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隋风烈 > 第274章 李靖挂帅战河东 潼关杨林放两将

隋风烈 第274章 李靖挂帅战河东 潼关杨林放两将

作者:莫名堂阿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9:58: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书海阁全拼)找到回家的路!

“这---”杨勇毕竟受文皇影响,骨子里是不愿勾结外族的,更何况是驱使突厥进入大隋国土为乱,这势必背负骂名。

“陛下,引突厥入内当谨慎啊!俗话说“请神易送神难”,届时一个李渊就不好对付,更何况是突厥人了。”兵部老侍郎苏孝慈见杨勇迟疑不决,便提醒道。

“苏爱卿此言正是朕所虑,突厥国力强盛,原本就觊觎我大隋,这次若敞开大门放其入内,恐非上策。就是父皇在世也绝不可能这样作。”杨勇说道,这基本上就是否决了引寇入内牵制杨广的做法。

“陛下,老夫听闻晋阳李渊趁中原乱战之际大肆扩充实力,中原一股叛军便去投了他,如今李渊企图不小。若是让他出兵南下,恐将原本属他的河东郡还他不够。”杨素又进言道。

“嗯!皇叔说的在理。除非将原本属于他的河东全郡归还,再辅以他看重的河套之地,李渊必然出兵。”杨勇肯定的说着,略顿了一下,接着猛然说道:“传旨:着晋阳李渊出兵南下牵制晋王人马,待晋王兵退,朕便将河东郡、长治郡如数归还,再将河套之地封给他。”

“陛下,若是李渊兵动,北方突厥岂能不动?当有预案以对才是。”仍然是兵部侍郎苏孝慈在纠结这个外患突厥,也是他作为大隋兵部首脑的敏感。

“唐公非是你我之辈,若是答应朕出兵河东,必然会防范突厥的。先就这样吧!着兵部按朕意拟旨。”

“是,陛下。”苏孝慈见杨勇心意已决,只得遵旨照办。

中原大战的落幕,犹如一场大戏演完般。让处身世外冷眼旁观这场大戏的晋阳李渊看的是热血澎湃。几欲和手下百官商议南下攻晋之事,都被裴寂等还算冷静的老臣给劝说住了。但当得知大隋新皇杨勇因得位不正,惹得晋王百万大军入京逼宫一事时,便再也控制不住起兵要趁乱分一杯羹的念头。这天又召集文武百官进府商议出兵一事。

“唐公,我晋阳若出兵去攻河东,则中杨素之计也!河东郡虽不大,但却是晋王杨广起家之地。先不说能否拿的下,但凡动兵便将彻底打破了我晋阳与河东之间和平共处的关系了。杨广如今势大,惹了他怕是我晋阳再无宁日也!”尚书裴寂还是不赞同出兵南下之策。作为主抓晋阳民生建设的大员,他是知道河东放开商路对晋阳的重要性的,一旦开战,这条联系内地的命脉便会中断,将再难从中原获取粮食、食盐等多种民生物资。冒然得罪晋王,得不偿失。故此坚决反对出兵南下。

“裴尚书差矣!连番数次我晋阳都被杨广算计,军中早欲雪耻。如今,我晋阳与突厥关系尚可,想必那突厥也不会来攻我晋阳,如此后方稳定,当可全力以图河东。再说,我晋阳大军也不是数月之前了,如今操演的精熟,只待一战。”大将军刘弘基叫道,如今他手上的晋阳唐军已达35万,加上中原各路英雄来投,可谓是兵精将广,故此有一战的底气。

“嗯!弘基将军说的不错,养兵久了就需一战。再说,本公现在还是大隋朝国公,新皇昨日已有圣旨到来,要本公出兵牵制晋王,若是不出兵便是抗旨,于公于私本公都不愿与隋庭为敌,这兵看来是不得不出了。”李渊轻声说着,顺手将桌案上的一卷丝帛递与身边的裴寂。

“啊?唐公看来这次杨勇为促使我晋阳出兵南下是下足了本钱的啊!不光承诺我晋阳收回河东和长治两郡,还将富裕的河套之地加封给我晋阳了。但是即便如此,本官之意还是以不出兵为好。晋王杨广岂是好相与的?他不光赢得了中原大战,占据了大半隋土,更是拥兵已达百万之上。中原诸王都赢不了他,以我晋阳一府之力又怎能撼动!唉!”裴寂将手中丝帛圣旨交还给李渊,一脸愁容无奈的说道。

