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欢想世界 > 508、蜂窝煤时代

欢想世界 508、蜂窝煤时代

作者:徐公子胜治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8:1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月还是故乡明啊!这出来还没几天,我居然就开始想非索港了。”

在几里国大使馆的院子里,有几人围桌而坐。周围的高墙上拉着电网,院中的树木有些年头了,环境十分幽静隐秘,视线透过树梢的间隙,能看见天空的一弯月牙。

结束了一天的会谈, 夏尔、华真行、王丰收、李敬直、沈四书几人后半夜小聚,顺便喝杯酒解乏。夏亚丁等人还带着团队在连夜赶材料呢。

他们面前的这张桌子可算是文物了,在雾灵山摆过席,在百花山露过面,招待过天下英豪甚至是各路神仙。

夏尔说话时手中晃着一只高脚杯,杯中酒贴着玻璃壁均匀地旋转,但他晃的并非红酒,而是琥珀色的东国黄酒。因为柯夫子喜欢喝这个,所以夏尔也喜欢耍。

曾有不止一人提醒他这么喝不对,夏尔则怪眼一翻,反诘道:“你规定的吗?”

所以拿着高脚杯转黄酒,也成了夏总席的特色,这时他正看着天空拽了一句稍显文艺的东国语。沈四书提醒道:“非索港,已经改名叫夏尔市了!”

夏尔:“对啊,那不更是故乡了吗?”

王丰收吐槽道:“你就别矫情了,也不是我不让你出去瞎逛,这是安保要求!以你现在的身份,非要大半夜跑出去撸串,不合适!”

华真行也笑了:“你就先拿杯酒晃着吧。”

夏尔:“我又没别的意思,就是念了句诗。在我记忆中,夏尔市的月亮可比这里亮多了,而且还更大!”

王丰收抬头望月:“其实如今平京的空气已经好多了,这两天尤其之好。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有沙尘暴,等到上了大学, 沙尘暴没有了, 却经常有雾霾……”

李敬直插了一句:“客观地说, 现在摩旺市的空气质量还赶不上平京呢,尤其在旱季。等到了雨季,想看月亮也不太容易。”

几里国首都摩旺市的空气质量还不如平京?这是实话,尤其是在做饭的时候。因为摩旺市的居民,很多还在使用生物燃料呢,所谓生物燃料就是柴草。

总有柴草可烧,其实条件已经比以前好多了。

摩旺市虽不可能与平京市比规模,但乱七八糟也有一百多万人口,很多街区居民不可能到野外去找柴草,平日连各种垃圾都拿来当柴烧了。

后来供销社在全国铺开,伴随规模化的农业与种植业发展,摩旺市各街区也有了柴草供应保障。这两年随着轻工业的发展,一些人家已经用上了蜂窝煤。

聊到了月亮和空气质量,又谈到了居民生活燃料的问题,夏尔喝了一口酒道:“我亲口提到的技术引进项目,居然把他们吓了一跳!煤炉厂,东国好像已经没有了。”

说到这里, 全是故事。华真行小时候认为自家厨房的炉灶是最高级的, 这也不能算错, 那可是九口神器丹炉, 大部分街区土著用做饭的就是土灶。

几里国的土灶可不是东国人所熟悉的那种大灶,而是土的不能再土了,说得好听的可以叫行军灶。

就是用土垒一个带缺口的圆圈,上面垛一口锅。有时候连锅都不算,可能就是一个铁皮桶、一个大盘子、一块大铁片或者是平石头。

华真行去了东国援建工人的生活区之后,才第一次见到了液化气罐以及配套的灶具。

在几里国,最高档的灶具燃料就是罐装液化气,使用的人极少,因为供应量有限,换一罐气非常麻烦且极为昂贵。

就连东国援建工程项目部,后来也在生活区的食堂里盘起了大灶,开始烧柴草炒大锅菜了,因为搞液化气实在很不方便。

社会的变革不仅是历史书中的几行字,涉及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细节可能是想象不到的。

新联盟在各街区搞爱国卫生运动,修建垃圾站、下水道和公共厕所,禁止随地大小便也禁止在厕所里乱搞,同时也推广新式砖土灶,有条件的地方试着推广煤炉。

新联盟推广的新式砖土灶,结构类似东国传统的大灶,有烟囱不呛人,柴草利用效率也更高、火灾隐患更小。

至于煤炉,则越过了烧煤球的阶段,直接进入蜂窝煤时代。瓦歌矿业就有煤矿,还有个坑口电厂,两台小型发电机组供整個矿区用电。

后来矿业集团大了开采规模,开始生产蜂窝煤。其实几里国境内不缺煤矿,已有未来很多年的开采计划,但还需要东国方面的援建合作。

别看如今的东国居民已基本不使用蜂窝煤,但蜂窝煤的年代并不久远,在大家没有住进单元楼之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很多人家在用。

