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 276 故里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276 故里

作者:令狐BEYOND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20:05: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此番皇上御驾亲征,一共带去了四十万大军。而在南方驻扎的大军加上征集的民夫据说已达百万人,等两边人马汇合后,那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如此大军,区区胡人何足挂齿。”

“没错,估计还没等大军杀到,那些胡人已经吓得落荒而逃了。”

“我真恨自己不是官身,不能跟随皇上亲征,无法亲眼见到大军压境,把胡人杀得到处逃窜的情景。”

一个书生说到这里,不禁有些惋惜地看着一直没出声的简书棋说:“简大人,可惜你要丁忧,否则以你翰林院官员的身份,应该可以跟随皇上亲征的。”

简书棋回答道:“胡兄太高看我了,我只是翰林院里一个小小的七品编修,像跟随皇上御驾亲征这种大事哪里轮得到我。”

“简大人客气了。翰林院乃清贵之地,历来离皇上最近,地位特殊,就算跟随皇上亲征也在情理之中,与品级无关。

据我所知,此次跟随皇上亲征的官员名单中,就有不少是翰林院的官员。”

“那可能真是我没福气吧,错过了这等大事。”虽然嘴上是这样说,但简书棋心里却完全不觉得可惜。

跟着像顺天帝那样的傀儡皇帝去打仗,多半没什么好事,不去才好。

接下来,几个身上都有举人功名的读书人又开始谈论起其他政事来。

那副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样子让简书棋仿佛见到了以前那个有些自以为是的自己。

经历过京城巨变以及初涉官场的他,心态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以前那个以为一切都能事在人为的初生之犊。

尤其是如今这个奸臣当道、昏君无能的朝廷,更是让他心灰意冷,他甚至都不想再回京城当官了。

这时,一个姓许的读书人忽然谈到了西北,“你们听说了吗?西北那边竟然推出了一个以吏为官的新政,简直荒天下之大谬!”

“以吏为官的新政?这是什么意思?”

“对啊,你快说来听听。”

其他几个人读书人立刻好奇地追问起来。

许书生解释道:“我是听几个从西北回来的商人说的,他们说西北那边正在推行一种全新的官员选拔制度。

规定凡是考取了举人及以上功名的人,又或者是做满五年的吏员,都可以参加官员选拔考试。

一旦通过考试,就可当官。”

听完许书生的解释后,其他读书人顿时炸开了锅。

“什么,竟然允许吏员当官?这什么破规矩?”

“这项所谓的西北新征将我们这些辛辛苦苦考取功名的读书人置于何地,简直荒谬绝伦。”

“我原本觉得西北那边还多少有些骨气,如今看来也不过如此。”

“以吏为官,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西北那边竟然做这种事,我看气数也差不多快尽了。”

“一想到西北那些举人甚至进士要跟身份低贱的吏员一起参加官员选拔考试,我简直不敢想象那是一种何等屈辱的场面,斯文尽失,斯文尽失啊!”

“据说宁家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他们刚刚叛出朝廷之后,就有大批文官逃离西北以撇清关系。

估计西北的文官是真的太过紧缺,所以才不得不用这种办法来选取官员。”

“就算是这样也不能轻易改变科举选官制这种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这肯定会招来全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唾弃,以后还有哪个读书人肯帮他们做事。”

“说得没错,宁家这样做无异于饮鸠止渴,病急乱投医的做法只会让人死得更快。”

“我敢肯定,只要是稍微有些骨气的读书人都不会参加这个所谓的官员选拔考试,这实在太羞辱人了。”

看着这些义愤填膺不断咒骂着西北新政的读书人,一直没出声的简书棋却觉得有些好笑。

真的会没有读书人去参加官员选拔考试?这种话只有傻子才信。

他相信,此政一出,西北那边肯定会在大把读书人争着抢着去参加选拔考试。

毕竟西北读书人本来就不多,能考上进士当官者更是凤毛麟角。

别说考上举人甚至是进士,当地有人能考上秀才就已经是祖上冒青烟了。

如今只要是举人或做满五年的吏员就有资格参加选官考试,凡是符合条件的人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天下绝大多数读书人寒窗十多载甚至数十载,拼了命地去参加科举考试难道真的是为了读圣贤书、宏扬大道?

