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 239 私盐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239 私盐

作者:令狐BEYOND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20:05: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断开工,池非想要的盐田终于挖好了。

每个池子面积约一亩左右,池里面的泥土都用石轮和石锤夯平夯实,使其平整不容易深陷。

前面三个池子分别是低级蒸发池,中级蒸发池以及高级蒸发池。

其深度也是不一样的,低级蒸发池的水位在成人大腿附近,中级蒸发池在小腿附近,高级蒸发池在脚踝附近。

低级蒸发池存放的是最原始的海水,其含盐量一般为3.5%,即每千克海水含盐量为35克左右。

等这些海水蒸发到盐度为10%左右时,就要将其移向中级蒸发池。

等中级蒸发池的海水蒸发到盐度为20%左右时,就要将其移向高级蒸发池。

等高级蒸发池的海水蒸发到盐度为25%左右时,就要将其移向最后的结晶池等待最好的蒸发结晶。

至于每一池的海水含盐度如何区分,在没有现代专业测量仪器的情况下,一般是靠经验丰富的盐工通过海水的颜色和味道来进行判断的。

但由于这里并没有这样经验丰富的盐工,池非只能用另一种笨办法:通过水位的高度来判断各池海水的盐度。

简单来说就是在每个池边插上一块水位标刻板,当池里的海水蒸发到标刻板所标记的水位时,就要将海水移到下一级蒸发池里,如此类推。

其实就算盐度看错了也没所谓,例如有些高级蒸发池的海水只有18%到20%的盐度,远没有达到标准的25%。但因为盐工经验不足或水位没看准,提前把海水移入了结晶池等候结晶。

这样导致的结果不过是这些海水需要在结晶池里多晒一段时间而已,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因此各池的海水盐度要求并没那么严格的,大概就可以了。

既然盐田包括蒸发池和结晶池两部分,也就是说,每一组盐田都由三个蒸发池和一个结晶池组成。

每一组盐田的两边,都挖有一道沟渠用于排水。

池非以前看资料的时候,里面的盐田一般是没有这些沟渠的。

不过估计是因为那些晒盐的地区终年干燥少雨,所以根本不需要挖什么排水沟。

这些沟渠是池非自己想出来的山寨物,目是为了排水防雨。

他除了叫工匠挖盐田外,还另外叫一些竹匠用竹子和油布做了一批拱形的挡雨架。

每个挡雨架刚可以包住整个池子,但因为体积庞大,每个架子需要7到8个人才抬得动。

以后万一天气不好准备下大雨的话,盐工就可以把这些挡雨架逐一抬到盐田上盖住池子,尤其是中级、高级蒸发池以及结晶池这三个重要的池子。

只要有了这些拱形的挡雨架,雨水就可以顺着架子流到盐田两边的排水渠里排走。

虽然不可能完全防雨,但至少可以极大地减少各个池子的进雨量。

这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

当然,如果是刮台风的话,那就基本没辙了。

台风来的时候,再重的架子都顶不住台风的威力,肯定会被吹翻。

池非叫工匠一口气挖了十组盐田,也就是四十个池子,几乎把整片海滩可利用的地方都用完了。

既然要搞就一次过搞完,他不想等实验做完后,还要再叫工匠过来挖一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物力。

另外跟其他用沟滩晒盐法的盐场一样,周围全部用围墙围了起来,并派士兵日夜看守。

为了建这么多池子和围墙,池非不得不从正大开盐场的宁雅柏那里借工匠,实在是人手短缺。

宁雅柏知道池非正在研究的盐田法至关重要,所以很大方地调了大批工匠过来,这才如期完工。

既然盐田已经建好,那接下来就可以正式测试了。

池非从那批军户当中借了五十多个青壮,然后开始用盐田进行大量晒盐的实验。

……………………

就在池非正热火朝天地开展晒盐实验时,西北东征军在兵不血刃地拿下九江府后,随即对邻近的彰南府进行了前后合围。

负责守卫彰南府的当地卫所指挥使莫若山和彰南知府赵从德两人虽然也听说过二皇子连同安国公发动兵变,轼父夺位的传闻,但他们毕竟是大魏官员,身家性命前途都系于朝廷,就算明知西北军来势汹汹也不敢就此投敌。

因此他们只能一边组织卫所众将士死守城墙,一边派人向京城发信求援。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安国公等人为了守住江南等产粮重地,早就放弃了东北各府,压根就没想过要出兵支援。

于是彰南卫所指挥使等来的不是从京城来的援军,而是一道叫他们死守彰南、不得擅离的圣旨。

看着这道圣旨,莫若山和赵从德等人顿时感到全身发凉。

朝廷这就是要让他们等死啊!

