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翌长安 > 第一卷 巍巍大翌 第六十章 东洲有族名乌孙

乌孙一族,位于大翌北境,又是地处于布迦草原的西部,那里土地肥沃,粮草鲜美,且草原人之中尤以在西部所居的部族最为崇尚武力。

一望无垠的草原一点儿也不像讲究礼法的中原大地。

在布迦草原上,父终子及、兄终弟及的不仅仅是权位,还有女人。

中原地区受千年前一统东洲的池别帝国纳诸子百家之言的影响。

文化与思想激烈碰撞之下产生的不仅仅是崭新的知识,还有更为广阔的视野,甚至是全新的文化。

儒家思想尚仁尚礼,教人谦逊,要人孝顺,注重世人的德行操守。

墨家学派宣扬兼爱与非攻,且墨家尤擅机关之术,最为权贵阶层所喜。

墨家子弟游走各诸侯国,致力于反对所有的不公平征战。

是以在民间,诸子之中以墨门中人尤其多。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一国之法必须凌驾于个人私情之上,一旦犯法,则必须重罚,以正国之根基。

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前朝素有“天下第一公子”之称的逍遥王便是出了名地极为崇尚道家学说之人。

而兵家则最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了。

兵家人相信,一场战争若同时得天时地利与人和,便已有七成胜算了,余下三分便看军队平日里练兵及演练军阵的成果了。

阴阳家信奉五行轮回,主张阴阳调和。

男为阳,女为阴,天为阳,地为阴,阳为父,阴为母,并以此演算解明。

因池别人重视阴阳五行,所以池别帝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中尤其以阴阳家最为突出。

纵横一门相传每一代不超过十人,每一位纵横门人都当得纵横家的称呼。

天下生乱时,他们游走各诸侯国,合纵连横,舌灿莲花。

相传,天山便是纵横一派师门所在地。

更相传,大翌帝国的容王府世子,一身本事尽数袭自天山一脉。系统

而诸子百家之中,尤以农家最会审时度势,是以流传至今上千年,农家典籍片有损坏。

农家人相信地泽万物,主张以民为本。

然而池别帝国大厦倾倒后,周朝,翌朝统治下的东洲中原子民们,仍然认为“士工商农”,以农为卑,以农为微。

周王朝末期,因着战争与掠夺,诸子百家的典籍多有损坏,渐渐地诸子百家的声望每况愈下,早已不复当年“朝歌问学”时百家争鸣的盛况。

而其中,尤以农家典籍受灾最多,农家人大多是普通老百姓出身。

这些人大多数是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所以发生天灾**时,自然不像世家出生的人一般更能明白保护典籍传世的重要性。

乱世风云之中,人命尚且如蝼蚁一样朝不保夕,更何况那些个书籍死物。

从某一方面来讲,农家人有着书籍没有教给他们,但生活已然教会了他们的豁达。

而诸子百家之中最为低调的门派当属名家了。

名家主张思辩,追求释理,但因周王朝中期,名家当时的领袖施华卷入了帝王家的皇储之争,后败。

所以名家遭到了当时的周王朝掌权者的全力打压,名家内部更是人心惶惶,犹如惊弓之鸟。

自此之后,颇为诡谲的名家一派一蹶不振。

除此之外,百家之中最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有一派名为杂学家,杂学家们主张从历朝历代的那些先贤先哲大儒们身上不断学习。

而流传至今依然傲然屹立在风鉴谷的药学一派,可以说是百家之中历朝历代最为安稳的地方了。

因为只要这个世界上有人,便有生老病死,而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升斗小民,只要是****凡胎,便都离不开悬壶济世的医家。

与医家一样几乎是从来没有受到过打压的,还有家,家们一生都在路上,他们游历各地,记录并留下东洲四方风俗习惯给后人参详。

然而与医家不同,一道从不曾遭致祸患则是因为那毕竟是小道,帝国掌权者并不看重。

又或者说,帝王并不会将这等在他眼里翻不起任何浪花来的小道看在眼里。

而那些更多的庸庸碌碌的尘世凡人们,则大多是将一道看作是茶余饭后的些许调笑的谈资,也并不看重它,所以一派安然存留至今。

只是殊不知,年少时骄傲疏狂的修少将军也曾满心满眼地致力于成为一位家。

走遍天涯海角,绘制山海图册,以传享后人。

少将军执着地认为,这个人世间留存青史的方式,不仅仅只有保家卫国,马革裹尸一途。

千年前的朝歌城内,百家争鸣,诗书问学更是无数学者们的狂欢,一时之间,天下读书人纷纷以朝歌城为天下苍生的乐土,慕名而去。

朝歌城内的帝王更是定期聚集诸子百家于“问台”之上你来我往,互相问学。

此谓,“朝歌问学”。

以后的后世史家更是将“朝歌问学”评为池别四景之首的学景。

后来天下学子蜂拥而至,帝王便下令遴选百家诸子聚集著书立传,建小圣贤庄留存之,以惠泽后世。

而在大翌帝国执掌政权的初期,始帝为了能够让慕氏一族的江山千秋万代地传下去,便以“仁与礼”为治国平天下之要法,并广而推行至天下。

为了完成他梦想中的霸道皇图,这位伟大的帝王在经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深思熟虑之后,果断的选择了以礼治天下。

