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灵异 > 六孛局非寻常报告 > 古黾的沉睡者 第11章没有被记载的古黾

‘尔苏人’居住在四川西部地区,‘沙巴’指他们民族中从事原始宗教活动的人。

‘沙巴’是尔苏人的祭师,在社会生活中,相当于纳西族的‘东巴’、摩梭人的‘达巴’、彝族中的‘毕摩’。

‘尔苏沙巴文’也就是尔苏人经师使用的文字。

这种文字的起源目前还不清楚,据尔苏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和诸葛亮打仗时就有这种文字了。

但我认为,这种文字应该更古老,说不定跟‘古蜀图文’和‘古夷文字’的起源发展类似。

陶罐中皮质卷轴上的这些文字跟沙巴文很像,但也有些许不同。

皮卷上的这段文字一共30多个字符,分列成行,字形少有重复。

上面的一部分字符形体与它所代表的事物有明显的一致性,可以从单字体就能推知它所代表的意思,但有一部分晦涩难懂,还有一些异形字。

我当时虽然尝试着释读,但因为缺乏对这种文字的深入了解,所以大致释读出的也不是很清晰。

但不管怎么样,在那段字符之中,还是有一处惊人的发现。

皮卷上面,提到了一个从没被记载过的神秘文明。

这个文明叫做‘古黾(měng)’。

文字内容大概是跟古黾国的独特宗教祭祀有关,但其表达的意思,因为没有任何相关资料支撑,所以无法揣测其意。

随后我们沿着‘古黾’这个罕见的名称,开始在浩瀚的正本古籍之中查找,但收获甚微,几乎文本记载中没有提到过一星半点。

所以我们怀疑,也许是因为我们释义过来的文字有所偏差,再或者这个文明存在的时代,正是华夏处在萌芽之中,古蜀还处于石器时期,所以关于它的信息,并没有过多记载。

在这些正本之中没有找到线索后,王立涛博士并不死心,他打算去查阅一些志怪杂谈的古籍,想从中找到蛛丝马迹。

但我们当时并不赞同他这样做。

一方面,这类古籍中的东西都是备受争议的内容,难登大雅,并不能成为可信的历史;另一方面就算是找到了线索,以此佐证也难以在考古界有信服力。

但王立涛博士坚持自己的想法,他真的去查了很多这方面的古籍。

最后还真被他找到了一点线索。

那是出自先秦的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大荒杂本》。

书中有一篇提到了一个以崇拜‘司惹’的半人族群,叫‘鼃黾(wā měng)氏’,曾经在华夏未成之前就活跃在四川西南的群山之中。

这是王立涛博士在很多这种怪异古籍之中,唯一能找到跟‘黾’有关的记载,并且还是发生在巴蜀地区的。

并且‘鼃黾’在古时形容的是一种蛙类,在字意上更贴切于陶罐上的图纹和皮卷上提到的古国。

更重要的是,不知是不是巧合,这段传说,还跟巴蛇有关。

据古籍记载,鼃黾氏族人并非人类,它们的祖先曾是半蛇半人的异类,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鼃黾氏演变成了长有一只眼睛的人类。

而鼃黾氏崇拜的‘司惹’,也并非是一个图腾,那是存在于群山地底深处的一位神灵。

古籍中描绘这个神灵有着巨大慵懒的身躯,如蛙类般巨腹的人形。

它在终年不见阳光且人类无法想象的黑暗深处居住。

并且神通广大,对它的信徒持有一种奇特的善意。虽然不乏有血腥的献祭,但这位神灵似乎很愿意庇护它的子民。

但是书中还记载着,鼃黾氏其实起初并不是崇拜‘司惹’。他们更加古老的先民,就是那些半蛇半人的异类,最初崇拜着一条大的难以想象的蛇。

这条蛇被描述的很不可思议。

说它的身躯沉在群山之下,环绕着整个巴蜀,而它的头颅则安歇在地底的深渊里。

这条蛇被鼃黾氏先民称作‘巴蛇’。

巴蛇如此巨大,只要稍动一下,就会地动山摇,导致山崩地裂,因此它通常会保持静止。

古籍上并没有记载鼃黾氏先民为何之后会放弃崇拜巴蛇,也没有提及为何会转而崇拜‘司惹’。

总之后期鼃黾氏族人崇拜司惹之后,就从半蛇半人的状态,演变成了拥有一只眼睛的人类。

虽然这本书描述的东西完全趋于远古传说,可是王立涛博士当时觉得,从这本书中得到了某种启发。

因为整件事还是缺乏决定性的物证,王立涛博士想探究清楚这个没被记载的神秘古国,他要去实地考察,寻找一切能够为之提供佐证的线索。

王立涛博士似乎一下变的痴迷起来。

他认为这个古文明的源头,就在川西南那些与世隔绝的群山里。

我们剩下的这些人,虽然也对此次研究有很大兴趣,但的确苦于没有太多的证据来证实古黾国的存在。

光凭着徐卫平他家那三样东西上的不完全信息和线索,去寻找已经消失了的千年甚至万年的史前文明并不是件可靠和容易的事。

虽然考古研究的精神,是持之以恒、刨根问底;考古学家是为了解决某一发现的来龙去脉,持之以恒地奔走于田野山间、求索于文献、交流于同道。

但我们苦于各自的一些无奈和手头上的工作,所以暂时无法脱身跟他一起前往寻找。

当然其中不乏是一种借口,因为除了王立涛,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觉得花费大量时间去查找希望渺茫的事物有些不太现实。