李敬直等人小时候家里就用过蜂窝煤,根据回忆,经过试制还原其工艺,又打造了一批煤炉样品,培训工人、搜集材料建了个小型煤炉厂。

烧蜂窝煤也是有讲究的,至少对当地土著来说比较困难,还得手把手的教,最有技术含量的就是封炉,封得不好火就灭了。

这东西还不能放在居室内使用,得有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但无论如何也算是一种进步。

夏尔这次来,要求援建好几个煤炉厂,还有配套的供应链,将东国商务谈判组代表都给惊着了。

东国官员经历过很多这种类型的外贸商务洽谈,还第一次听到这么朴实无华的要求。

还好煤炉这东西的技术含量很低,当年很多煤炉厂的工人如今还在,甚至都没到退休年龄呢,倒是能提供相关援建项目。

几里国已能生产煤炉,但还是用半手工的方式,原材料不足,产能非常有限,而此事关乎全国民生,所以需要下订单从东国引进。

如今东国技术人员再搞蜂窝煤炉,完全可以优化设计,使用更好的隔热材料加拢火结构,使其更环保且效率更高。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东国,其实乡镇级企业就可以生产这种东西,不需要大厂。

但是要将之做成大规模工业品,也不是目前的几里国能搞定的,煤炉以及火钳,多少要用到一些铁皮、铸铁、钢条等材料,其上游至少就需要钢铁厂吧?

几里国有铁矿,矿石品质还很高,可以出口东国,但当地也要有配套的钢铁厂。

蜂窝煤炉只是夏尔惦记的一个重要子项,现阶段几里国真正要引入的核心产业,主要还是钢铁、化肥、农机。

这也算是东国的过剩产能转移,就看几里国能吃下并消化多少了。

几里国与东国的合作,以引进生产能力为主,并非完全开放式的,在某些领域就比较谨慎,比如零售业就没有完全开放。

这不是说不进口东国的商品,而是说需要进口哪些商品,由几里国拥有外贸进口权的零售企业决定,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供销总社,规模最小的应该是杨老头杂货铺。

这不是针对东国的政策,而是几里国本身的国策,对所有国家都一样。

暂不开放商品零售行业原因也很简单,几里国脆弱的轻工业刚刚有所恢复,其竞争能力还相当有限,短时间内无法承受大量外来商品特别是东国商品的冲击,

就比如最简单的蜂窝煤炉,假如直接进口成品,以东国产业链之完整,哪怕已没有这种产品也能很快生产出来,能将几里国现有的煤炉厂都给冲没了。

另一个需要合作又不能完全开放的领域,就是教育系统。

某些社会教育机构带有产业的特征,但是教育系统本身,不适合也不能当成一种产业去发展。

教育是国家主权,以国家主权为前提,教育才有可能成为一种公民权利。

假如将教育当成一种开放式的产业来经营,后果会很严重,甚至会导致民族意识以及文化传统的解构、异化。

世界上有没有国家把主权当生意做的?当然有,比如某些小国就专门卖护照,实际上就是将国家的外交主权做成了护照产业,几里国显然不想再成为这样的国家。

几里国的民族意识,是刚刚通过新社会改造捏合起来的,原先只是地方割据势力以及部族文化遗留拼凑的一盘散沙,很多土著居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几里国人。

至于文化传统,其实和传统文化是两个概念。几里国没有什么传统文化,如果说有,也是上不了台面的帮派痞文化和部族巫文化。

这里的文化传统正在重新建立的过程中,教育系统是其核心,所以它必须是独立自主的。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最容易受到渗透和影响的。

教育决定了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科学文化的交流和借鉴必不可少,但是人文领域很多所谓的学术问题,其实就是经济与政治立场的分野。

有时候国家安全部门所建立的防线,可能一夜之间就被教育系统渗透得千疮百孔。

华真行在春华建院对此虽有所体会,但还不太明显,可曼曼在平京大学时常都有种疑惑——这里在为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几里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高等教育领域要建立三所大学、七所职业技术学院,与此同时,按照小学五年、中学五年的学制,全面铺开中小学公民教育体系。

房关发展集团设立了教育研究部,华真行还盯上了牛以平,想把他挖过去当大学校长,但是对于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形式,几里国都是自主掌控的。