“唐公,这是杨素的驱虎吞狼之计呀!当从长计议才是。”兵部侍郎唐俭也忧虑的说道,显然他的态度和裴寂相同。

“难道不遵朝廷旨意?这等同于谋反啊!这---”大学士温大雅见文官趋于不战,不禁出言提醒道。

“嗣昌,你有何看法?”李渊转头看向柴绍问道。

“岳丈,昨日小婿便就战和利弊与三元李靖、徐茂公等争论不休,小婿往返河东次数最多,对河东实力颇有了解。就算杨广与中原诸王大战时,他河东北部之兵不曾调动分毫。由此看,杨广早有防范我晋阳之心。再且看晋阳周边,除北部需防范突厥来袭外,东、西、南三面都有杨广重兵对我晋阳虎视眈眈。我晋阳就算出兵,当先退他那处人马?再则,如裴先生说的那样,一旦与河东为敌,便会让我晋阳孤悬在大隋北方,中原物资必将断绝,这仗还怎么打?但三元李靖却有着相反的结论,小婿又觉得李靖之言乃是真知灼见,远非小婿所能比也!”柴绍边说边晃着头,似乎正处于极度的矛盾当中。

“哦?李靖是如何说的?李靖何在?”李渊问道。

“主公,李靖在此。”说着,李靖从一大堆的文臣身后转到了李渊面前,拱手施礼应道。

“听嗣昌所言,药师是主战的了,可将主战理由试说一二。”

“主公,力主一战非是下官一人之言,徐绩、魏征等都主张与晋王一战。”

李靖此言一出,府中众文武不由纷纷议论着,有点头的,有摇头不已的。

“好!那就请药师为百官解惑吧!”

“主公,如今杨勇、杨广二人孰势力更大?晋王杨广刚平定了中原反王,占其地收其兵,兵力早已超过百万。新皇杨勇京城之兵不过15万,加上勤王之兵绝超不过40万,且这些匆忙上阵的士卒无临战经验,决非晋王百战精锐的对手。是故,二杨夺位之争中杨勇必败,杨广上位只是迟早之事。主公试想,若是杨广上位之后,最想作的是什么?”

“什么?”李渊条件反射般的问道。文武百官也相互间问着:“对啊!杨广登基后最先要作的是什么?”

“杨广登基称帝后必将发兵来灭晋阳!”李靖大声说道。

见李渊还在沉吟着,百官也多有不信,便接着说道:“大隋诸藩王全灭,怎肯让我晋阳独活?”

“嗯!好!说的有理。”李渊拍案赞叹道。

“玄真(裴寂字),听了药师之言,可还有安居一隅,与世无争的想法?”

“唉!药师一言如拨云见日,我晋阳不管战与和,最终都逃不过晋王杨广的兵峰所指。原想他若入主文和殿便会南下征伐陈国的,现在看我晋阳却远比陈国处境危险。当全力一战!”裴寂摇头无奈的说道。

“唐公,若此战无可避免,下官愿荐三元李靖为晋阳唐军主帅,徐绩和魏征为随军正副军师。”兵部侍郎唐俭出言荐道。

“好!那本公就奉旨出兵河东,征讨晋王。就依茂约(唐俭字)所荐,命李靖为主帅,徐绩、魏征为军师,点兵25万三日后出兵。”

“我等谨遵唐公之命。”李靖和徐、魏两人出班拱手应道,随后,从李渊手中接过调兵虎符。

晋阳兵动的消息早有军情处细作连夜快马赶往河东潞州去报刘文静,在经过霍县时也顺带将军情通报了霍县守军大将双枪丁彦平。丁彦平得知晋阳唐军即将来袭的消息后,也将城中兵马全部调动起来,关闭了城门将通往晋阳的大路封死,同时派人去通报蒲县、界休和雁门关等处的晋军作好敌袭的准备。

蒲县的大刀罗松得到预警之后,也同霍县的作法一样将城门关闭,断了通往晋阳的另一条官道。

长治郡汾河南岸界休城驻守的雄阔海和金环两将更是作出了渡河反击晋阳的军事部署,同时催促后方的古远和上党两地往界休运粮。古远城的濮固中和费天喜二将更是亲自领兵2万押送10万石粮食亲往界休助战。

