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 第105章 长征十号

让你造拖拉机,你去造火箭? 第105章 长征十号

作者:红酒花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2:46: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众专家也是老人精,明白这是真的一场硬仗,不得不打了。

但是现在规划三年时间实现登月,麻烦可不少呢。

佘院士沉默了很久,然后抓着笔缓缓开口:

“最大的问题,是火箭。”

其他的专家们被他一开头,也就分析了起来:

“没错,我们有载人飞船研制经验,还发射了嫦娥三号探月,前期的技术积累怎么也比阿美当年强多了,技术上不是障碍。”

“着陆器得到先期方案都有好几个,月表软着陆并不是毫无准备。”

“地月转移轨道运力至少55吨,这是不可妥协的硬指标!我们的航天员坐的可不是洗衣机。”

“长征五号的基础上改?”

“没有必要,毫无改进潜力的保守构型。”

“……”

这样的讨论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其实这些内容早就被想过千百次。

从阿美开启太空竞赛的时候,华国也同步开展了自己的航天工程“曙光计划”,钱老还设计了用于载人登月的巨型火箭长征十号。

后来,92年航天工程重启的时候,每出现一款新火箭,航天局的专家都会琢磨:怎么利用现有的技术登月?

包括地月转移轨道运力只有8吨的长征五号,设计的时候设计者都在想怎么让它去登月。

理论上长征五号当然也可以,毕竟登月飞船不是一个整体,可以一个一个分开发射,五到六次发射进行组装,然后再发射载人飞船上去奔月。

但这种拼凑式登月low不说,主要还是风险大、成本高、意义小,除了能登月外什么用都没有。

而且由于需要多次对接,风险和难度都很高,除非是登不上月球外星人就来侵略地球了,所以这个方案最好还是排除。

那么无论怎么讨论都绕不过去巨型火箭了,新远二号都不行,得是新远二号甲或者新远三号这个级别的巨型火箭。

但是想一想长征五号开发的磕磕绊绊,从09年立项到现在都没首飞,相反土星五号也才不过用了七年时间。

当然阿美那个时候是举国体制不可一概而论,但差距那么大还是让人看着难受。

上级多多少少也明白,有些不甘心的说道:

“难道以我们多出的半个世纪时间,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实力,不能憋出一枚重型火箭吗?”

佘院士握扣住双手,抵着头思考了十几秒后抬头,征求什么一样看向列席的专家:

“长征九号是来不及了,10米级箭体开发需要太久时间,我们必须尽量多的利用现有技术,只能采用5米直径箭体。”

长征五号火箭虽然还没有首飞,但5米直径的箭体早就通过了验收,这是合格可用的,10米级还是一片空白,时间太久。

箭体解决了,那就是发动机,这才是关键,所有人看向了六院的专家,后方沉思片刻:

“这……我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并联多个YF100,还有就是YF130,并联两个燃烧室,与YF100同源;

这个设计除了推力一无是处你们也知道,也不能复用,所以也一直没下决心,要是现在确定下来,一年……9个月吧,先期必须有10亿预算,我们努力用7个月的时间造出样机,尽量再用1到2个月内让它质量稳定下来。”

嗯,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也有了,那最后就是构型。

航天一院的院士科学家云洪军拿出一张白纸,边写边画。

“5米直径,那就只能多捆绑些助推器了,助推器……也必须用5米的;绑4根助推器,每个助推器两台YF130,芯级的话也使用两台。

10台YF130,按照今年交流会的数据海平面推力,那就是4890吨推力,箭体重量3600吨,近地轨道运力12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力要看二级发动机,4台YF77吧,总推力270吨,往月球送45吨载荷应该没问题的。

YF100并联方案不考虑,太多了,少说也要三十台,会出事。”

上级看了看白纸上的简笔画和数据概要,皱了皱眉:

“45吨,离55吨还差接近20%呢。”

“那就再来两个助推器。”

说话的是佘院士,他也是被新远宇航动力或者林炬逼到有些崩溃了,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再周围画了6个差不多大小的圆圈。

“6枚助推器,14台YF130,推力6486吨,起飞质量4930吨,近地轨道运力15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力55吨,够了,绝对够了。”

其他人想象了一下芯级5米的火箭捆绑6个5米直径助推器的场景,顿时打了个寒噤。

“不行,6枚助推器的震颤太大了,箭体之间的间隙恐怕只有30CM,容错率太小了。

而且整整14台发动机,28个喷口!不行,绝对不行。”

“分两次吧,6个助推器确实风险太大,两次,能送90吨过去,不仅能登月,月面科研站也能凑齐了,向左调整一点,45吨载人登月够了,其他的下一发火箭解决。或者是在轨对接也行,现在不是50年前了,月轨对接的风险可以接受。”

一院的云洪军再次发言,这一次赞同他的人很多,都在点头。

佘院士也想了想:“那我没意见,我们…姑且叫他长征十号吧,一发验证,一发带载人飞船验证,一发载人绕月,一发载人登月,一发送科研站,一共五枚火箭完成初期登月计划。

我们把着陆器的一部分质量转移到科研站那里,或者是在载人绕月时扔下去一部分,那就没问题了。三年多,25个5米直径箭体,赶一赶,肯定能做得到。”

上级看了看其他人,似乎再没有反对的意见了,于是身体前倾又严肃的问了一遍:“那么,这个……长征十号,倒也配得上名字,告诉我你们要用多久?”

一群专家交头接耳,过了一会儿后佘院士总结:

“一级箭体马上就能够制造,YF130在10个月内交付,二、三级用的YF77、YF75都是现成的,让津沽火箭制造基地加加班……明年的8月,首发长征十号可以在这之前首飞,每一发制造和检验需要间隔8个月,不过到后面津沽火箭基地的产能上来应该会快些,预计在2018年8月实施载人登月任务,最晚不超过2019年3月。

如果出现意外,有一枚火箭没有成功,那我们就把发射月表基地的那一发火箭省下来,先进行载人登月,最早最早是2018年的3月,但这是最理想的情况。”

佘院士说完,又想了一会儿:

“每一枚火箭造价约15亿人民币,研发费用至少40亿,载人用的新一代飞船、着陆器等开发至少也要50亿,算上备件和验证,我申请为载人登月工程审批200亿元预算,今年至少批复40亿。

而且要对火箭制造基地和发动机制造基地进行大规模扩张,额外投入怎么也要20到30亿。”

佘院士说着自己都有些害怕,航天局从来没有在单个项目中取得如此多的预算,连说起来声音都会颤抖。

不过这也是必然的,刚刚他们所有的讨论全部建立在超额预算支持的基础上,否则时间至少要延长一倍。

但他其实清楚,这还远未到华国航天的潜力上限,要是真的让世界第一工业国全力以赴,长征十号3个月撸一发都行,只是那样代价就太大了。

“既然这样,那我就要求你们在2018年8月之前将华国人送上月球,我命令,长征十号即刻立项!这份意见我会在最高会议上提交,但我要伱们保证,航天局,要在私人航天之前,把第,一,个华国人送上月球!”

上级着重在“第一个”上面加强语气,因为这个第一才是长征十号存在的意义,否则根本就没有必要。

林炬万万不会想到,航天局破例开展竞赛竟然不是因为阿美,而是因为新远宇航动力!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