由柯夫子掌控大方向,沈四书具体负责,建设主要都依靠自筹资金,这也是华真行包括几里国政府最舍得下本钱的领域。

与其他领域的洽谈不同,在教育领域,东国方面的负责人及其团队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热情得连沈四书都感到意外。

东国方面教育合作领域的洽谈负责人叫张不盈,他也是东国教育部门的一位重要领导。

这位张副部长、教育合作洽谈组的张组长,很热情地表示愿意争取为几里国援建三所大学,不仅是校舍建设,还包括学科建设。

对七所职业技术学院,张领导并没有提及,可能是不太熟悉情况吧。但对中小学公民教育,几里国不可能完全依靠东国的援助,张领导却仍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他提议,可以在几里国的七座重点城市,分别设立一所实验小学和实验中学,这十四所学校由东国援建,并由东国提供全套教材以及教育指导。

这全套教材,还可以推广给几里国所有的中小学使用,由东国方面提供,也算是教育援助项目的一部分。

对于张不盈的热情,沈四书也可以理解。

因为教育合作是文化输出项目,东国方面并不指望它能直接挣钱,从张领导的角度,当然希望援助规模越大、领域越多越好。

花的是国家的钱,却意味着经手人能掌握更多的资源,谁不喜欢负责撒钱的项目呢?但这恰恰是几里国方面不需要的。

在柯夫子的指导下,沈四书组织团队编写教材是没有问题,小学到中学,几里国一至十年级的教材,包括课外辅助读物,早就编订完成了。

几里国教育系统真正急缺的,是造纸厂和印刷厂,以及足够数量与质量的校舍与老师。

沈四书这次来到东国前刚刚突破五境修为,他用最短的时间,迅速审阅了对面张组长提供的全套教材和教辅材料,然后写了一份内部报告。

大家看了这份报告后都暗暗直皱眉,报告中主要指出了五点问题。

第一点是语文教育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非常重要,比大多数人想象的都要重要,在每个国家都是如此。

它学习的不仅是语言和文字,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伦理和文化传统,是社会化人格培养最重要的过程,最通俗地说就是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有很多涉及人生观的问题,对孩子而言枯燥的说教往往难以奏效,而生活化的故事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的思想共鸣,是最重要的培养方式。

张领导推过来的全套教材,姑且称之为张氏教材,问题很多。

以小学教材为例,虽然都是以东国语写的小故事,但很多故事的人物和题材给人的感觉很诡异,连不少插图都很怪诞甚至下流不堪。

几千年传承不断的东国文化,有太多可以用来进行少儿教育的优秀故事题材。

但是这套教材中,汤姆和玛丽之类的人物出现的比例太高了,且通常都是正面的道德形象,小明和小红则经常是犯了错误受到教育的对象,充满了倾向性的暗示。

教材中有大量的外来翻译文本,混入了不少编造的外国名人故事,什么花顿顿砍樱桃树、艾生生造无影灯,以宣扬其某种优秀品质。

可是要教育宣传这些优秀品质,东国自古有的是更好的典故。哪怕只是从基础语言教育的角度,这个阶段用这样的文本也是不应该的。

再看所推荐的课外辅助读物,问题则更加严重,充斥了一堆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翻出来的外国文学作品和故事。

不仅其文学性和思想性难以恭维,甚至还暗搓搓的宣扬等级意识和宗教思想。

东国传统经典读物当然也有推荐,否则也说不过去,可是推荐的方式很有问题,有些根本就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少儿阅读,不仅难以读懂,且不可能理解批判方式。

比如让小学生课外通读《红楼记》是什么鬼?

不是说作品的思想艺术性不够高,而是作为课外无讲解的推荐读物,指望小学生自己能学到什么?对王侯贵胄的向往与羡慕,与无所事事的浪子佳人情感共鸣?

就算能有正面的收获,在少儿智力发展阶段,其有限的精力也是很宝贵的,张领导居然推荐几里国小学生也去通读这个?

华真行虽然没上过中小学,但他也自学过东国的全套教材,杨老头给他找来的,东国八十年代中期出版的教材。

对比这四十年来教材的变化,哪些内容消失了,哪些内容很生硬地被添加了进去,然后某些人又有组织地推荐了哪些课外读物,某种趋势就看得很明显了。

几里国与东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以独立自主、建立自身所需的文化传统为宗旨,从来没想过通过东国语教育,去培养孩子们对汤姆和玛丽的崇往之心。

以几里国本身的历史,何必绕这样一个弯子?