彰南卫所只是地方小卫所,士兵仅有三千人左右。

而且全都是些没真正打过仗的新兵,最多就是剿过匪而已。

想凭这三千新兵抵挡数万骁勇善战的西北军,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然而事已至此,他们还能怎么办。为了家人免于问罪,他们只能死守到底。

于是莫若山负责对守彰南的几个城门进行加固布防,赵从德就负责动员城里的青壮协助抗敌。

然而还没等他们做好布署,三万多西北东征军已经来到了城下。

有道是人上一万无边无沿,人上十万彻天连地。

望着城下黑鸦鸦一大片西北军,站在城头上面的彰南守军顿时吓得脸色发白,这些从未打过仗的新兵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

莫若山虽然强作镇定,但在仔细观察过这些西北士兵后,也暗暗叫苦。

这些西北军不愧是连凶狠的胡人也能打退的精锐之师,不仅军容威武、阵列整齐,而且士兵们沉着冷静,一看就是惯于打仗的沙场老兵。

对上这样的沙场老兵,自己这边的新兵哪里会是对手。

现在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城墙之利。

只要能守上十天或半个月,或许对方会放弃彰南改为进攻其他地方也说不定。

这是莫若山和赵从德唯一能安慰自己的想法,虽然他们也知道这有些自欺欺人。

就在这时,对面军中忽然闪开一条路,一位身披银甲的将军驾马走了出来。

在其前方,有数名骑兵手持盾牌站在那名将军前面戒备,以防从城墙上方突然射下箭来。

那名大将走到城门前面才停下来,然后以洪亮的声音大声道:“我乃西北边军佥事指挥使李定北,圣上靖安帝亲封的昭武将军。

请问彰南父母官及卫所指挥使何在?李某希望与两位大人当面一谈。”

听完对方的自我介绍,莫若山和赵从德更是心为之一凉。

他们没想到对方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昭武将军李定北,这一战只怕真是凶多吉少。

这李定北原名李二狗,原本是出身于西北的一名普通小兵。

由于打仗时作战英勇,而且心思灵活,仅几年时间就由普通小兵升到了百户。

后来被西北大将军宁志远看中,将他提拔为正六品的兵马指挥。

之后十多年间一直跟随大将军宁志远抗击胡人,屡立奇功。

还不到四十岁就升到了边军佥事指挥使这个位置,并且在最后一次抗胡大战中立下了大功,被靖安帝封为昭武将军。

能够从一名普通小兵升为正三品的昭武将军,这确实是个少有的人生奇迹。

此人是宁志远的心腹大将,因为觉得李二狗这名字不好听,于是就请大将军重新赐名。

宁志远就给他改名为李定北,寓意是希望他能够平定西北。

竟然任用其心腹大将李定北领兵攻打彰南,可见大将军宁志远对这里是志在必得。

莫若山和赵从德相互对视了一下之后,双方都摇了摇头,表示不能跟对方私下面谈,以免被京城那边误会他们跟李定北有所勾结,从而累及家人。

嗓门较大的莫若山站在城头大声回复道:“在下彰南卫所指挥使莫若山,李将军有何话要说不妨当众直言。”

李定北抬头看了莫若山一眼,然后扬声道:“你们难道就没看过由西北发出的讨贼檄文吗?

伪皇赵焞丰连同谢贼等人起兵作乱,大逆不道,甚至还犯下了轼君轼父的滔天大罪。

你们乃大魏官员,多年来深受皇恩,为何要为虎为伥、助纣为虐?”