为慕氏一族执掌的帝国天下拉开了帷幕。

之后,始帝更是遍访当时的儒家学派的大儒们,并且尤其礼遇当时儒家门人众口一致承认的儒家一派集大成者,善子,并以官位许之。

而在善子入朝后,始帝更是在朝中大力提拔和儒家学派中人,并尤其善待儒家门人,将帝王治国的态度堂而皇之地昭告天下。

儒家一门,自此复兴。

然而不同于尚礼的中原人,历朝历代不论王朝怎样更迭,帝王都有宫室可以居住,百姓都有房屋可以歇息,朝堂内外都有百官监察天下。

在大翌北方的草原人,他们没有皇帝,也没有百官,没有言官肃清部族风气,没有之乎者也,更没有华美的宫室。

草原人是自在惯了的。

他们从小练习的是骑马和射箭。

他们长大之后一直不间断地学习的都是生存技能,而且他们如此只是为了一个目标,活下去。

如果是一个从小就有想法,有雄心壮志的草原人,他的目标则是,强大地活下去。

但无论怎样,草原人都坚信,中原人稀罕的那一套四书五经,并不能让他们强大地活下去。

他们分为草原各部族,各个部族都有各自的首领,居住地也是常年更换。

他们只有主人与奴隶之分,只有弱者臣服并依附于强者的铁的定律。

草原人信奉的,是掠夺,是征服。

布迦草原是因着颇为广阔,且地势较为平坦,所以在那其中分布的部族也尤其多,又因为自西向东,布迦草原的绿洲也就越来越少。

所以自西向东一路驻扎的部族所在的位置,也象征着他们的能力越来越弱。

草原,是一个弱肉强食,且优胜劣汰的天然战场。

而纵观整个布迦草原之上,土地最为肥沃,碧草连天可以供给上万牛羊所需的地方,自然是当属西部。

所以草原西部通常是由通过武力碾压各部族的草原之王以及依附他的亲信部族所居。

这些部族的子民养育出来的牛羊也会更为健康壮硕。

西部之后,其次便是中部了。

不管西部是由哪一个部族在什么时期打下来的,每年由中部固定送往西部那个最大的毡房里的牛羊都是按规矩准时到达的,从无延误之时。

这是交好之意,更是俯首称臣的依附之意。

草原人也是深深地知道伸手不打笑脸人这个道理的的。

更何况他们各个部族的人本就不多,而草原又实在是太大了,打了中部比不打中部能得的好处那可是多得不是一星半点。

这点帐,西部的人也是有那个能力算得明明白白的。

所以表面上,居住在中部的草原部族历来都是与西部草原之王交好的关系。

虽然西部的强者们打从心眼里看不上中部那一群“谁都能当他们的主子”的狗腿子模样,嫌弃他们太过贪生怕死,枉为草原男儿。

但是这一招无异于为中部各部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保障,西部各部族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中部各部族则是在抱团休养生息,享受草原的宁静生活。

而中部这些部族之中,尤以康剌族最为繁盛,且康剌族的族长是草原上出了名的智者,他更是少有的能通中原语言的草原人。

所以草原中部渐渐地就以康剌族为尊了。

当年柔然被灭后,草原西部各部族以乌孙、乌桓两兄弟部族为大。

后来乌桓连年骚扰北境,终于惹得仁宗震怒,下令攻打,后乌桓战败,乌桓王自刎于帐内,其部下诸人则连夜逃往乌孙。

后来乌孙向大翌奉上牛羊若干,贡品若干,仁宗便以“我泱泱大国,巍巍大翌,不过逃走些败犬,有何惧之。”一言当朝驳回了容王斩草除根的谏言。

而乌孙历代便设有祭司一职,祭司虽然在乌孙族内的地位十分崇高,深受乌孙子民的爱戴,但却并无任何实权,也不能娶妻生子。

乌孙祭司延续血脉的方法只有一种,那便是在每一任祭司坐化后,乌孙子民们会在阿蛮神的指引下寻求祭司的转世之身奉其为新一任的祭司。

阅读大翌长安 关注幻 想 小\说;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