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 第757章 水洼(外)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第757章 水洼(外)

作者:红酒花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2:46: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钟成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加速载人登陆火星的准备,并尽可能全一些。

如果实在没有选择,也只能让人类前去冒险。

甚至都不需要做什么心理建设——这是一场战争,星际战争,前进号上生活的不是普通雇员,而是太空军的军人,这是他们的使命。

前进号二期改造工程目前还只是个计划草案,主要精力都在太空港的设计研究上,再加上适应以及可靠性测试,前进号前往火星时的状态不会有太大改变。

现在的前进号只有4个对接口,前往火星时它自身基本就能携带够所需物资,按照航发委现在的预案,是携带两架穿梭机,剩下两个对接口留作备用。

萤火1号虽然还不能排除突然机械故障暴毙的可能,但大家都已经很默契地想到了很多。

至于上面会做说什么决策众人也有些想法,毕竟现在的情况还是一无所知,肯定需要航天口进一步探测情况,只是动作幅度大小的问题而已。

“改变计划吧,天问二号、三号、四号全部做好着陆并营救萤火1号的准备,至少我们要搞清楚是什么原因让它失联了。”

林炬和沈祚舟都对钟成的命令没有反对意见,只是后者补充道:

“既然发生了这种事,那我们是否应该……”

沈祚舟合拢手指做了个向下劈的手势,显然是在询问是否要做武力准备。

不过其余两人也不敢随意做决定,最后才由林炬说道:

“肯定要有,总好过什么都不做,不过既然要做就做狠一点,可以准备一個大家伙。”

“大?有多大?”

“爆炸当量至少在一亿吨以上,不一定先发射过去,做点准备总归没错。”

……

1655年,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首次发现了土卫六,这颗太阳系第二大的卫星。

在几个世纪前,天文学家们远远还没有如今那样强大的观测手段,甚至连工具都全靠自制,所以还必须要求有不低的动手能力。

近代观测星体通常有两种手段:光学望远镜、电子望远镜,但在那个只有光学望远镜,观测精度取决于人手打磨的时代,天文学家们还有一种办法:数学。

日心说为什么战胜了地心说,并成为无法否认的公理?因为不管以地球还是太阳为中心计算太阳系其他星体的轨道,最后得出的结果都说明太阳才在C位。

同样,当天文学家计算出一个星体的轨道时,假如观测结果与计算不符,那说明一定是某个星体的重力对它产生了影响。

以此为基础,天文学家不需要用眼睛真的看到,就能用纸笔一点点把太阳系各个行星、他们的卫星、彗星全部“抓”出来,逐渐补全整个太阳系的星图。

那如果要观测其他星系的行星呢?这时候光靠数学就行不通了。

现代的天文学家想出的办法还是“看”。

比如有一颗恒星距离地球100光年,什么望远镜来了也看不到它有没有行星,有多少行星,但只观测恒星也是可以的。

假设这个恒星系有一颗行星环绕它运行,正好运行通过了朝太阳系的这一面,那么恒星的光芒会被遮挡一点,亮度下降一点点。

多来几次这样的记录,人们只要一对照发现被观测恒星的亮度变化有规律,自然就能推断出这颗行星的轨道周期,进而推断它的质量。

假如这颗行星有大气层,那么反射的光线中各频谱会因大气成分有所变化,如果对观测到的光线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就能知道它大气的大致成分。

这样,即使是100光年外的星系,人们也能通过星星的明暗得到很多信息,即使有偏差也能蒙对一些。

反过来,如果有观察者从遥远的距离上观测太阳系,得到的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

太阳系可不止有一颗行星,即使是最粗略的分析,观察着也能判断出太阳系至少同时存在巨行星和类地行星,要是多记录一些周期,慢慢归纳周期,建立数学模型,还能知道这里的巨行星不止一颗,类地行星也不止一颗。

假设这里的观察者也是碳基生物,正好体型与人类差不多,科技树也点的差不多,那么他们就会这样想:

