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 第222章 还有一个办法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第222章 还有一个办法

作者:红酒花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2:46: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十号火箭于8月12日首飞,飞行任务后半段失利。”

当第二天的头条新闻出来时,许多观看了发射的观众都觉得很不可思议。

因为大多数人的理解中,长征十号既没爆炸也没偏移,怎么就会失利呢?明明是成功了啊。

而在随后午间新闻对长征十号总师云洪军的采访中,后者只是顶着疲惫不堪的眼睛表示:“正在积极查找原因”。

实际上团队已经初步确定,那台YF77关闭就是发动机本身的问题,与箭体无关,应该是六院的事。

而刘明路已经连夜飞回长安,从厂房里一次性拉出了4台YF77样机,放在试车台上进行测试。

8月13日晚上7点,刘明路阴沉着脸命令:

“第5次1000秒长试车,开始!”

一个小时前,4台发动机都经过了500秒试车,全程没有任何问题,但刘明路马上要求组织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又用最快的速度调来了液氢罐车。

这一次,在3号发动机持续运行了670秒后,随着一声爆响,发动机核心的涡轮泵叶轮裂开,高速运转的破片直接将喷管打出一大块缺口,发动机紧急熄火。

其余两台发动机的测试也立刻中止,原因显然已经找到了。

刘明路只是远远地往发动机残骸里面看一眼,就知道是自己想到的那个问题。

大推力氢氧发动机,还是太难了。

70年代初,航天局从当时现役的主力毒发YF20上改出了YF70氢氧发动机,正式化是随后的YF73,四燃烧室还不到五吨推力;

随后是YF75,单燃烧室8吨推力,用来给长征三号系列做上面级,再然后就是2002年启动了YF77项目。

YF77的真空推力是70吨,是YF75的八倍多,这么大的跨度,加上氢氧发动机本就是最难的那一种,使得研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但14年的研制过程加上累计5万秒的试车还是让他们相信YF77已经拥有足够可靠性,哪怕这个数字实际上并不算多。

阿美航天飞机主发动机S**E的累计试车时间可是超过了10万秒才迎来首飞,所以YF77的经验不能用丰富来形容。

而且由于液氢分子小和温度极低的特性,使得液氧液氢发动机的管路材料及加工要求非常高,恰好又在某些方面是航天局的弱项。

刘明路沉默了很久,然后让剩下三台发动机再进行1500秒超长试车。

在连续进行了两次后,2号发动机的推力在1020秒时开始变得不稳定,它的氧泵出现了故障,使得燃料供应不够连续,在推力大幅度波动几次后,淡蓝色的尾焰也突然消失,2号发动机熄火。

4台发动机2台故障,显然已经能说明YF77的设计是存在问题的而非是偶然。

而之前从未做过如此的超长试车试验,最担心的问题也未被发现,现在终于显露出来了。

14日下午,云洪军和刘明路联合编写的长达4000多页的事故调查报告放在了佘院士的面前。

佘院士看都不看那几坨跟转头一样的纸,随意地推到了一边,捏着手看向面前明显没有休息好的两人。

“坐,都坐,又没犯法站着干什么。”

他亲自起身让两人坐下,然后去泡了两杯茶,把椅子搬到沙发对面坐下。

“长征十号的基础构型是我做的,用什么发动机也是早就定好的,怪不到你们头上;

10个月,长征十号这么赶出来没把发射台炸坏就算成功了,而且全国人民也没怪你们的意思,已经做得很好了。”

民间确实没什么剧烈反应,对于航天局对外通报的发动机故障也没觉得很严重。

因为在99%的人眼中,火箭既然都飞出自己的视野都没炸,那基本就算成了,剩下的都是小问题。

但云洪军显然不这么想:“不,都是我的责任,要是有航天员坐上面运气好还能回来,运气不好……”

“发动机是我们……”

“好了,我不是来让你们担责任,也不是让伱们写检讨的。”

佘院士指了指身后的那厚厚一摞报告:

“这些东西只会在档案室里,没人会去看。我只想问你们,有没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在2017年4月份,能不能带着新一代载人飞船完成遥二任务飞行?

我们的首要任务,依然是登月!”

长征十号的遥二飞行将会把无人的载人飞船送到月球轨道再返回,然后下一次是载着至少三名航天员进行一次全拟真载人绕月飞行,再下一次就登月了。

如果遥二任务出现问题,那第三次就不能载人,意味着除非第四次绕月飞行直接冒险改成登月,否则就势必要将载人登月的日期延后到2019年。

这一次首飞只坏了一台YF77,所以还是完成了所有测试,三级这次用的是两台YF77,好在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

但足以说明YF77对长征十号的重要性,宇航员一旦脱离大气层,到底能不能安全完成任务并返回,就全靠YF77了。

六台YF77,任务过程中一台也不能坏!

刘明路捏了捏拳头,站了起来:

“YF77的主要问题在于涡轮泵轴承和叶轮的问题,6个月,六院用6个月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

6个月解决问题,一个月测试,半个月生产遥二火箭用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够的。

佘院士点点头没有怪罪为什么70吨级的YF77也这么久的问题,氢氧发动机的研制难度他很清楚,而且航天局之前也没有任何经验。

6个月看起来不短,但要知道YF77可是14年前就启动了研制啊。

“还有个办法。”

云洪军突然开口:

“新远公司有两款氢氧机,H50和H240,真空推力分别有50吨和340吨,可以拿来直接用,不改构型都可以。”

H50和H240的命名规则不太一样,H50是真空专用,所以数字就直接是真空推力;H240有两个版本,一级使用的版本海平面推力240吨,真空版也就是新远二号甲和新远三号用的喷管特别加大,真空推力340吨,比冲466秒。

一台H240完全顶的上四台YF77,两台H50也能取代两台YF77,虽然推力略小,但比冲达到了459秒,优于YF77的432秒,差别不大,能用。

至于新远还有的一台H80,此时正在进行测试所以还不知道。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