调往江西汇合,不得有误。

甚至就连正在爆发大规模民乱的江东一带,朝廷也派出使节跟那位自封为“江东王”的乱民头领进行了招安谈判。

那名为杜津的乱民头领看到朝廷服软了,大为得意,也终于肯坐下来跟招安的使节进行谈判。

在暂时稳住了江东的乱势后,原本派去镇压江东乱民的大军随即调转马头往江西汇合。

江西是离西北最近的地区,此时所有人都已经看出,朝廷之所以要聚集大军于此,显然正是为了要跟西北军决一死战。

朝廷终于要跟西北军开战了。

虽然早就料到会有这样一天,但许多人还是感到难以适从。

毕竟西北军与胡人不同,那是汉家军队,真正的血脉同胞。

在西北未独立之前,镇国公府宁家多年来力抗胡人战绩彪炳,是名符其实守护大魏边境的两大国柱之一。

虽然朝廷方面一直称西北军为乱党,是真正的乱臣贼子。

但西北军一直打着忠臣遗孤的旗子,以先皇靖安帝的臣子自居。之所以独立于西北,那是因为不愿效忠由轼君轼父之人所把持的朝廷所致。

为此,许多人虽然表面上不敢说什么,但心里对于西北军和宁家还是保持着相当的好感,甚至是敬意。

如今朝廷要打西北,许多知道此事的有识之士都觉得大为不妥。

西北军历来是一支能跟胡人抗衡的强军,就算朝廷倾全国之力能够打赢此战,也肯定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如果双方打得两败俱伤之时,胡人突然翻脸进犯中原,那可怎么办?

虽说大魏与胡人已经签定了和约,但胡人一向狼子野心,谁知道他们会不会趁火打劫。

但由安国公掌控的朝廷已经容不下任何反对的声音,在他的强制命令下,各地大军如潮水一般纷纷涌向江西一带。

仅仅几个月时间,在江西聚集的大军已经达到了七十多万人。如果算上数量更为庞大的民夫的话,足有一百五十多万人之多。比三年前顺天帝的御驾亲征规模更大,声势也更加浩大。

不仅如此,已经快七十岁的安国公再次披甲上阵,亲自赶赴江西统率大军。

看到安国公竟然要亲自领军打仗,而且把绝大部分谢家子弟以及心腹部下都一起带上参战。很显然,谢家这回是真的准备要跟西北拼命了。

同样地,西北这边也早就开始积极备战。

最明显的一点,那就是各地城墙都翻新加固过,还多了许多新的工事设施,看上去焕然一新。

不论是大魏这边还是西北那边,所有人都知道,这次将会是一场真正的生死之战。

黑云压城城欲摧,大战将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