王立涛博士倒是表示理解,而且他并没有打算让我们一起去。

他想先做这方面的深入研究,他亲自去雅安一带寻找线索。

他跟文管所请了很长时间的假期,用于寻找古黾国的踪迹。

当初徐卫平爷爷的遭遇,是在雅安深山的哪里,徐卫平并不清楚。

也许当初有很多原因,许卫平他爷爷并没有留下详细信息传给他,所以王立涛博士只能对雅安地区一一排查。

那是去年的5月中旬,王立涛博士带着探险器具和生活用品,踏上了寻找古黾国的征途。

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寻找古国的的范围,除了雅安,还扩大到了甘孜、凉山,并且走遍了这三个州市的各个名山、区、县还有民族乡寨。

在那期间,王立涛博士一直都跟我们有着联络,直到我们收到那些相关信件的前两个月,他突然杳无音信,再未跟任何人联系。

他的失踪,以至于所有人都以为他遭遇不测,意外在深山里了。

当大家都在替他惋惜和崇敬之时,王立涛博士突然就给我邮来了那些信件,信上声称他找到了古黾文明,并且还附上了几张具有代表意义的相片。

信上把具体位置也补充上去了,并邀请我们一起前去探索。

约定的集合时间和位置也给安排好了。

当我把相片给其他的那三个人看的时候,这让大家精神都为之一振,同时也对自己没有探索毅力的行为深感惭愧。

王立涛博士发来的相片是一组原始壁画。

壁画鲜明而生动,但从相片中显现出的环境来看,似乎都是处于某个极度的黑暗之中。

我们猜测,那一定是山底的某处,也不知道王立涛博士是怎样千辛万苦才找到那里的。

于是我们几个商量,决定不能再错过这次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为了能更好的前去探索,我们还邀请了地质学家卢韦明一同前往。他听闻了大概之后,爽快的答应了。

七月中下旬,我们准备妥当,打算去王立涛博士指定的雅安石棉县栗子坪乡集合。

结果在出发的当天,我身体不适住院了。

所以这次探索行程有变,只能他们四个人前去跟王立涛汇合。

这还没几天呢,我在医院就接到了电话,说是他们在那边出了意外失踪了。

听说具体情况不明,搜救队也去了,但是未果。

这就是全部情况了。”

刘崇光博士中间一丝没有停缓的说着,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描述之中,等他说完后,这才看向了冷戎和众人。

顾雨虽然听的云里雾里,但她还是忍不住在一旁暗暗发笑,因为冷戎组长的头仰在沙发上,睡的都快冒出鼻涕泡了。

“冷组长?您...?”

冷戎猛的睁开眼,挠了挠脖子。

“您不愧是讲历史的。”

刘崇光博士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我在学校习惯授课,讲述上可能有些冗长,见笑了。

我都叙述完了,那我们现在出发吧?”

冷戎一口白牙笑了,抬眼看着博士说道:“您不能跟我们一起去。”

显然这句话让刘崇光博士感到很意外,但他没有多问,只是用目光传递着疑惑。

冷戎从沙发上坐了起来,刘崇光博士起身看着他,眼睛中带着恳求的目光。

冷戎还是面带微笑。

“我们下去搜救,这不是为您着想嘛,里面的情况不明,一下失踪了五个人。”

冷戎说着,特地还用手比划一下五个。

一旁的顾雨有点不明白冷戎组长是什么意思,她不禁觉得有点奇怪。

既然不带着刘博士,那把他请来单纯就为了讲解这些事的来龙去脉吗?

刘崇光博士的脸越发白了些,不知跟刚才讲话讲的多,太费气儿有没有关系。

顾雨觉得刘博士似乎身体哪里还有些不舒服。

刘博士微微皱着眉,眼神还有些黯淡。

“冷组长,我就想在有生之年不留遗憾,想去亲眼见证一下王立涛的发现,说不定那悬而未决的谜团也能解开。

带上我,以我的知识和阅历,肯定对你们寻找到他们有帮助的”

冷戎摸了摸下巴。

“可是您刚才不是说了吗,临出发前,您都病倒住院了,这身体能行吗?”

刘博士一听冷戎这松动的语气,一下露出了笑容,赶忙说道:“没事的,不打紧,我还年轻。”

不知为什么,顾雨总觉得他们有些怪怪的。

而且她看到冷组长的眼睛中,闪过一丝意味不明的目光。

冷戎看着刘博士,表情一下舒展开来。

“那好吧,我看您似乎已经准备好了,那咱们现在就出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