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灵异 > 末日预言 > 第四章 惊人的发现(二)

末日预言 第四章 惊人的发现(二)

作者:宁航一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3:0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三个人听肖恩这样说,全都惊愕地望向他。柯顿问:“几年前发生过的事?什么事?”

肖恩神情肃穆,一字一顿地吐出三个数字:“911!”

“911!”三个人大叫出来,几乎全从沙发上弹了起来。陆华张大嘴巴说道,“这怎么可能?”

肖恩从书桌上随手抓了张白纸和一支签字笔,把它们递给陆华,对他说:“你把刚才念的那首诗写下来!”

陆华怔了一下,接过笔和纸,将翻译成中文的诗写在纸上:

涅尔伽于九月第二次光临新城,

带着四只恐怖的飞天怪。

疯狂的白色怪兽与双塔同归于尽,

撒旦在烟尘中肆意狞笑。

“看这两句——”肖恩指着中间的第二句和第三句说,“‘四只’恐怖的‘飞天怪’,你们认为这指的是什么?”

柯顿张了下嘴,身子不自觉抖了一下:“你认为这指的是那四架被恐怖组织劫持的飞机?”

“对!诗的第三句也印证了这个说法——飞在空中的‘白色怪兽’——想想看,对于中世纪的人来说,飞机这种他们从没见过的庞然大物看起来不就像是‘白色的飞天怪’吗!”

“啊!”陆华叫了出来,“这么说‘双塔’指的是……”

“你也想到了!”肖恩大声说道,“‘双塔’指的就是世贸中心那两幢被飞机撞毁的摩天大楼!而且情形不是和诗中所描述的完全一样吗——‘白色怪兽’与‘双塔’同归于尽!”

三个人的目光碰撞在一起,心中的震惊无与伦比。

“嘿,等等,等等。”在一旁的兰茜伸出手比划着,提醒他们道,“你们怎么能肯定这首诗所描述的是911事件呢?我的意思是,也许这个中世纪诗人只是碰巧写了一首与‘911’情景类似的诗呢?”

“我刚开始也这么想,可我在问了陆华‘涅尔伽’代表什么意思后,就明白这肯定不是巧合了——因为诗的第一句准确地交待了这次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陆华惊愕地张大着嘴说:“时间和地点……我想,我明白你说的意思了……”

“让我来解释。”肖恩此时的情绪激动异常,“陆华刚才说了,‘涅尔伽’是代表星期二的神。他在九月第二次到来……”

“指的就是九月的第二个星期二!”柯顿喊了出来。

肖恩的声带几乎在颤抖:“对!那天正好就是9月11日!”

“那‘新城’指的是哪里?”兰茜问。

“新城显然指的是纽约市——因为在中世纪的时候,是没有纽约这个城市的,所以对于那时的人来说,这座庞大都市显然是个‘新城’!”

“我的天哪!”兰茜捂住嘴说,“被你这么一解释——时间、地点和事件真的都和‘911’一模一样!”

“是的。”肖恩说,“当然,前面三句都弄懂后,最后一句的意思也就十分明显了——据说世贸中心在遇袭后冒出的大量浓烟中出现了一张魔王撒旦的面孔,很多人都在美联社所拍的一张照片中看到了那张‘狞笑的脸’!当然——那可能只是浓烟凑巧所形成的形状。但‘撒旦’也可以解释成为制造这起恐怖事件的幕后元凶——恐怖头子本?拉登!不管哪种解释,最后这句诗无疑都是对911事件的概括和总结!”

肖恩所作的解释几乎完全合理,令另外三人都震惊地说不出话来,半晌之后,陆华才问道:“‘911’是发生在2001年的事吧?那一年九月的第二个星期二真的是11号吗?这么久的事了,你没记错吧?”

“我不可能记错。”肖恩十分肯定地说,“因为911事件发生当天,我妈妈就被急召回美国去了——所以我对那一天的印象十分深刻!如果你们不相信的话,可以马上在网上查那天的日历。”

柯顿走到肖恩的笔记本电脑前,在键盘上敲打了几下,然后盯着屏幕说:“没错,2001年9月11日确实是9月的第二个星期二。”

接着是一阵连呼吸声都能听到的沉默,仿佛盘旋在他们头脑中的怪异想法令每个人的灵魂都出了窍。好一阵之后,兰茜才缓缓地说:“我想知道你们是不是跟我一样,在想同一个问题——这是一本中世纪的法国人所写的预言诗集吗?”

陆华困惑地说:“难道世界上真的有这种怪异的事情吗——一个古代的人能清楚地预测出未来几百年后将发生的事——这太不可思议了!”

肖恩说:“据我所知,世界上确实有这种人存在。而最出名的一个大预言家恰好也是法国人,叫诺查丹玛斯,他写过一本旷世奇崛的预言诗集——《诸世纪》,其中满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神秘预测。”

“啊,我知道你说的这个人。”柯顿接过来说,“大预言家诺查丹玛斯,他预测了希特勒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促使日本投降等事,我在科普杂志上读过这些。”

陆华翻着书的封面说:“我当然也知道诺查丹玛斯。但这本书显然不是他写的,而是一个叫……”他拼读着封面上写着的“Mars. Barthes”这个名字。“是个叫马尔斯?巴特的人写的——这个人我可没听说过,再说这本书也不是《诸世纪》呀。”

“也许是另一个不太出名的预言家?”柯顿猜测。

肖恩想了想,说:“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将这本书定性为预言诗集之前,再慎重地确实一下——万一刚才那首诗预测准了911事件只是一个巧合呢?”

