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隋风烈 > 第239章 洛阳城暗流涌动 春光好巡查新渠

隋风烈 第239章 洛阳城暗流涌动 春光好巡查新渠

作者:莫名堂阿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9:58: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王世充回到书房,立刻提笔书写给中原各州府诸王的邀请信函。拟邀名单中包括齐郡的济南王唐壁、豫州汝阳王沈法兴、相州白御王高谈圣、亳州定阳王刘武周、曹州宋义王孟海公、宋州虞城王林世弘、明州齐王张成金、江淮山阳公杜伏威、滑州楚王杨玄感,再加上自己一共10家王子。原本不想请红桃山自封为楚王的杨玄感的,但新渠恰巧要经过滑州红桃山下,在共同利益下驱使下还是一并请到为好。

书信写好后,王世充立刻安排心腹之人快马分送至各州府。

收到洛阳王王世充的邀请信函后,诸王便各做准备,以受邀参加洛阳牡丹商会之名携带本地商队货品前往洛阳聚齐。

江淮山阳城的杜伏威也收到了邀请信,看罢信后,杜伏威不禁开怀大笑,将手中书信递与秘密刚到没几日的特派江淮督军卢照邻手上,随即说道:“好个眼瞎的王世充啊!这等机密之事竟然想到了俺杜伏威这里,卢先生你看某去还是不去?”

卢照邻接过信来草草看罢,也是一阵大笑,又将信随后递到了薛万彻手中传看,顺口说道:“去,怎能不去?去听听也是好的嘛!”此时来到山阳城见杜伏威的只有卢照邻和薛万彻一文一武两人,只带了随行护卫200人。南下晋军大队因受到济南王唐壁的严密监视不便全军行动,现由来护儿和左天成率领接防了整个东海郡后便暂时驻扎在高密城。待江淮这边有需要时在南下增援。故此,杜伏威等人身份尚未曝光,这也是杨二再三要求的。

“那好,明日下官便作准备,亲自去趟洛阳看看。”杜伏威笑着说道。

“杜千户大人去了洛阳探得情报后,可直接联系你军情处洛阳千户王德,让他将会务情况直接就近送上瓦岗山报与主公得知。”卢照邻叮嘱道。

“嗯!卢大人放心,区区小事,本该我军情处所为。各位兄弟,明日老三、老四随某走一趟。杜某不在之时,一切事务皆由卢大人做主,听清楚没有?”杜伏威吩咐着。

“听清楚了,大人自去洛阳快活,我等有事便找卢大人就是了。”

“卢大人,若有不明之处,可问我兄弟也是我处副千户辅公石将军。”

“好!杜大人放心去就是。”

冀州平原上,一辆超大型豪华马车行驶在通往河间府的官道上,这条官道紧靠着一条宽阔的河流,这就是已经开通注水后的永济渠魏城到河间府这段。河中央时不时的还能看到一块块漂流的冰块,沿河两岸人工移种的柳树已经生出了翠绿的叶子,在和暖的春风中随风飘摆着。官道上不时有来往的马车和商队行人从身边经过。这辆豪华马车不时引来道上的行人以及路边小摊店客人的关注。马车前后都簇拥着护卫的家将不下千人。在最前方开路的是一员白袍白马、银甲银枪的少年小将,在纵马匀速奔驰时,一双警惕的眼睛不住的扫视着四周。这员小将身后也跟了两员年轻副将,容貌与装扮相似,像是请哥俩般,也是警惕的观察着官道沿途情况。这三人身后跟着数百名身穿墨绿色军服的护卫。

惹人关注的不光是这队着装整齐,军纪严整的队伍,还有从马车中时不时传出的阵阵欢笑声,这与众随行护卫的闷声赶路截然不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呵呵!黛妹妹为夫这几句可入得耳?”

“夫君随口便出金句,这几句诗正合时节。出尘妹妹记下没有啊?”

“姐姐,小妹这一路可记了不少了。尤其觉得这几句最好,岂能不记下来?”

