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烽火小兵 > 第四十一章(下):粟裕的资料

烽火小兵 第四十一章(下):粟裕的资料

作者:张一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09:5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qiuyelou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27年加入中国**,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2月5日逝世。

人物生平

1907年8月10日(农历丁未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枫木树脚村,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

1916年转入其叔父创办的第八国民学校读书。

1918年,迁居会同县城,先后入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

1923年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被录取为选送生。

1924年3月,因错过考期,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学学习。

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后因省立二师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安排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

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中国**青年团。1927年6月,粟裕转入中国**。

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

1928年1月,粟裕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

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1932年2月,粟裕由红军学校调回红四军,仍任红四军参谋长。12月,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4年11月,粟裕调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及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下旬,红十军团奉命转到外线作战,调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1935年1月,红十军团余部在怀玉山遭日军围歼。军团政治部主任刘英、粟裕等率领千余人突围,到达闽浙赣苏区。2月-4月,建立浙西南游击区,任挺进师(四百余人)师长。qiuyelou5月-8月,与刘英一起指挥粉碎***军队对挺进师的第一次“进剿”,挺进师发展到近千人。10月5日,**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任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平阳县山门街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4月28日,他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向苏南敌后执行侦察任务。6月11日,奉命执行挺进南京、镇江间破坏铁道任务。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日军,歼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6月21日,先遣支队撤销,仍回第二支队任副司令员,后任代司令员。

1939年1月,粟裕在指挥水阳镇伏击战、横山战斗、奇袭官陡门等战斗中,歼日伪军400余人,俘日伪军57名,并炸毁火车一列。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任副指挥。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13日,指挥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报复性的“扫荡”,连续作战42昼夜、130余次,歼日军1300余人。8月中旬起,领导和指挥持续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七保三仓”,“五保丰利”(毙伤日军多人,伪军更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基本区。

12月26日,与楚青在黄海之滨石家庄(今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结婚

1944年1、2月间,粟裕发起春季攻势作战,解放国土近三千平方公里、村镇一百五十多处,争取日伪军一千余人反正。3月,组织指挥车桥战役,歼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摧毁日军碉堡50座。6月26日,发起南坎战役,共拔除日伪据点七八十处。9月21日-10月31日,组织指挥讨陈战役,歼灭陈泰运部及日伪军2300余人。

1945年1月13日,粟裕任苏浙军区司令员,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部队。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为迎击***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

野战军聚集地发起进攻。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19个团3万余人奋起迎击。分两个阶段作战,历时45天,歼灭***军6个旅、5个交通警察大队共5.3万人(***军五分之二兵力),取得了在内线歼灭美械装备的***军的初步经验,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

1947年1月,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其中,1947年5月歼灭***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歼***整编第57师,迫使国民军从山东和大别山区抽调4个整编师来援,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随即挺进豫皖苏边区。

1948年5月,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在其推辞后任代司令兼代政委。1948年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

1948年6月16日,粟裕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段),激战5昼夜,22日攻克开封,全歼守敌及部分援敌共4万余人。6月27日发起睢杞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激战6天,共歼***军5万余人。7月12日发起兖州战役,歼敌6.3万余人,使王耀武盘踞的济南陷于孤立。豫东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参战兵力达20万人,***军参战的兵力达25万余人。经过20天连续作战,华东野战军共歼敌9万余人,给了中原之敌以重创,为华东野战军进一步开展中原和华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9月11日,被任命华东野战军总指挥。9月16日,发起济南战役,24日胜利结束,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两万余人),生俘***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领23名。在阻援打援战场上,***援军迟迟不敢北上增援,华东野战军不战而胜。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该战役共投入解放军66万,[8]地方部队40万。[9]在战役中,粟裕指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歼灭***军44万余人,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战役过后,**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49年1月,粟裕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2月开始筹备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实际分为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4月下旬,他指挥的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杭州。5月指挥上海战役,在上海外围歼敌主力8个军。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1949年5月20日,粟裕为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8月2日,华东海军由粟裕指挥。[2]

1949年9月中旬-10月中旬,粟裕率领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和中央军委召开的军事会议。会议中粟裕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主席是第一个上前铲土的,粟裕作为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团长兼首席代表,紧随朱德、贺龙之后第四个铲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粟裕历任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常务委员。是**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50年1月27日出席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会议,粟裕就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6月上旬出席**七届三中全会。会议期间,粟裕建议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台湾战役。**宣布:攻台作战仍由粟裕负责。

1950年7月上旬,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7月14日,粟裕复发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到青岛治疗。8月1日,粟裕病情仍未好转。12月,经**中央批准,到苏联疗养。

1951年9月,粟裕从苏联回国,周恩来、朱德向他传达**中央要他到总参工作的决定。11月12日,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副总参谋长,仍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12月12日,就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

1954年10月31日,**中央通知:粟裕任总参谋长。在总参工作期间,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指导,提出很多重要建议,提出完整的军队建设计划,实现新中国第一代国防体系建设。

1955年9月27日,粟裕参加周恩来总理授予军衔的仪式。周恩来把授予大将军衔命令状第一个授予粟裕,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11月20日,增补粟裕为中央军委委员。

1958年2月,粟裕参加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粟此行主要与朝方协商部署志愿军回国事宜。6月30日晚上,他主持总参谋部第四次部务会议,讨论军委扩大会议提出的有关总参工作和军队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9月19日,正式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党委第一副书记,负责院的常务工作。12月30日,国防部命令:粟裕以国防部副部长职务兼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1970年6月,粟裕率中**事代表团访问刚果,途经法国考察了诺曼底。

1973年8月24日,粟裕出席**十大,在再次被选为中央委员。

1975年1月13日,粟裕出席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任解放军代表团团长,被选为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他被任命为常务委员会委员。

1977年8月,粟裕出席**十一大被选为中央委员。1982年5月7日,应《淮海千秋》摄制组要求,他参加有关淮海战役的座谈会。同年,被任命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