报告中指出的第二点问题,是关于数学教材的,内容虽不多,但也很关键。

沈四书从小也是在东国接受的教育,他对比当年的教材,认为这套数学教材,知识点的碎片化越来越严重,体系化越来越弱。

这样的教材可能更适合两种人,其一是本身天赋非常好的孩子,其二是拥有优秀教师的学校。

相对碎片化的知识点,看似降低了难度实则是提高了要求,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系统化的深入讲解,才能够学习得更扎实,总之它是不利于自学的。

数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知识结构的体系化是根本。

报告指出的第三点问题,是关于茵语教育的。张组长那边提供了一至十年级全套的茵语教材,可茵语根本不是几里国的义务教育内容!

几里国的情况非常特殊,因为当地土语没有文字,历代殖民者所使用的官方语言有茵语、兰西语和汉斯语,除了少数“精英分子”,当地人根本就不会。

有人说东国语难学,主要在于两点,其一是拼音文字与符号文字的差异,其二是屈折语系与分析语系的差异,而这两个难点对当地土著而言都不存在。

当地土语就属于一种原始的分析语系,所以当地人学习东国语,至少在口语会话方面比学习茵语感觉更简单。

几里国通过好几年的努力,比如在各街区反复播放夏尔的十二篇演讲,上演各种新编话剧节目,当地的孩子们都已经掌握了东国语的日基础常会话。

所以新几里国政府将东国语定为官方语言,是有现实基础的。

在中小学期间,大家还在学习东国语呢,再加进去一项茵语算怎么回事儿?这不仅会导致语言教育的混乱,也会极大地耗费社会资源与智力资源。

而且以黑荒大陆的现状,就算将来要学习一门“外语”,首选也是兰西语而非茵语。

几里国的大学教育规划中,有外语课程,后续还有文献翻译和商务翻译两个重点方向,但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没有,至少它不是几里国目前所急需。

报告中指出的第四点问题,是将上述三点问题综合起来看,就会得出一个匪夷所思的结论——对方是早就将成套方案都准备好了。

夏尔刚刚率领使团过来,沈四书负责的教育工作小组还没说话呢,张不盈那边就抛出了为几里国量身定制的一整套教育工作指导方案。

东国教育部又不是几里国教育部,不可能有专门的团队干这个,可事实上偏偏就有人提前做好了针对性的工作。

在几里国代表团到来之前,双方的各种接洽与联络长达半年。

可能就是在此期间,有人将这套教育援助方案,包括专门针对几里国的全套教辅材料都给弄好了,就等着沈四书带队上门呢。

方案应该不是张不盈本人做的,却通过他提供给几里国,以一种令人几乎无法拒绝的方式,通常情况下也不会引起怀疑和警惕。

从教材内容上看,编制难度倒也不大,就是选了一套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制教材,针对几里国的学制改编成了十年制教材。

这件事短期内肯定能搞定,但需要有人专门去搞,可能在对方看来,几里国这些土包子也没什么鉴别能力。

可是这样一来,情况就更蹊跷了,因为几里国的教育工作规划,对东国方面并不是保密的,前期早就有过各种沟通。

张不盈那边应该清楚几里国需求,却特意制定了这样一份不对路方案。“我不关心你需要什么,而是我认为你需要什么!”——张组长大抵就是这种态度吧。

这对几里国可不是小事情,教育工作的规划,是涉及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核心问题。身为教育领域的高级官员,张不盈真的不懂吗?

事出反常必有妖,那么这个张不盈到底是在为谁工作,至少在这件事上,他究竟在贯彻什么人的意志?

报告中指出的第五个问题,就与上述的疑问有关,分析的不仅是中小学教辅材料,而是张不盈提供的大学援建方案,重点是学科建设内容。

这与几里国已制定的高等教育规划书内容,完全对不上榫卯。

几里国计划在五年内新建三所大学,包括一所综合大学、一所工业大学、一所师范大学。几里国的中学没有文理分科,大学也没有。

并不是说柯夫子、华真行等人重理轻文,事实恰恰相反,他们都相当重视人文教育。

文学、艺术、法律、哲学、财经、行政管理、政治研究,这些学科在大学里并没有单独的本科专业,而是面向所有专业的本科生开放。

不同学校有不同特色,目前条件暂时有限,还要期待将来更好的发展。

几里国大学的学制是五年,不论哪个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学机械的还是学电子的,至少都得选择其中一门学习。

这不是选修的概念,而是必修,但可以根据兴趣和天赋选择。某些专业假如有特殊要求,则会指定学生必须选择某类人文学科。

假如某人兴趣广泛、精力允许,多选择一、两门也可以,这就相当于选修或辅修了。

华真行的教育理念就是这么“狭隘”与“固执”,也贯彻到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中。

可是张不盈提供的教育援助方案虽然很详细,但完全没有按照这种模式,几乎三分之二的本科独立专业,都是几里国计划书中没有的。

这就让沈四书小组很难办了,对方如此热情,援助方案准备得如此充分,假如全盘谢绝了这份好意,接下来的合作还怎么谈?