“呵呵呵呵!”车中顿时又传出一阵男女笑声。

原来这支行进的队伍便是晋王杨广的车仗。趁着春暖花开时节,在瓦岗山憋了一冬的杨二在得到永济渠一通到河间府的信息后,便有了下山前往河间视察兼游玩的心情,顺便也去看望下劳累了数月的冀州牧宇文化及和河间刺史凌敬。率队走在前面的小将便是罗成,随行两员副将便是一对兄弟尉迟南和尉迟北。跟在杨二马车左右两将分别是剑客仲坚和骑着万里云手提一对镔铁亮银锤的罗士信,马车后面的数百护卫都由这二人指挥。

正在杨二等人在车上吟诗作对,装B玩的开心之时,就听车外罗成来报:“大哥,前面不远就到临济城了,焦方和伍魁二将在此接应。”

“好!让二将跟随车仗一同进城,今天就不走了,就在这临济城住了。”杨二对着车窗外的罗成小声说道。罗成听了一点头便勒马又往车仗前面跑去。

看着一晃就没影的罗成跑去后,杨二平复了下心情,稍有思索。

在杨二的脑海中对这永济渠边上的临济城是有一些记忆的,对于熟悉《三国》的他来讲,这临济便是东汉时的正定也叫真定,恰是罗成倾慕的三国英雄常山赵子龙的家乡。只可惜赵云跟随刘备入川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自己的故乡常山真定了,以致死后都埋骨在蜀中。过真定而不见子龙,岂不惋惜?也不知道后人有没有为这员忠义之将在临济立祠纪念,享受后世香火?

见杨二突然沉默下来,出尘觉得奇怪,轻声问道:“世兄,要到临济了,此处小妹也曾和师祖来过,算是一个大的去处了。”

“嗯!为兄知道。还记得给你们讲的《三国》吗?那长坂坡杀得一代奸雄曹操胆寒的常山赵子龙便是这里人士,为兄方才正是想到此处,想那赵云死去至今不过360年。妹妹你看罗成将军像不像那神枪赵子龙重生在世?”

“以小妹看,世兄口中讲述的三国赵云便是按着罗将军的模样在讲,岂能不像?”

“也许吧!对了,出尘妹妹这临济城中可有好耍的去处,若有便在这里待上一天好生耍耍又有何妨?”

“嗯!数年前小妹随师祖来此,也只去过城外滹沱河侧的临济禅寺,寺里有座澄灵塔颇为高大雄壮。”出尘努力搜索这儿时的记忆说道。

“哦?临济寺?”杨二听了一惊,突然想了起来。这临济寺在后世的河北省乃是全国佛教中都非常有名,杨二曾专程去过四川梓潼县的七曲山大庙,并在导游的介绍下知道了中国十大佛教寺院,好像其中就有这河北省的临济寺。

“呵呵!既然这里有知名寺院,必有大德高僧,明日便一同去临济禅寺参拜一番。”

很快,杨二一行便在临济守将焦方、伍魁的引领下进了城,下榻在城中最大的客栈中。

次日一早,杨二便带着随从数人在焦方和伍魁二将的陪同下先去往城外的永济渠码头考察。

出了西城门一路步行约百米便到了一处牌坊处,高大的牌坊上写着四个大字“临济码头”,落款处便是几个小字,走进抬头细看,原来这处牌匾上四个字出自河渠监工匠师李春之手。牌匾下立柱一侧还立有一块青石打磨而成的石碑。杨二信步走到石碑前看着上面刻着的几十个字,原来碑记上写明的是这处码头的建造背景和完工时间以及督造者的名姓等。站在牌坊下放眼看向阶石下方的水码头,估计是刚开春河水正在解冻的原因,这处码头停靠的船只都不大也不多,但也能看到几十个码头搬运工们正在从船上往下卸着一包包的货品。一个看似官府隶员的人在一旁对搬下来的货物作着登记。

“焦将军,此时正值初春时分,这船上卸的是何物?这貌似官家的货船呀!”杨二看着下面码头一派忙碌的场面,有些不解的问道。

“禀主公,凌大人派末将到此正为监督这批货物到临济城的。船上运载的货品便是河间府专程送来的春粮种子,这一批便是稻米,随后还有土豆、红薯、玉米等粮食种子运到这里。按照宇文大人的吩咐,这批种子全部都是借给临济城百姓用于春耕播种的。”焦方上前解释道。

“哦?这里的百姓家中都没有留粮种吗?本王并未听说冀州出现灾情粮荒啊!”