有带大气的类地行星,那说明这里有居住潜力(大气层不仅仅用于呼吸,最大的作用其实是抵挡宇宙射线,没有什么生物能直接在高能粒子洪水般的冲击中生存),体积重量适中;

再进一步观察,也许还能发现水存在的证据(假如他们需要水)。

存在可能的生存环境,第二就是资源了。

在星际尘埃聚集一团,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靠近,凝聚后爆发成为恒星后,很多轻重元素会被抛出,聚集形成围绕它运行的行星。

巨行星(气态行星)意味着相当丰富的元素储备,轻重占比肯定都不小,发展的基础也具备了。

对于有远见的观察者,它们会默默在资料库中给太阳系做一个记号,假如它们在未来打算殖民其他星系或者建个中转站之类的地方,太阳系具有多看一眼的价值。

仅仅是多看一眼,太阳系所处在银河系的边缘,而且像它这样的恒星系多到数不清,遥远的观察者并没有过多关注的理由。

银河系的尺度达到了惊人的10万X10万光年,拥有四条彼此间距约4500光年的悬臂,拥有数千亿颗恒星。

假设里面有万分之一的星系可能适合生存,那也是几千万个。

即使银河系有一百万个文明拥有星际航行的能力,一个文明也需要到访数十个星系才能探索完全。

而如果要以人类的历史来做参考,一场星际旅行的时间足够文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按照相对论,一艘无限接近光速航行的星际飞船跨越一万光年,飞船上的时间可能才过去几个小时。

十年,就足够发生一场重大的局域性突变,足够诞生一种新科技;

二十年,一项科技就能从实验室中走出应用在每个个体上;

三十年,掌握文明主体的一代人就逐渐完成了替换,新的局势已不可预测;

五十年,旧时代的痕迹已经几乎消失,新人类提出的都将是过去根本无法理解的思想;

一百年,即使是最伟大的政治实体也无法避免冲突,历史必然迎来转折点;

一万年,足够这个循环进行一百次。

当飞船上的旅客抵达目的地后,可能通讯器另一端的母星都不复存在,也可能连文明都已经消亡。

但这也不能否定一个文明、一种意识形态长期存在的可能性,周朝可以考据的延续历史就有八百年,公认混乱且快速变化的战国时代也有200多年,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确实可能开始维持现状不再改变。

但即使改变的可能性再低,时间也能给它充足的机会,让偶然变成必然。

这种未来的不可预测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明扩张的脚步,星际殖民不管对于什么样的文明都不是一件小事,不可忽视的资源不会毫无负担地一扔了之。

从这样的角度看,没有什么文明会不远万里朝一个陌生的星星出发,然后去和人类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城市巷战(划掉)。

人类始终希望听到宇宙中智慧体的声音,不管结局是好是坏,也提出了数不清的猜测和假说。

21世纪里,被大多数人赞同的是大过滤器理论,暗示几乎没有文明能毫无拖累地抛弃所有负担拼命扩张,又不断保持技术的高速发展,以至于能够在宇宙中展示自己的存在。

一部分人因此对人类的未来保持悲观,这也与世界貌合神离的表象相符。

也因此,对于技术和工业有一定认知,同时稍微涉猎一点宇宙学和社会学的人都知道,外星人入侵太阳系的目的绝不是为了一点贫瘠的矿产,又或者是奴役人类,这种行为与现代人类抓猴子去流水线打螺丝无异。

不过,更准确的类比应该是亚伯拉罕·林肯开着肌肉车从美洲穿过白令海峡,横穿欧亚去非洲抓,人类不需要大费周折图谋猴子的劳动力,也并不贪图它们的野生香蕉。

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打算这么做,那么目的也一定不止这么单纯。

“咔滋……咔滋……”

