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清穿之重设历史 > 第一百二十四章

清穿之重设历史 第一百二十四章

作者:裁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05:1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伊尔根觉罗氏已经在后院等很久了,一身素雅汉服衬得她端庄秀雅,仪态万千。

囡囡一看到她就立刻扑了过去,“娘——”

——台湾这边真正纳入大清的版图时,大清对于汉民比之过去已经宽容了不少,所以台湾基本保持着前明的习惯,汉味十足,就是胤褆夫妇到了这边后也不知不觉入乡随俗,适应了汉人习惯,不仅是着汉服,吃汉食,更是说汉话,大囡囡到现在满语都说得不甚流利,更别提基本无用武之地的蒙语藏语了。

伊尔根觉罗氏显然穿的是平底绣花鞋,就算被女儿狠狠撞过来也不过是退后一步便稳住了,温柔地给小姑娘擦擦脸:“整天毛毛躁躁的,哪里有点姑娘样?”

胤褆哼了一声:“还不是你教出来的。”

“不知道是哪位把女儿丢给我教呢。”伊尔根觉罗氏瞟了他一眼,又低头继续给女儿擦脸,“再说了,我觉得囡囡教的挺好的,这么精神的小姑娘,人家想要还没有呢!”

“是是,你教出来的女儿天下无双,给仙女都不带换的!”胤褆一边笑说着,一边引三个弟弟入座,“三个弟弟来了,你这嫂子也不招呼一下。”

听着这夫妻俩拌嘴,胤禟不客气地笑出声来:“大哥这是被大嫂吃死了吧?”

伊尔根觉罗氏正好也给囡囡擦完脸,听到这话抬头笑盈盈地看着三人,微微福身:“三位小叔很久不见,倒都长成丰神俊朗的好儿郎了,此番南下不知道迷倒了多少姑娘家呢。”

他们三个,尤其是胤禩和胤禟跟伊尔根觉罗氏不算生疏,当初伊尔根觉罗氏经常进宫陪惠妃,胤禩自然熟悉,而胤禟则因为年龄小,也跟这个准长嫂多有接触。

给大嫂见过礼后,胤禟立刻摆出得意洋洋的表情:“那是,九爷我要长相有长相,要银子有银子,自然有不少妹子给爷投怀送抱!”

胤禩还没来得及感慨胤禟怎么这么不知矜持谦虚,就听对方把话题拉到自己身上:“八哥温文尔雅满腹才华,看起来又是难得温柔,想必也有不少妹子喜欢呢吧?至于四哥,大嫂你看四哥到现在还是一副板着脸的样子,小姑娘吓都吓跑了,肯定没有妹子勾搭!”

胤禩僵了一下,话说回来,他这一路上其实好像并没有遇上姑娘家抛媚眼什么的啊……至于四哥,他也没怎么关注——是说爷的行情差到这种地步么?

胤禛则是紧紧抿着唇,幸好自己一路看得严实,要不小八得被多少女人惦记!

没注意到胤禩的小纠结,伊尔根觉罗氏笑看着胤禟:“那九弟可得注意了,台湾这边的风俗与别处不同——小姑娘们那可是要求男人们一心一意,要是做不到这点,千万别乱勾搭妹子,要不然最后被缠上,可不要找大嫂帮忙解决!”

胤褆也笑看着他们:“你们大嫂在台湾可是比我混得好多了,她又是站在岛上的女人那边的,就是大哥我也没招。”

——这倒是真的,台湾知府被胤褆拿捏住后,整个岛几乎都在直郡王府的掌控下,而胤褆本人更多忙的是军务方面的事情,又经常离岛出海,岛上的诸多事宜就交给伊尔根觉罗氏处理,她虽然是个女人,最初也犯过不少错误,但随着时间过去,办了不少惠民的实事,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越来越好,甚至有途径的台湾的商船说,在台湾可以不知道王爷,却是一定知道王妃。

胤禟撇了撇嘴,并不以为意,胤禩则是下意识地看向胤禛,却见胤禛迎上他的目光,意有所指弯了弯嘴角。

三人便就在台湾暂住了下来。台湾这地方不算大,但每日来来往往的人却是不少,天南海北国内国外,哪儿的人都有,没事的时候跟着王府的船出海溜溜,有直郡王这一土皇帝罩着,他们在台湾玩得都有些乐不思蜀了。

而在广东那边,因为之前的事情,石琳接到胤禟的信后丝毫不敢怠慢,连忙派出大量人手从广州向外扩散着暗查福寿膏一事。他本来不过是为了给几位阿哥一个交待,结果查的时候还真查出了问题——鸦片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几乎已经蔓延成灾了。