莫若山苦笑道:“李将军,这些都是天家之事,我们只是地方小官,哪里分辨得了京中各位大人的是是非非。

只求李将军看在彰南数万平民百姓份上,放过我等,免于兵祸。”

“只要你们开城投降,我保证不伤城中军民分毫。但如果你们还是冥顽不灵,那就别怪李某手下无情了。

从现在开始,我给你们一柱香时间考虑。

如果一柱香过后你们还是不肯开城投降,那我们就会马上攻城。希望你们好自为之。”说完,李定北转身返回军中。

就在他刚走没多久,一个士兵拿着一柱香插在城门正门口前面点燃。

望着城门下方那柱香,莫若山和赵从德只能相对苦笑。

两人回到指挥大营时,同知、通判、推官等当地官员以及卫所百户、校尉等将领都在等着他们。

对于外面所发生的事,他们都也已经知道了。

“赵大人,莫大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同知张大人用颤抖的声音问道。

其他人虽然没有出声,但也用同样惊惶的眼神看着他们。

莫若山环视了一下犹如惊弓之鸟的同僚们,脸上露出了无比苦涩的表情。

知府赵从德脸色也是一片惨白。

就算他不懂兵事,也知道这场仗不用打就已经输了。

先不说外面那些守城的普通士兵几乎个个都吓得脸色发青,手脚发软。

就连他们这些负责指挥的官员也通通吓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这场仗还怎么打得下去?

他虽然是知府,但现在他也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能把一切都交给打过仗的莫若山来决定了。

过了一会,莫若山终于开口道:“等一下他们攻城的时候,你们稍微抵抗一下做做样子就投降吧。

西北军虽然对胡人狠,但对自家汉人还是会手下留情的。

只要你们有所抵抗,这样就算消息传回京城,也算是你们力战过了,这样应该可以保你们家人安全。”

“那将军您呢?”莫若山的副官觉得事情并没这么简单。

莫若山惨笑道:“我是彰南卫所的指挥使,如果我不死,又如何让京城那边相信我们并非不战而降?如果我不死,我的家人又将会落到什么样的境地?所以我非死不可。”

“将军万万不可!”副官失声叫道。

其他人听到莫若山的话,也惊呆了。

“行了,谁也别说了。让我好好喝坛酒,我想醉着上路。”说完,莫若山一个人走了出去,背影充满了悲凉。

副官原本想追上去劝止,但最终还是停下了脚步。

他知道莫大人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家人,也是为了彰南数以万计的军民着想。

其他官员也是表情复杂地看着莫若山离开。

这的确是唯一能解彰南之围的办法。

……………………

仅仅一个时辰不到,彰南城就被西北东征军给攻下了。

就连西北士兵也觉得这场仗打得太过轻松了,几乎没遇到什么有效的抵抗,几乎直接就顺着梯子爬上了城墙。

城头上面虽然有不少守军,但那些人与其说是士兵,还不如说是一群羊。

西北士兵刚准备动手,那些人竟然立刻把武器扔掉抱头投降。

与这些士兵一起投降的,还有众多当地官员以及卫所将领。

西北东征军在付出出几乎零伤亡的情况下,十分轻松地拿下了彰南城。

至于彰南守军这边,却有一个大官死了。

对方正是彰南卫所指挥使莫若山,据说他是用自己的宝剑自刎而死的。

死前还喝了大量的烈酒,满身酒气。

跟着进城的李定北在听下属汇报完此事后,先是沉默了一下,然后命令下属将莫若山的尸首好好安葬,其留在本地的家人也要好好对待,切不可无礼冒犯。

在轻松拿下彰南后,东征军并没有就此停步。

全军休整了两天后再次出发,往锦江府进军。

包括锦江府在内,周边各地不断发信向京城求救,但援军却迟迟没有消息。又或者等来的只是一纸要求当地官员死守城池的军令。

由于一直等不到援军,在西北军势如破竹的碾压下,锦江很快就陷落了。

此时所有人都已经看出,不是援军迟迟未到,而是京城那边根本就已经放弃了整条东北,才会任由西北军蚕食各个府城。

京城想保的,只是江南各省这些盛产米粮的富庶之地。

这个认识让其他还在坚守的府城上至官员,下至士兵都更加士气低落,所有人都知道再等不到援军的话,失守只是迟早问题。

而更让人绝望的是,他们收到消息,西北那边又派出一支足有五万人的大军,与那四万东征军成夹击之势,从东西两头同时进攻,对沿线府城逐一吞并。

在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府城能够抵挡这两支大军的进攻。

于是在短短三个月内,临祈、彝山、漳州、千鹤、怀兴等多个府城相继被攻陷,整条东北很快就落到了西北军手里。

就在所有人都在关注着东北的战事时,江南一些专做私盐生意的盐商惊讶地发现,近段时间市面上忽然出现了大批来路不明的私盐。

这些私盐不仅品质好,而且价格只有普通私盐的九成甚至是八成。

对于这些价格便宜却又品质好的私盐,所有盐商都感到震惊不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