深邃的黑暗中,以冰为主要成分的“地面”出现了一丝丝裂缝,在不断的撕扯中扩大,发出沉闷却危险的声音。

裂缝最开始只有手掌的宽度,但迅速在由下而上的版块作用力下扩张,很快就以指数级的扩张速度形成了一道长达几公里、最大宽度近10米的巨大的深渊。

零下-197摄氏度的冰面被迁移分开后,表面不断有大大小小的浅蓝/白色块状的浑浊物体掉落向依然扩大的裂缝,像是骤然崩塌的陈年积雪,迅速形成了壮观的“瀑布”。

这些处于冰面的不明物体主要成分是烷烃类,它们在超低温的环境中液化或者固化,并不同程度地与冰和氮化物结合,最终形成了大大小小、形如沙砾的物质。

在六分之一重力下,它们花了很久的时间才完全掉下一片漆黑的深渊,最终落到了同样如墨色的水面上,并迅速吸收液态水的热量开始气化。

最先下来的烷烃碎片使海平面几乎要完全结冰,但随即就被后来者砸破,继续这个过程。

气化除了烷烃,还有不少的氢气、氮化物等,它们在浮冰的间隙中快速膨胀,激起猛烈的气泡。

水面在“沸腾”,在极低温下另类的沸腾,固化的烷烃混合物在飞速溶解,带起的水雾和微粒让整个海平面形成了白茫茫的一片,仿若是被加热蒸发了一样。

从冰面到深渊的水面落差有近百米,接近零下200度的极低温在深渊下方反而急剧上升,几乎能够达到10摄氏度。

按照人类地质学的很好解释,星球的内核只要没有完全沉寂,就会源源不断地散发热量,或者以海底火山的形式散发,最底层的水分子依靠这些热量能够保持液态,形成冰面下的海洋。

越是靠近底层温度越高,也许就能够提供微生物生存的温暖环境,合成大多数有机物。

也是以此为依据,人们才能推测土卫六可能存在生命——有水、有温度、有有机物,至少海底火山附近是有些希望的。

但是现在这种情况显然不在此列——土卫六的地核还没有那么烫,能够维持水在如此靠近地表的地方流动。

裂缝下的不是一片广袤的海洋,至少不是下方一千多米处自然形成的那个,仅仅只是一处微不足道的水洼。

在“水洼”靠近裂缝的一侧,一个巨大的不规则几何体嵌在冰面下山脉的地质中,露出了一个角状突出。

突出部分的末端持续不断地释放出猛烈的气泡群,数百摄氏度的高温不断汽化企图靠近它的水分子,形成了无数个短暂存在过的空腔。

除此以外,它还对外辐射出相当强度的微波,持续加热周围的冰使其融化,最终在某个平衡点停止。

角状突出的其余部分显然都被掩埋住了,暴露在外的部分就好像是一根尖刺,以刺尖为中心,利用微波和直接散发的热量制造了一个体积十分可观的“水洼”。

水洼已经不知道存在了多久,也经历了持续不断的变迁,但在尖刺几乎恒定的热量释放下一直维持着大致形状。

表面冰面的开裂显然不是有意为之,土卫六的地质运动经常会制造不同等级的地质,只是这一次正好波及到了水洼的存在。

这是一次低烈度的地质活动,最终后果也不过是撕裂了一处本就不算大的冰层,所造成的影响也仅限于此。

然而当裂缝的宽度缓慢扩张,“尖刺”发出的微波终于不再被近百米的厚重冰面阻隔,以光速逃脱了这个束缚它不知道多久标准时的水洼。

从裂缝中逃逸出的微波越来越多,它们强度不算小,但在被重重阻隔后能够发送出来的强度就太微弱了,只有在特定的角度才有可能接收,同时传播不了多久就会衰减到无法辨认。

这只是“尖刺”发出微波中极小的一部分,在被水洼的冰腔面漫反射后逸散的一小部分,指向性极低,很快就会混杂在自然星体辐射中消失。

尖刺辐射出的微波并非是无序的,而是不断重复、非常规律的短促频率,显然是携带有什么信息。

四十多万个标准时以来,它一直试图联系轨道上的中继器——也有可能不在轨道上,也许早就被陨石撞成了碎片,也可能早已失效,毕竟那只是个仓促之间拼凑的小东西,说不准几百个标准时就会报废。