在他准备给三位阿哥回信时,正好胤礽也就上次那件事给他来了信,顺便问了问后续,石琳出于将功补过的心理以及对于鸦片的忧心,便同时也把这件事告知了太子。

既然太子知道了,那这事也就不会善了了。而这样的大事,曾经领过户部的胤禛还能说几句,根本用不上基本没怎么接触朝廷事务的胤禩胤禟,三人默契地把这事甩给胤礽解决。

江南贪污案的审查到了河南便停了下来,胤礽带上石琳的报告,匆忙赶回京城向康熙禀告了此事。

康熙看了看便全权交给胤礽解决。

胤礽看出康熙其实并不怎么重视这事,不过他要的就是处理此事的权限,索性也不与康熙分辩,本想连夜带人去广东,却在请安时被皇太后留——中秋节近在眼前,还是先不要往外跑罢。

至于康熙不重视这事……倒是胤礽误会康熙了。他并非是不在意这事,主要是此时还有别的事让他烦心——

两个月前,福建水师提督蓝理上疏详细阐明了倭国海寇骚扰海上航船的现象,其次数之频繁,行为之恶劣,手段之残暴,朝廷决不能再继续放任下去。

蓝理又在折子里暗示慎郡王和皇九子的私人船只也被围攻过,要不是当时在福州港驻守的士兵眼神好,远远地看到了,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康熙目前对几个儿子都非常满意——除了老大,听说自家儿子竟然遇险,对倭国人本来就没几分的好感度瞬间降为负值。过去他不想对倭国动手,一来是自他登基以来,大清国内战争不断;二来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他们满人入关在天下人眼里到底是名不正言不顺,更不用提那些个藩属国,所以对他们还是以安抚为主。可如今倭国人都已经欺负到自家儿子头上了,就怨不着他了。

康熙当时便接连给倭国去了好几封国书,再三警告倭国的幕府要把海贼们处理好——在自家闹他管不着,但若是涉及到大中国子民,大清朝廷不介意替幕府管理一番。

对于这样的国书,江户幕府表面看着恭敬,实际上根本就未作理会。大清海上贸易的繁盛始于康熙二十三年的中华号远洋贸易船队,从那时开始,海外贸易成了户部重要的资金来源。而那个时候,倭国却为了国内稳定,已经关闭海关将近五十年了,唯独在长崎给荷兰人留了商馆,仅和荷兰还有中国交易。最初的时候,由荷兰人负责向倭国输入一些西洋商品,中国则仅仅是出售中国自己的特产。但是随着荷兰在西洋渐趋没落,中国基本成了西洋对倭国贸易的中间人——这种倒卖的生意利润有多大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到现在,倭国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几乎占了九成,无数的白银从倭国流入中国。

巨大的贸易逆差让倭国人警觉起来,可是他们的航海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想要自己派船远渡重洋前往西洋,代价比从中国人手里买东西还要高昂。而当时胤礽为了激发出船匠们的能力,尽早造出能够远渡重洋的海船,凡是有好的想法技术全都奖励重利,如此一来这些想法技术的价值便高了起来,出于强韧的责任感,老船匠们从来不会把这些技术泄露出去,无形中培养起明确的产权意识,倭国人就是想学也是学不到的。

正经路走不通,幕府只好默许了海贼袭击中国船队的行为。反正因为巨大的利润诱惑,即使有海贼,中国商船也不见得少。

所以对于康熙的再三警告,幕府根本没当回事,只派了人,意思意思便想糊弄过去。

所以,如何处理倭国,是康熙目前的烦心事。

尽管警告过倭国的幕府,但从蓝理反映过来的数据看,状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虽然大清船队武备充分,各商家没有多大的损失,可炮弹那可是花钱都可能买不到的!而且在这次的折子里,虽然蓝理没有说明白,但康熙从折子里也能看出蓝理对倭国海贼的不待见,顺带着对整个倭国都瞧不上眼,言语间满是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像倭国这样不安分的小国,必须得靠着枪炮箭矢才能老实下来。

所以出不出兵,这是个问题。

康熙考虑了三四天,终于下定决心,给倭国一个教训——

康熙三十六年八月,福建水师追剿海上流寇至倭国长崎。副将陈东请求全城搜捕被当地官府拒绝,多次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大清理藩院发出宣战诏书,细数倭国海贼的种种劣行,对倭国官府的包庇行为进行严厉谴责,责令福建水师务必攻克九州,捉海贼回国,驻倭国九州地区中国人和西洋人开始分批次被护送回国。等中国商人全面退出倭国九州后,八月初七日夜,一声炮响,打响了大清对倭国的第一场战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