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灵异 > 夺玉 > 津城迷途 第一章 我的过去

夺玉 津城迷途 第一章 我的过去

作者:来文迟也1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20 来源:平板电子书

2019年6月27日,我从津城监狱刑满释放。

坐在回JL省的火车上,望着窗外的风景,我的心里满是怅惘。

“大哥,你到家第一件事想干啥?”

坐在我对面的,是我的亲弟弟——张根活,今天同我一起出狱。这几年的监狱生活似乎一点也没让他二了吧唧的性格有所改变。

我没有搭理他,依然盯着窗外。

根活见我不说话,咬了口手里的富士苹果,含糊不清的自言自语道:“我吧……我到家我先抓几只林蛙解解馋!”

说着,似乎手里的苹果已经变成肥美的林蛙,他狠狠地咬了一口,听我的心里不禁一个冷战。

我苦笑着摇了摇头,现在家乡似乎已经变成旅游区了,还有没有林蛙呢?我不禁这样想着,不由得思绪又回到了我们在山里无忧无虑的日子。

是啊,虽然很穷,但真的是无忧无虑。

如果那年我爹没下山,如果那年我没下山,如果我没有卷入那个计划的话,那种无忧无虑应该会一直持续下去吧。

心情越来越郁结,我长长的吐出一口气,也许是作为一种发泄,我决定把那段经历写下来,讲给一些不相干的人听一听:

我叫张根生,祖籍HB省XT市。据说我爷爷当年在HB省犯了事,连夜带着我奶奶逃到了东北JL省AT县的一个小村子(至于村子的名字,这里不方便提及),打那以后我家就在这个穷的掉渣的小村子里过起了隔世般的生活,慢慢地活成了正经的东北人。村子在山上,交通很不便捷,人们活的贫苦,但是因为山林物产丰富,倒是也不至于饿肚子。

我爹名叫傻根儿,他小的时候我爷爷起不出名字,就总是这么叫他,美其名曰“赖名好养活”,慢慢地,村子里的人也就都这么叫他,他曾经执拗地想改个不那么土的名字,但老乡亲们都叫习惯了,于是他也就渐渐地默许了。

他总跟我爷爷抱怨说名字太难听,每当这个时候我爷爷就气呼呼地骂他:“你个犊子,老子叫张二狗,我说什么了吗?你名字比我的好听多了你,你跟谁俩嘚瑟呢!”

我爷爷总是这么不正经地说着一些乱七八糟的道理,无理也要搅三分。

后来他娶了我妈,生下了我,很正式地起了个名字叫根生。

因为在他看来,他叫傻根,他生的儿子,就应该叫根生。

说实在的,“张根生”这个名字,虽然比“张傻根”什么的稍微强那么一点点,但是也还没到能上台面的地步。被人叫起来还是一样的土。

我也曾试着反抗、抱怨,向我爹表达我极度不喜欢这傻名字的诉求。

很遗憾的,他用他爹对付他的那套说辞来对付我。

最后的结果……你爹的道理总是比你硬。

有多硬?

跟鞋底子的硬度差不多吧……

可是三年以后问题就来了。

我弟弟出生了。

老大叫是傻根生的,老二就不是了吗?

也叫根生?那一家哪有重名的;叫根又生?也不好听啊。

我爷爷虽然大字不识一箩筐,但是我爹是有点儿文化底子的,村子里有个支教的先生,我爹跟着他读了几年的书,认得不少的字。

所以他致力于给我们起好名字,起响亮的名字,起有意义的名字,让我们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同时也坚决地向我爷爷随意给孩子起名的行为作斗争。

我爹在炕上辗转了一天,终于在第二天的下午大叫了一声,搓着手对我妈说道:“张根活!就叫张根活,根生根活,扎根生活!哈哈哈……”

他自以为天下无双的就这么给我弟弟起了一个看似随意的名字。

其实确实挺随意的……

从我懂事起,除了冬天大雪封山的时候,我就几乎没挨过饿,不缺吃,但是其他的东西就很缺了。那个时候的娱乐项目不多,谁家里有个“半导体”能听个评书,就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了。

我和根活就经常茶饭不思地追到别人家里去跟着听小说。

听单田芳、听田连元……

听《三国演义》,听《隋唐演义》……

听的热血沸腾,听的黯然神伤,听的义愤填庸,听得辗转难眠……

爷爷看到我们这样,每次都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训我们说,你们不就是想听故事吗?爷爷给你们说啊,听那破铁匣子干啥玩意!

其实,他经常抓着我们讲一些乱七八糟的故事。

比如他说我家祖上是东汉时期的有道修士,是上师于吉的亲传弟子。

说于吉能呼风唤雨,掌控生死,有多大多大能耐。我家祖上呢,也差不多有那么大能耐。

那时候于吉在江东一带传道时,可用符水救人,深得江东百姓甚至官员的爱戴。可那时候江东是小霸王孙策的天下,他一看这哪来的道士,比我的威望还高?这是我孙家的江东,你要在我这收民心,我一定要杀你!

可是于吉能耐大,这孙策也是有心无力。

终于有一天于吉被人暗算,还是死于孙策的利剑之下。我家祖上没了依靠,就流窜,嗯不对……是被请去辅佐天公将军张角。

于当时乱世之中,扶大厦之将倾,救黎民于水火。

拟号宣: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诸如此类的故事大小巨细的不下十几个。

起初我和弟弟还真是听得津津有味,一个字都不肯放过的听。

我们不仅听,还跟别的孩子去讲。我就每天站在村东头的一块大石头上,滔滔不绝,添油加醋的讲。看着面前几个土包子被我讲的云里雾里,对我顶礼膜拜的样子,我心里别提多爽了。

可是这没讲几天,那些凑着一起从半导体听评书的孩子就给我来了个正义的制裁。

什么?于吉没有徒弟?更没人辅佐张角?于吉只会蛊惑人心?孙策是除魔卫道?