柯顿望着他:“你刚才不是还十分确定这首诗预言的是911事件吗?怎么现在又觉得是巧合了?”

肖恩说:“我只是觉得……毕竟它没有准确地表示出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年嘛——那这首诗上所描述的事情就显得有些模糊了——也许他指的9月11号是几百年前的9月11号呢?”

兰茜骤然想起了什么,她大声说道:“陆华不是翻译出来好几首诗吗——我们再看看别的诗说些什么呀!”

肖恩望向陆华:“我也是这个意思。”

陆华一拍脑袋:“对了,我还翻译了第四首和第八首呢!”说着,他翻到书的后面,顺着书右下角的页码小心地翻找着,“第四页……在这里,我找到了。”

柯顿有些不解地问:“你干嘛跳着页翻译呀?怎么不按顺序一首一首地来?”

陆华有些难堪地说:“这本诗集中所使用的古代语法太难了……我就选着那些稍微简单、短小点儿的诗来翻译的……”

柯顿微微抖了下左边眉毛:“你还真能省事儿啊。”

兰茜催促道:“别管那些了。第四首就第四首吧,快看看写些什么!”

肖恩把玻璃茶几上的纸和笔推到陆华面前:“你还是把它写在纸上吧。”

陆华将第四页上的诗又看了一遍,趴在茶几上写出翻译后的一首四行诗:

“波塞冬在最后几日突然震怒,

厄立特里亚海成为发泄之地。

巨大的海墙将陆地吞噬,

人类和鱼儿共同殉葬。”

陆华将诗写完后,抬起头来望着三双眼睛:“我觉得……这首诗的意思好像挺明确的……”

“海啸!”不等他说完,三个人便一起喊了出来。

陆华身子向后仰了一下,像是被他们三人整齐而响亮的喊声吓了一跳,他扶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框,重新坐直起来。

“这首诗的意思简直不用猜了。‘波塞冬’是指希腊神话中的海皇,他‘突然震怒’,发泄的后果就是令‘巨大的海墙将陆地吞噬,人类和鱼儿共同殉葬’——这分明就是指的海啸嘛!”肖恩一口气分析道。

“可是地球上发生过无数次的海啸——这首诗指的究竟是哪一次海啸呢?”兰茜不解地问。

柯顿指着诗的第二句说:“这上面不是说了吗,在厄立特里亚海。可是……”他望向陆华,“厄立特里亚海在哪里呀?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陆华矫正了一下他那副高度近视眼镜的位置,说:“不,它在这里并不是指的某一片海。”

“不是海?那是什么?”柯顿好奇地问。

“比海要宽广得多——厄立特里亚海其实指的是印度洋。”陆华说,“那是古代还没有出现‘印度洋’这一名称时对它的称呼。”

“印度洋海啸!”肖恩大声说,“那么这首诗指的是2004年那场有史以来死伤最惨重的印度洋海啸!那是一场死亡人数达十五万人以上的恐怖灾难!”

陆华皱着眉头说:“可是,印度洋在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海啸——这首诗并没有明确表示出时间呀——我们无法判断它所指的是不是2004年那场巨大的海啸。”

兰茜说:“如果它是泛指的印度洋海啸,那这首诗就一点儿‘预言’的意义都没有。”

大家都沉默下来,肖恩叹了口气,将头仰在沙发靠背上:“是啊,如果这本‘预言诗集’上的每一首诗都不表示出明确的年份或时间,那么世界上发生过这么多事,大概每首诗都能找到一件与其相吻合的事件了——这种‘预言诗’我也能写。”

兰茜听肖恩这么说,失落地叹息道:“我还以为我们在无意之中发现什么旷世奇书了呢——我刚才激动地都已经在脑海中看到我们接受记者采访时的画面了——没想到,原来还是一本普通的诗集呀。”

陆华苦笑着对她说,“兰茜,我相信就算你看到那一幕,记者采访的题目也只会是‘四个傻瓜’。”

“不,我不相信。”兰茜似乎还没放弃,她固执地对陆华说,“你不是还翻译了第八页那一首吗——就算第一首和第四首没明确表示时间,但我们至少也应该看看第八首——说不定这首诗把时间交待得十分清楚呢?”

“恐怕你得失望了。”陆华说,“我昨天就知道第八首诗的内容了——好像也是对某场灾难的描述。但遗憾的是,仍然没有对时间作出明确交待。依我看,这本诗集上的……”

“等一下,陆华。”柯顿突然叫住他,“你刚才翻译的那两首诗是第一首和第四首?”

“是啊,怎么了?”陆华问。

“把诗集给我看看。”柯顿把陆华手中的书拿过来,翻到后面几页,眼睛上下转动,神情便得越来越严峻。

肖恩看出了些端倪,他问道:“柯顿,你发现什么了?”

“我明白了。”柯顿深深吸了一口气,抬起头来,“我知道每首诗的‘时间’藏在哪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