但现在尖刺对外取得联系的唯一希望只有中继器,主体部分已经近乎完全损毁,通讯系统本就不是什么坚固的东西,事实上主动天线早就失效,至关重要的中波通讯器根本无法修复,长波通讯器的弦也没有完全幸免。

所有正经通讯系统中,只有长波通讯器剩下了一根接收弦,但被破坏后的精度很低,也没有发射能力,除非发射源在90个光时的距离内否则无法有效接收。

90光时,也不过恰好覆盖一颗星星的星域而已,初世界的船来到这里不用发信号也能找到它。

尖刺努力利用剩下所有还能运转的东西,也只能利用最简单的原始波对外发送信号,希望六号星体轨道上的中继器依然有效,并能够接收到信号。

这种尝试几乎从它困在这里开始就从未停止,整整四十万个标准时,脆弱的原始波大多数时间都被冰层阻挡,少数时候趁着地质活动周期泄露出一点,不过从未得到回应。

但尖刺并不焦急,它没有生命,只是忠实地执行从诞生那一刻就被写入的命令,直到死去的那一刻才会停止——已经不远了。

四十多万个标准时中就这样度过,直到30个标准时前,长波通讯器仅剩的那根弦拨动了,是一束同样微弱,但发射源极其靠近的长波,尖刺认出了它,并作为现存最高指挥等级做出回应。

回应的原始波依然被困住,于是它像过去四十多万个标准时里一样重复。

仅此而已。

主体里曾经存在的低熵体早就不复存在,他们只留下了信息和指令,尖刺要做的就是执行命令,传递信息。

源源不断的微波从土卫六表面的冰层裂缝中发出,经历了大气的衰减后大打折扣,只有靠近土卫六的轨道并经过特定窗口,才有可能接收到这些信号。

土星拥有太阳系最壮观的土星环,土卫六也有自己的卫星系统,只是几乎可以忽略掉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微波从裂缝射出的方向上,距离土星地表1000到5000公里的空间接收信号的可能性最大,这是因为土卫六的大气高度就有975公里,而5000公里以外的信号衰减就太严重了。

距离土卫六470万公里以外的土星环中,一颗很小的陨石高速掠过。

它的表面被冰等化合物覆盖,远远看去就像一颗普通的微型冰陨石,或者看成一个大冰块都不为过。

在阳光能够照耀的那一侧,这些化合物被加热气化,然后迅速消失在真空中,只是规模太小,无法形成彗星那样的尾巴。

陨石表面蒸发的气体依然产生了微弱的反作用力,使陨石微微偏转。

陨石轨道不断被表面蒸发的气体推动偏移,原本它应该与土卫六擦肩而过的,现在却可能被其引力捕获。

一望无际的空间中,在星环中穿越的陨石始终在气体作用力下运动并缓慢自旋。

阳光下一侧附着的化合物已经快要被挥发干净,改变轨道的趋势也开始更加变缓,开始露出陨石微微反光的灰黑色粗糙表面。

就在阳光要将它的一侧表面完全展露出来时,陨石以一个不可思议的方式绕着自己的长轴缓慢旋转了约120度,让被更多冰化合物覆盖的那一侧暴露在阳光下。

新的化合物重新开始蒸发,继续维持之前的大致加速度,保持改变自身轨道。

中继器表面的覆盖物越来越少了,它已经几乎失去了所有行动能力,此前它就一直被这些覆盖物包裹,处于深度静默状态。

三十个标准时前,一束长波唤醒了它,中继器依照逻辑做出决定,去寻找离自己最近的船。

船在六号星体的第六号伴星上,同样处于失联中,中继器需要以最节省燃料的方式慢慢靠过去,并确认船的状态。

附着在它表面的这些冰化合物是可以利用的动力,它已经环绕六号星体很多圈,慢慢将自身运行轨道的椭圆拉的越来越偏,现在已经几乎与第六号伴星交叉了。

相对于它等待过的漫长时间,抵达几乎是近在眼前的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