“主公,唉!说来话就长了,末将和伍魁将军便是配合宇文大人负责沿河土地拆迁的,但凡处在渠道内的房屋全部拆毁,良田全部占用或收公。按照宇文大人的要求沿河两岸数十里土地全部官府征用。就此一项便让沿途大族世家们全都舍弃田产屋宅南逃了,逃跑之前便将下面佃户家中的粮食洗劫一空,这些失地佃农不光没了种子粮,就是口粮都没剩下一颗。好在,宇文大人一面开放粥棚赈济,一面招收失地佃农到开渠工地上作工,以便熬过冬季。现在,重新规划了土地施行了新政,工地上愿意归家务农的百姓便发给粮种,以便尽快恢复农事。”

“嗯!宇文大人这样做是对的。大隋以农立国,田地决不能任其荒抚,还应加大复耕力度,以确保秋后粮食产量。好在现在可以让农户们大量种植土豆、红薯、玉米、花生以及高产稻种,相信宇文大人能处理好冀州的粮食产量问题的。走,到前面石桥上去看看。”

说话间,杨二扫见不远处还有一座连接河道两岸的拱形石桥,远远看去竟和书上绘制的那赵州桥极为相似,杨二一时来了兴趣便要过去看看。

走到石桥近处,映入杨二眼帘的是一座非常新的石拱桥,桥面全部用青条石铺就,宽约10米,长约70米,桥面两侧均有高1米的护栏,桥体向上拱起,坡度并不大。杨二抬脚便上了桥,来到了桥面的最高处向宽阔的河面望去。虽然脚下的河水引至黄河,但流经脚下的河水并不浑黄,倒是有些清澈。又抬眼看向河流的方向,一眼看不到头,只能看到两岸栽种的一排新绿的柳树和不断在河面上来回高低穿梭的春燕。

杨二此时心情大好,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虽然,新渠内船只不多,且还没有看到民间商船;虽然两岸现在仅仅只有一排柳树空旷无比;虽然现在的临济城不大,百姓并不多。但是,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可能只需2、3年时间,这临济城便会成为冀州中部一座大城,随着南来北往商船的不断增加,也会带来足够的商机,到时不光临济城会扩大,人口会突增,就是这码头沿河两岸也会成为经济中心。

恍惚间,一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繁荣场景即将实实在在的出现在眼前。这并不是个梦!杨二心里想着。

“焦方,本王再问你,现在渠道开到何处了?”

“回禀主公,在宇文大人的全力扶持下,现在永济渠已经快与涿郡海河相通了,末将来临济城前,仅距海河30余里了。”焦方也是一脸兴奋的答道,看得出在他心中也存着一份成就感。

“好啊!一旦打通了海河,这段贯通冀州南北的大渠便可说是全通了,需要做的就是完善桥梁码头等基础设施了。在盛夏来临之前应该能全部弄好竣工。比本王预想的时间大为提前了啊!宇文大人功不可没,竣工之时,建渠有功人员,包括你二人的名姓都该刻在功德碑上,让尔等姓名永传与世。”杨二拍着桥栏大声说着。

一上午的时间杨二都用在视察这段河道上了,经过亲眼观摩之后,杨二对渠道本身以及配套的桥梁码头建设均十分满意。回到客栈后,稍事休息便到了午饭时间了。

上午的出巡,王黛和出尘并未跟随,而是窝在房中整理着这一路记录的文字,相互补充着,这些文字包括杨二给大家讲的各种神话故事和即兴而作的十几首诗词。神话故事便是杨二专门为车中三女而讲的《封神演义》,现在只讲到了开头的几回,主要是女娲和妲己相关的部分。但这已经引起了出尘高度的关注,似乎从故事中她看到了修道的另一个天地和境界,是一个连僧稠祖师都无法企及的高度,那是一个渡劫飞升之后的世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