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 第211章 调整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第211章 调整

作者:红酒花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2:46: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关于未来的计算机和芯片技术你怎么看?”

林炬:“我并不是很懂这些,所以我让王民江带着微电子部门出来单干,而且黄河半导体将会是多家持股,让整个半导体行业去想。”

上级:“但是你的意见很重要,在航天上你也不是专家,但是新远宇航动力做得非常好。”

话说到这个份上,林炬也不再推脱,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推进三进制技术的优点:

第一,三进制技术是全新的,没有国外几十年构筑的专利壁垒,只要我们够快,就能彻底树立权威;第二,在制程工艺落后的情况下,如果软件、硬件配合得当,三进制的性能优势可以超过主流支撑的二进制芯片。”

上级很赞同地点头:“是的,科工委说,这是一个真正可以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林炬:“但是,要想达到这些目的,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将三进制技术铺开,从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生态建设,从EDA设计、晶圆制造、封装工艺等多方面腰重新洗牌;

这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如果完全适应,那么我们会树立起与现在世界半导体截然不同的产业链,到时候可能在表面,互联网上没什么区别,但是底层应用就是完全不兼容的。”

上级:“某些方面来说,不是坏事。”

华国能撑起三进制,如果真的全面应用,最可能的是外国厂商要想办法适应这套体系而非出走,这么庞大的市场不可能轻易放弃。

“那么,我觉得可以借此机会,抛弃掉原来的一切,另起炉灶干干净净地重构产业链,发挥我们的传统优势,快速占领市场,只要能拿到三分之一的市场,胜利就已经属于我们了。”

传统优势?上级想了想,大致明白了。

“我们的大型半导体企业基本都是国企,所以……会战,半导体会战?”

“对,我们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围绕它建立配套体系,通过大量的人员和机构参与快速铺开新标准体系,把地位稳固下来。

而且这并不困难,起点已经相当高了。”

上级:“那么,伱觉得国家要向这里面投资多少?”

林炬:“先期的扶持至少要在三千亿级别,再之后就应该能通过市场盈利了。”

“如果真的能如此,那么黄河半导体将成为华国的英特尔、英伟达了。”

林炬:“那我就可以坐收分红和专利费了。”

……

7月22日,半导体峰会正式召开,参会的虽然全是国企,但已经基本覆盖了计算机产业软件以及硬件全方位的企业,可以说是足够自成体系。

峰会要连开七天,第一天林炬露脸了,之后就是王民江为主导,以及科工委做安排。

峰会完全是闭门会议,对外几乎没有透露任何信息,导致外界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这样的动作绝对不正常。

7月23日,峰会召开第二天,林炬就急不可耐地返回了基地。

半导体自然有专业人士去做,有成熟的三进制软硬件技术支持,应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反而他更想和谢廖夫交流,想知道这样一位传奇版科学家在这两天时间里做了什么。

这两天里谢廖夫当然没有闲着,他在前一天就已经正式担任了第一副总裁兼航天动力部部长,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人。

对于这样一名只有20多岁的年轻人掌管技术工作,整个基地没人不服气。

因为只要是研究院人员,都知道谢廖夫是谁,绝不会去质疑他。

谢廖夫刚刚掌握大权,没有急着进行改革,而是在慢慢熟悉整个基地的运作流程和项目计划,等林炬晚上回到基地的时候,谢廖夫依然在坚持工作。

见到老板,谢廖夫也只是礼貌性的站起来行礼。

“老板,很高兴见到你。”

“应该是我这么说,谢廖夫,我是第一次见到活着的传奇。”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我是谢廖夫,正在为公司而努力。”

谢廖夫转身转过电脑屏幕,上面是公司内网的数据库,这里包含着新远所有的秘密,由星辰一号计算机和“山海”时刻监管,里外防盗措施极其严格,想要访问也需要复杂的手续。

“首先我要说新远的储备技术先进程度和数量多到让我吃惊,这些技术已经差不多能够支持整个太阳系的探索了,这相当好

但是,问题也有很多,首先是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

谢廖夫所提出的问题是林炬从未想过的,新远的生产效率依托基地那可是快的惊人,高度工业化生产,研究院简化设计工作,是多少航天机构想都不敢想的。

不说别的,就同时开建两架H2M,130吨级航天飞机6个月完工的能力,NACA全盛时期都难以办到。

这个生产效率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谢廖夫:“我了解到,山海是从源于SC09的,能完成高精度操控的人工智能,而且处理能力非常强大,这样的人工智能仅仅用来进行运算和内部网络管理太浪费了,让它介入生产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但我的意思并不是让人工智能去操控机场,这一点现在的数控加工设备就已经够高了,也不需要节省这一点人力。

我们应该用计算机为每一个产品规划生产流程,从原料初加工到最终成品,以分钟为精确单位,划分每一个流程的时间和加工顺序,在短时间内做到生产线的效率最大化。”

林炬用了不断的时间仔细咀嚼才明白谢廖夫的意图,并不是让人工智能接管生产,而是通过人工智能制定效率最高的生产计划,根据不同的零件加工特点排序,已达到最能节省时间成本的目的。

这让他想起了OGAS,两者的思路都差不多,但林炬有一些不同意见。

“可是,新远依赖供应商,B级基地有现在的强大产能,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很多部件我们依靠华国成熟而全面的产业链外包出去了,相当一部分零件需要他们生产出来才行。”

谢廖夫:“那就让他们也必须接受我们的生产计划,在自己的产能和我们的产品之间,调整出最好的时间,在对我们的产品尽可能少的干扰下及时供应零件。”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