那么做的话,无论在谁看来,几里国方面就是不知好歹了!

其实华真行从来都没想过,在教育合作领域要占东国的便宜,他本人主抓的重点项目只有一个,就是与淝工大芜城校区的合作。

这个项目很“小”,但潜在的影响非常大,因为芜城分公司的筹建工作已经启动了,还涉及到与昆仑修行界的关系。

在这段时间,通过牛以平等人的联络,几里国教育部与淝工大之间的私下洽谈都进行的差不多了。只要上面点头,淝工大乐见其成,立刻就可以落实。

几里国方面的诉求很简单,捐建芜城校区二期工程,要求该校区每年招生时,每个班都招收一名几里国留学生。

这些学生不需要特殊待遇,与东国学生住一样的宿舍、上一样的课程,所需的教育经费也由几里国方面提供,无需申请特殊补助。

几里国方面还会派人专门协助管理这批留学生,比东国校方的管理更严格。

可是沈四书提交了这个合作项目的意向书之后,那边的张组长却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不必如此。

援建芜城校区二期工程,兜底预算也得四、五十亿,这些钱花在什么地方不好?

不过是每年派一百名插班留学生而已,东国方面完全可以给更好的安排,比如推荐一批其他的高校,单独设一个几里国留学生班,还不一定都需要几里国花钱。

张组长给了一张二十个候选高校名单,就算每所高校设一个留学生班,每班二十五人,那也是每年五千人啊!

这个计划能不能落实是另一回事,但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谈,哪怕最终只能落实一部分,也比芜城校区那种合作方案强太多了。

张不盈的质疑确实有点道理,高校建设地皮可以不算钱,建筑成本也是小头,教研及实验设备却很贵,其他费用更多,芜城校区二期打底就得四、五十亿。

假如建立正式合作关系,几里国每年还得有一笔经费投入,就为了多一百个留学生名额?

华真行确实就是这么想的,但他想要的不仅仅是每年一百名留学生,整个校区的毕业生他都想一锅端了。

全端走是不可能的,但能端走多少就端走多少,房关发展分公司就设在旁边,每年都会招人,该校区的专业设置也是经过考察认可的。

所以张组长的替代建议听上去虽好,却非华真行所需。每年五千名留学生,开什么玩笑?几里国根本派不出这么多合格的生员啊!

假如真有这么多合格的中学毕业生,那也是自家大学先搞起来啊,没有学生搞什么大学?

假如胡乱凑数,让他们来学什么呢,到花花世界来学坏吗?那样不仅是祸害东国同学,也是在败坏几里国的形象。

可是张组长看似好意劝说,实则就是把几里国方面最重要的合作项目给否了,哪怕淝工大方面愿意也不行。

这就很难办了,而且卡得华真行很难受。

夏尔原本心情很不错,因为这次会谈涉及到的很多项目都符合预期,但是谈到这件事,众人便高兴不起来了。

华真行皱眉道:“最低要求,与淝工大芜城校区的合作要搞定,现在看还可不可能?”

沈四书:“我也没想到会在这件事上栽跟头,假如对方不换负责人,按目前的情况基本没可能再谈了,要谈也只能按对方的思路谈。

那位张组长看似很热情,实际上根本不想听我们的具体需求,还让你在明面上根本挑不出毛病来。”

华真行:“他没道理这么做的,表面上宁愿付出更多代价,这个张不盈绝对有问题……大丰收,你搞清楚他是怎么回事了吗?”

王丰收:“这是在东国,我们的情报系统调查东国的高级官员不太合适,而且也不方便,万一被发现了,在这个敏感时刻会影响到很多方面……”

华真行打断他道:“直接说,你想了什么办法?”他太了解王丰收的脾气了,听见话头,就知道他肯定想了别的招。

王丰收苦笑道:“游方先生已经回东国了,我和他联系了,讲了这个情况。他劝我们这边不要去调查张不盈,他设法摸个底,说是今天就会给我一个答复。

可是现在已经过十二点了,游老板还没联系我呢,假如连他都觉得棘手……”

“棘手倒是不棘手,就是有点生气,看来如今的渗透手段很厉害啊。有些情况不太好通讯联系,我还是亲自过来一趟,所以稍微晚了点。”

随着声音,游方走进了院中,随即又诧异道:“你们几个就在这儿干喝啊,连盘花生米都没有?”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