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扬名 > 第五十一章 小试牛刀

扬名 第五十一章 小试牛刀

作者:肉末大茄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3:40 来源:平板电子书

众人也在等那人回话。

杨明出身弘农杨氏,不说与所有古文经大儒熟识,但起码都知晓,这可不是随便报一姓名就可糊弄过去之事。

未想到那人马上回道:“我等出身卑微,自是无法拜于哪位大儒名下,师不足道。”

杨明闻言轻笑一声,这人反应倒是颇为迅速。

他接着说道:“那你等即为古文经弟子,即便未拜大儒,也当学有所成,我考你们一二如何?”

杨明此话引得众人一阵议论,他们也反应过来,杨明这是在怀疑这些人身份。

这也不无道理,如今古、今文经学剑拔弩张,难免有居心不良者挑动是非。

那人面色一僵,若是他此时不敢,身份不攻自破。

他索性昂首道:“有何不可!”

杨明出身弘农杨氏,乃是今文经世家,此前虽去东莱求学,但除去路上行船时间,满打满算也才两三月,不过混个头衔而已,难不成还真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对古文经有所研究不成?

“今文经所学有序,先后顺序为《诗》《书》《礼》《易》《春秋》,你可知古文经为何序?”杨明开口问道。

这个问题极为简单,只要是古文经弟子必然知晓。

杨明以此开问,并未有任何刁难之意。

那人思索一阵,接着开口答道:“《易》《书》《诗》《礼》《春秋》。”

众人相继点头,这答案并无差错。

杨明也并未觉意外,若是这都不知道,便谈不上什么有备而来。

不过对方回答前有思考,确实也不像什么古文经弟子,这倒是让他更加笃定。

“那你可知为何要如此排序?”杨明接着问道。

这一下,那人无言了,许久都未回答。

杨明见状笑了起来。

所谓通经,并不是说能背诵经文,而是要对经文有所理解。

“你既不知,我告诉你便是,今文经之顺序,乃是由浅入深,而古文经之顺序,则是由古至今。”杨明接着道。

那人面色尴尬,硬着头皮道:“我正欲说,被你抢先了。”

此言一出,杨明身边荀彧与王修先乐了,就连荀攸也忍不住摇头。

杨明倒也不生气,而是又进一步问道:“那你可知为何今文经要由浅入深,而古文经要由古至今?”

这一下那人面色愈发尴尬。

“你并非古文经弟子。”等了少许,见对方仍未回答,杨明呵斥道。

“我师不是大儒,你这是在故意刁难!”对方自是不肯就范。

不过他这句话,却是引得其他人一阵摇头。

很明显,杨明所问问题虽层层递进,但只要对古文经有所研究之人,不可能不知。

“古、今文学,在于对孔圣定位不同,今文经认为五经皆孔圣所作,通读五经,自是由浅入深,由易入难;而古文经则认为五经为众圣所作,孔圣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继往开来先圣,研究众圣经典,自是由古至今。”

杨明解释完,接着笑道:“若有一古文经弟子连这都不知,其师怕是要面埋黄土,无颜见人。”

他这话也引得众人一阵大笑。

大笑过后,已有人开始起哄,显然他们也已经知道这群人并非什么古文经弟子。

“你若不服,我再考你一题,你若答上来,便当我方才是刁难于你。”杨明并不准备就此放过对方。

对方面色难堪,知道自己身份已被拆穿,可杨明此言即出,他又无法不答,且也心存一丝侥幸。

而此时众人再看向那人,眼中已有看看戏之意。

杨明见他并未反对,接着开口道:“古文经重训诂,我便考你训诂,听好了,《尚书》云:抚我则生,虐我则仇,‘仇’为何意?”

杨明这问出来,众人收起看戏心态,面露不解,这实在太过简单。

对方面露喜色,笑道:“仇为仇恨之意。”

“不错,那《诗经》云:赳赳武夫,公侯好仇,此处‘仇’又为何意?”杨明接着问道。

这一下,对方笑容僵住。

仇为仇恨之意,这是本意,但放在此处明显不合适。

此处之意,乃是训诂之中的反训之法,意指“伴侣、配偶”意,引申为“帮手”之意。

但他哪里知晓!

杨明见状厉声道:“你既不知古文经尊孔圣为继往开来之先圣,又不懂训诂之学,厚颜无耻之徒,有何脸面在此自称古文经弟子?!”

这一声呵斥劈头盖脸,那人面色涨红欲要还击,却又半天憋不出一字来。

此时太学生已经开始起哄,而且开始往他们包围过去。

那人见状,只能夹着脑袋,领着那十几人灰溜溜逃走。

此时无论是今文经弟子还是古文经弟子,都欢呼声一片,全然忘记了他们刚才还在与彼此争论不休。

蔡邕见状示意众人散去,接着径直走向杨明处。

杨明也领着几人下坡迎了上去。

“蔡公。”杨明率先行礼。

“伯德,今日幸得你在场。”蔡邕颔首,看向杨明面带欣喜。

“也不知是哪里来的闹事贼,差点坏了蔡公好事。”杨明感叹道。

“我先前还未察觉,如今看来,那些人应当是先前的宣陵孝子之流。”蔡邕抚着长须道。

“蔡公如何知晓?”杨明疑惑道。

“去岁陛下下诏自责,我上‘密言七事’,曾有提及他们,之后他们便如蝇一般,一有机会便寻我麻烦。”蔡邕苦笑道。

“原来如此。”杨明闻言点头,若有所思。

宣陵孝子,这是察举制下比“二十四孝”更为魔幻之存在。

去年几十个百姓和商贾,跑到汉桓帝与桓思皇后窦氏合葬之宣陵前守陵,然后自称宣陵孝子。

刘宏得知消息后,竟把这几十人尽封为了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乃太子少傅属官,虽秩只有二百石,但因从属东宫,地位不低。

就以太学生举例,在太学学满两年,即可以申请一次考核,若能通过两部经学,便可以为“文学掌故”。

而担任文学掌故两年后,又可以申请一次考核,若是这时考核能够三部经学,方才为太子舍人。

换言之,若从太学出仕,一切顺利也要四年方能当太子舍人。

结果这些人只因跑到宣陵前守陵了一段时间,就和太学生四年苦读一个结果,魔幻主义色彩拉满。

不过杨明此时想的却不止是这个,因为他深知宣陵孝子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这是刘宏借势对抗世家大族的手段之一。

最先的那批宣陵孝子或许并非他安排的人,但他机敏地发现,世家弟子都可以靠为“父母”守孝而扬名之时,那百姓自发为汉桓帝守陵不就更孝?

这个逻辑成立之后,他想要重用寒门子弟,或者是其他平民,那安排他们去守陵,然后提拔成太子舍人即可。

站在刘宏的角度,你世家大族都“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我另辟蹊径,重用一些寒门士人有何不可?

知道这个,那么自然能得出的结论便是:宣陵孝子,是刘宏的人。

所以这件事,并不像荀彧分析的只是曹节想控制尚书台那么简单,更不会是蔡邕说的那样宣陵孝子对他的日常骚扰,而是刘宏想、或者同意借这次经学之争打压士人。

换句话说,这已是皇权与臣权的交锋。

如果处理不好这次经学之争,本就因党锢之祸而势微的士人,将就此一蹶不振。

届时,帝国或许遍地都将是竭泽而渔的宦官子弟,黄巾起义或许也将提前,他的“二五计划”也会因此中断。

那显然不是他想看到的,他要设法解决这次经学之争,为了计划,也为了少一些不其县那样的饥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