这这这……

我当时喘着粗气,恨不得找个窟窿钻进去。人家是有理有据啊,说书先生说的,能有错吗?

我拉着根活就往家跑。

丢人丢大了!

回家的时候看着爷爷在院子里卷着旱烟,喜滋滋的冲我俩一笑。我突然站住,攥紧了拳头,带着哭腔用力地吼道:“什么祖上大能耐!什么于吉救人!什么拯救黎民!你就是个大骗子!”

爷爷楞了一下,笑骂道:“听谁胡说八道了,你们俩犊子。”

我哼了一声就往屋里跑,弟弟稚嫩地学着我说了一句:“大骗子”。也跟着我跑开了。

爷爷的脸上明显有些失落,我看着他嘟囔了几句什么,但是我听不清,我更不想去听清楚,因为,他就是个大骗子。

打那以后,我再也不会去听他讲的故事。

直到我五岁那年,他去世之前,躺在炕上有出气没进气,我们围在炕边,他又说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话。

他对着我爹说:“我死以后,你就把它烧了吧,也许咱们早就该把它烧了……一了百了……少活几年不算啥,就让这个事情,在咱们这代做个了断吧……唉……该有个了断了……”

他说罢,就怔怔地出神,望着黑洞洞的屋顶,沉默了好久。

然后他又想到了什么,上气不接下气地对我说:“爷爷讲的故事可能不全,但是都是真的,是真的……”

这是他的最后一句话。

我没有点头,但是我的心里很酸,虽然我的心里肯定地认为他说的话是假的,但他真的离我而去的时候,我却突然的想听他再说几段那些乱七八糟的故事。

不,我想一直听下去。

想到这,我竟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我不知道死亡对于他来说为什么会来的这么早,他才四十五岁,虽然在山里的生活使他的脸上已经布上了不属于这个年纪的皱纹,但他确确实实才四十五岁,村里比他大的老头有的是,不都活的好好的吗?想到此处,我的心由不得更酸了。

他并没有说清楚到底是要把什么烧了,有这么重要吗?但是我也不想知道。因为我觉得那个东西有可能会是我家几代人用过的尿壶,或者是冬天剩下的腊肉……反正不是什么正经东西,因为我爷爷在我的印象里面,就是这么个不正经的老头儿。我不去追问那个东西是什么,我不去揭发他,在我看来,就是对他最后的尊重。

还是让这些谎言永远不被拆穿吧……

多年以后,我在经历九死一生终于接触到张家的真相的时候,我才明白,爷爷说的话,可能不完整,但都是真的。

终于我长到了六岁的时候,爹妈送我去了村里的小学读书。

学校很简陋,特别简陋。只有一间石头砌的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漏风。

说到这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二十一世纪还有石头房子吗?事实上确实是有的,在我们村,遍地都是。

学校的教师阵容也是简陋至极,因为整个学校只有一个教书的先生。其实在那个时候,正规的学校里面都管教书的先生叫老师,只是在我们这,老一辈的人都跟他叫教书先生,我们也就顺着口一直叫先生。

先生姓王,据说早年生的很是儒雅俊美,反正我们村的中年妇女们回忆起先生年轻时候的样子,都不由得眼睛放光。

这是什么?活脱脱的妇女之友。

听乡亲们说,先生出身书香门第,家里全是读书人,父母在县城里也有公干。一家人快乐幸福、和和美美。自幼有青梅竹马赵姓一女,比先生大四岁,据先生回忆呢,也是生的端庄秀丽,肤白貌美,在一所小学当老师。

这一些似乎都是上天对先生的眷顾,他十多年的人生并没有遇到过任何的波折,直到那动荡不安的年代,那黑暗的岁月里,噩运终于有一天找上了他的生活。

先生不是很愿意提及这些回忆,但是可以知道的是,他的父母及赵姑娘都在那段时间里相继去世。

不得不说先生很坚强,他挺过了最黑暗的那段岁月,但是他万念俱灰,他觉得对这个城市,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

他还活着,是他想连着自己的父母的那份,连着赵姑娘那份,一起活着。

于是在1977年的春天,他向组织上提出了申请。

申请来我们这个鸟不拉屎的村子支教,教书育人。

因为赵姑娘生前,就是老师。

来村子那年,他才18岁。

我上学的那一年,他已经38岁了。

这二十年的教书岁月里,他教了很多人,可以这么说,我们村凡是可识文断字的人,都是他的学生。

连我爹也是。

先生教两门课,语文和数学。多年以后我离开了村子以后,到了外面的世界,才知道原来还有好多好多,类似于物理一类的学科。

不过那都不重要,别说先生不会,即使他会那些乱七八糟的学科,老乡亲们也不会感兴趣,因为在我们看来,识字和算数这两个才是生活的最主要的技能。

只会两门,这足以让我们村子的人拿他当个宝了。

他自己的工资都用来买书了,先生喜欢看书,特别喜欢。

他的房子是乡亲们一起给盖的,他的吃穿用度,也都是老乡亲们给他凑的,村子里的人都实在,不图别的,就冲先生能传他们识字算数的本事,就是很大的恩德了。

当然也有那么一些人,即使是两门课,也还是嫌多。

就比如张根活同学,他在上学以后,对识字并不是很感兴趣,他只关心数学。

为什么呢,因为这可以让他算清楚,我家的老母鸡一天产多少蛋,一个礼拜能有多少蛋,一天吃几个,才能让他天天有鸡蛋吃……

唉,神经大条的吃货,我永远理解的不到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