这种话也只能骗骗小孩而已,谁都知道这些读书人图的不过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当官、出人头地罢了。

西北这条新政相当于把当官的机会硬生生地分出一半给了普通的吏员,从而减少了读书人当官的机会。

虽然这是发生在西北的事,离他们很远,但这样的做法显然还是触碰到了这些读书人的心里底线,所以才会如此的生气。

简书棋虽然本身也是个读书人,但在经历了这么多事后,他已经成熟了许多,开始学会以一种宏观大局的角度去看待事情。

西北这条新政咋看上去好像离经叛道,但细想之下却自有其道理。

正如这些读书人所说,自宁家高调叛出朝廷之后,就有大批文官逃离西北以撇清关系,导致西北境内文官紧缺。

而西北当地读书人又不多,如果按照传统惯例展开科举考试的话,能有多少读书人考上还是个未知数。

这还不是个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以先皇靖安帝的忠臣遗孤自称的西北宁家有资格举办科举考试吗?

答案当然是没有。

既然宁家以忠臣遗孤自居,身为臣子却代替皇家举办科举考试,这本身就是一件大逆不道之事。

假如宁家真的这样做,就相当于自打嘴巴,给了天下人一个声讨他的把柄。

既没有资格举办科举考试,可是治下地区又缺少文官,那只能另想办法,用其他手段来选拔官员。

在简书棋看来,西北这项新政不失为一步好棋。

直接绕开了敏感的科举制来选拔官员,虽然会招致许多读书人的谩骂,但却避免了自打嘴巴的尴尬局面。

而且据简书棋所知,就地方政务实际处理能力而言,许多新入仕的官员还真比不上县丞、教谕、县尉、典吏等吏员。

因为绝大部分官员基本上是进士出身,自小读的是四书五经,对于地方庶务是一窍不通的。

而真正负责处理各种地方庶务的人,正是底下的各种吏员。

所以很多官员外放为官的时候,一般都会带上熟悉地方庶务的师爷同去赴任。

师爷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雇请他的官员被当地吏员蒙混,甚至是被其架空起来。

当然,吏员本身也有缺点,首先就是人脉方面要远逊色于官员。

吏毕竟不是官,他们的出身从一开始就已经断绝了他们当官的机会。

他们是无法真正进入官场的,也很难得到其他官员的提携,因此消息和眼界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变得只会处理自己熟悉的政务,却难以顾全大局。

但谁也不是傻子,只要这个新政一推行,通过考试的吏员在当官以后,自然会在官场当中搭建自己的人脉。再加上他们本身就熟悉政务,在地方治理方面肯定会比普通官员更胜一筹。

再往深的一层去想,这些原本没机会当官的吏员在成了西北官员后,自然会对给了他们这个机会的宁家忠心耿耿。

换作大魏朝廷的话,他们根本就没可能当官,他们不忠于宁家还能忠于谁?

此新政大妙也!

在想通其中关节后,简书棋心里不禁对想出这个新政的人大加赞赏。

而且他隐隐觉得,这个新政肯定不止这么点东西,应该还有更复杂的深义。可惜这些人知道的不多,只能另想办法去打听了。

看着那几个还在对西北新政骂个不停的书生,简书棋决定以后还是少参加这种地方文会。

有资格参加这种文会的读书人虽然大多有举人功名,但真正当过官的却少之又少。

所以平时在议论朝政的时候,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都充满了一种偏激的书生意气。

动则就破口大骂,显得好像自己多刚正不阿一样。

简书棋不禁想起好友池非以前闲聊时说过的一句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对照眼前这些什么也不做,只顾着时不时借开文会的名义聚在一起指点江山、谩骂别人的书生们,简书棋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对了。

随便找了个借口从文会中开溜后,简书棋悠闲地漫步在繁荣热闹的大街上。

因为不想有人跟着,他现在经常一个人出门,连小厮也不带。

回乡以后,他反而觉得故里比京城更让他感到舒服和自在。

他知道,娘亲已经决定在这里为妹妹简书诗找婆家了,不想再让她回到了有缉事府这种恶政在的京城。

除了妹妹简书诗外,娘亲也开始为他的终身大事着急,正到处留意有没有合适的小娘子。

不过按规矩父亲过世后他要守孝三年,也就是说他最快要三年后才能成亲,所以他是一点也不急,急的只是他的娘亲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