雁门关驻守的晋军大将薛万春也进入了战备状态,准备率本部8万精锐出关攻击晋阳以东,从侧后方牵制着李渊南下大军。

从整个军事状态看,李渊的唐军还未战就已面临着极为不利的态势。河东晋军四只大军呈半月状包围着晋阳东南两面,而西面则是黄河。

面对如此战局,两日来,李靖和徐茂公、魏征都在商议着最佳出兵方略,柴绍也在一旁不时参谋着。8岁的李世民则在几人身旁静静的听着看着,像个小大人一般,有时还要说出自己的一番看似幼稚的想法,惹得几人都哈哈大笑着。

得到消息的潞州军情处指挥使刘文静急忙来见河东司马裴世矩。

“裴公,主公远在洛阳,若是等主公决断则晚矣!当以我河东现有之兵阻击李渊南下,一嗣得胜大军回返河东之后便可发起反击。”刘文静指着墙上的巨幅地图说道。

“嗯!不错。他李渊南下唐军不过25万,已近倾国之兵了。我河东、长治两郡晋军总数不在其下,且有良将,当可一战。”裴世矩冷冷的说着。

“可惜我潞州中军大营现有人马仅余5万,李景10万大军还未归建,随主公征西大军去围京城了。我潞州中军力量单薄了许多。”

“肇兴先生使说的是啊!若是前线来要援兵,我潞州就只能唱空城计了哟!呵呵!”

“唯今之计当速调泽州小白猿侯君集部驰援我潞州,与翟让将军同守平阳以作我潞州北面屏障。”

“好!自从中原大胜之后,泽州便没有了重兵驻扎的理由了,完全可以抽调来拱卫潞州。老夫这就下令去调侯君集过来。”

随后,两个身居高位的河东老臣又对军力的部署略作了一番变动,见已是万无一失了,才各自散去。

这时,晋军西征的百万大军已经抵达了潼关,而后续辎重粮队才到函谷关。这次的行军规模远超不久前中原反王攻打潼关的气势。

宇文化及带着李景、伍云召等众将入关前来拜访靠山王杨林。尚师徒早就和李景、伍云召等将相熟,两方虽归属不同,但却早就是一家了。

“老王爷,现在中原诸王已死,中原诸州府尽皆归了我主晋王。这潼关便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呵呵!”宇文化及笑着对杨林说道。

“是啊!这潼关现在是防无可防,可有可无了。就如同老夫一样,不重要了。”杨林对宇文化及的说法并无异议,抚着白须自嘲道。

“王爷,小辈绝无冒犯之意。”

“呵呵!本王并非责怪,这座雄关却是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老夫也老了,也该适时隐退了。待晋王千岁登基称帝之时,老夫便上疏请辞归隐了。”

“王爷,如今这局势怎么看?”

“呵呵!晋王百万得胜强兵经我潼关进入关中,如雷霆扫穴般,谁敢争锋?若是本王料的不错,只需围住京城,不下三日,朝中百官必然开门纳降。”

“呵呵!借老王爷之吉言。晚辈这功劳似乎来得太过轻松了。”

宇文化及说罢,帅府中众将全都大笑起来,各个神情轻松。只杨林手下两将尚师徒和新文礼似有不甘。

待宇文化及带着众将离去之后,尚师徒便拉着新文礼来见杨林。

“怎么?宇文化及说这潼关无用了,你二人便不想在此守关了?”

“非也,王爷。只要王爷在这关上一天,我二人必不离王爷左右,只是---”

“只是什么?尚将军可直言。”

“王爷,这次可不同于与反王一战啊!王爷可看到宇文化及手下大将们的神态,这次晋王必然赢回自己的皇位,他们可都是有从龙之功的呀!这岂不让我等在一旁干等着只有羡慕的份儿!好歹也想趁此捞些个功劳,王爷您说是不是?”

“呵呵!想当初本王便凭着一对囚龙棒打下大隋八十一州,扶了兄长杨坚作了皇帝,怎会不知这从龙之功?也罢!你二人一身好武艺,就是在晋王军中也堪上将之才,本王便放你二人各领两万士卒,跟随那宇文化及去京城走一趟,好歹有些功劳傍身。这里再无战事,给本王在此留一万老卒便够用了,去吧!”

“多谢王爷成全!”尚师徒和新文礼听了杨林之言,不禁一阵狂喜,忙拱手便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