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贺兰魂 > 第十八章 不挨饿

贺兰魂 第十八章 不挨饿

作者:小凡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9: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屋里很快收拾完,胡大和胡四出来,帮着清理院子。qiuyelou

人多干活快,院子的草很快铲干净,韩天喊着几个娃娃歇息片刻再干。看着四个毛头小伙子,身体都比较壮实,他就觉得欢喜,当年的小布点都不经意间长大。

他就问了几个孩子现在都在做什么,从事啥职业。从孩子们口中知道:除了老大在农场机关党办工作以外,老二从学校出来,直接回家干起了家庭农场,是家里的主劳力;老三也刚从学校出来,没事可干,就回家帮老二;小的还在上学。

他就问两个务农的娃:“觉得务农怎么样?”

“挺好,干好了不用再挨饿!”老二老三如实回答。

不用再挨饿?!

当年建场时候的困境再次浮现眼前。

多么现实的问题,可这个问题,用了农场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才完成。弹指一挥间,一代人最好的青春都奉献在了农场。贺兰山依旧巍巍挺立,但守在这片山下的农垦开荒者已经白发苍苍。曾几何时,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不再挨饿。可如今再听到这样的话语,怎么觉得这么刺耳!

一代人的付出,就只是这个目标?

不!远远不够!农场应该有更大地奔头,怎么还只能围绕温饱再徘徊?干活的韩天沉默了,拄着铁锹眉头紧锁。qiuyelou这种无来由的痛心来得这么突然,一代人的付出,难道就真的只是个这!

1950年4月,响应**发布的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西北军政委员会将所属部分部队转为生产队,于当年12月1日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国营农场―灵武农场,开启了宁夏农垦事业。他们就是当年第一批建设者和开拓者,沧海桑田,晃眼三十年,当年开发建设的豪言壮志,今天仅仅只实现了“温饱”问题的解决。这对一个老革命、老战士,尤其作为农垦创业者来说,很难以从情感上接受。

看不足,也看成绩。这些年农场的发展变化还是很喜人的,排列整齐的职工宿舍、沟渠阡陌,处处洋溢着新生农场的骄人成绩。曾经芨芨草丛生的荒滩,如今变成了良田美景,变成了交通四通八达的新农场。

不说别的,就说吃的方面,现在和建场初期一比,平日里吃的伙食是建场时逢年过节也很难吃到的美味。穿的方面更不得了,就韩天回来的这一路上,那姑娘们穿的花的、绿的简直看花了眼,时代在变化,新生体强大的生命气息无不感染这个即将耄耋之年的老者。

再打眼一看,几个娃娃都不错。他就问老二知道家庭农场是怎么回事吗?

老二回答更直接:就是自己包地,农场出机械,完了交公粮。好一点,年成收入高,全家开心,不好的年份,收成也很难保证。不过现在基本的温饱问题不用担心了。再问下去,老二也不是知道的很清楚,这事问他算是问错了对象。

老大笑呵呵地就给韩叔讲了家庭农场的来历和政策实施背景,听的他很上瘾。他刚从部队回来,农场这些年的变化并不清楚,对于农场的变化他尤为地上心。从回来时路过的沟渠阡陌、车站马路情况来看,农场有太多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一个老农场开拓者眼里,是种收获的喜悦。

老大娓娓道来,说了家里这几年的变化,特别讲了家里这几年的收入情况。几个兄弟不时在旁边边干边补充证明下,韩天算是了解了家庭农场到底是怎么回事。

对于家庭农场的情况,他还想看看再发表评论,总觉得现在这种情况,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至于具体什么,他一时还难以说清楚。作为唯物主义的老**人,他始终相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边说边干,速度也快,不知不觉,院子外面的菜地很快就规整好。菜地分成四块,一畦一畦地都满档了,爷几个看着都比较开心。

北方多风沙,这里的院子的布局一般都紧巴巴,建设的时候,都是一排一排的,难得看见四合院式的布局。这个院子因为建设初期,考虑住人多的因素,建设的比较怪异,正屋加左右厢房一个铁帽子形状,前面有多伸出一个面积同样大的围墙,圈成了一个院子。

进门是菜地,往里走才是住人的地。房子后面全是沙枣林,是韩天走的第二年营造林时候种的树。现在都长的碗口粗了。一片青翠的林子,在风中摇曳,给这个院子增色不少。

进门的菜地从中轴线上一分为二,又各分成两半,活像一个基督徒的十字架,架在这个院子的正前方。方方正正,给人一种庄严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