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灵异 > 人性空间 > 第十四章《人性的多元》

人性空间 第十四章《人性的多元》

作者:苗洪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05 12:43:1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因为多元,所以完美,因为多元,所以分类。在我们的故事一开始,曾经有一个深夜我给子影冲咖啡的情节。子影患有严重的失眠症,除了喜欢服用大量的镇静剂之外,有时候还喜欢喝咖啡。实际上这个情节的设计,仅仅只不过是为了维护文学创作的情节元素特征而已。因为如果一定要这个情节即便要表达某种含义的话,那么它应该是多样化与多元化的,随便您设计成为子影冲牛奶,板蓝根冲剂或者说威士忌,马爹利也可以。或者说,您什么也不需要做,只是以保姆的身份陪同子影在客厅里聊天也是吻合情节与特征的东西。至于你们聊了些什么也不重要。而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在以对话及语言描述的方针,通过人物之间彼此的对话,去进行着对故事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对话。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设计这些对话及场景的目的无疑就显得语言实用话了。而我们的读者在长期的阅读行为中也养成了根深蒂固的从人物对话中体验对话内容中所隐藏的故事推动力。这是个理想阅读再进化的时代,或许这个时代的到来,赋予你从未过有的多元阅读体验。

有些作家曾经尝试着以创作所闻无情节作品的方针忽略情节在创作本身及阅读中的好奇心支撑。而实际上,作者这样的设计用心是值得肯定的创作方针,但是作者没有考虑的是,当您的这种无情节作品一开始启动时,就为读者带来了幻想及想象的余地,机会及空间。事件,地点,人物本身就是写作要素,除非你的作品不涉及这些要素。而实际上任何人也做不到关于这些要素的忽略不计。甚至包括非文学文本的学生论文,学术报告也不可能避免。学术论文最终目的是要在归纳实验场地,实验项目,实验研究员各种不同类型实验过程,结论的基础上完成论文创作的。只不过是我们在这里没有将学术论文转换成文学文本阅读而已。

实际上,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总能带给您最精彩的研究流程,及专业技术人员思维曲线的变化。而实际上,某项科技实验的背后,都是科研人员对话交流,语言概括的结果。之所以我们没有对论文发生相应的阅读兴趣,并不是论文文本本身属性的限制,而是我们在长期阅读中所形成的情节思维定势限制了我们的阅读论文的选择。对于一个长期阅读具有情节元素的小说习惯及体验的读者而言,让他去阅读毫无情节,地点或人物的诗歌或诗词作品时,不用多说,他肯定是绝对的不习惯。小说具体的细节及对话让读者形成了一种依赖具体语言,情节理解作品的惰性,如果文学作品一旦有天失去了具体的细节描绘或人物语言的展示,那么这些读者必定会感到非常具有挑战力的来临。他们习惯于文学作品作品具体细节填补他们想象力发挥的懒惰。

而实际上,当这架钢琴一出现读者视野的时候,它以布满灰尘的形象出现的相关描述,就给读者所产生的第一印象是,钢琴之所以以这种与客厅豪华摆设极不相称的姿态出现,背后肯定有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到底是什么,我们并没有做出比较详细的后续描写。因为对于这架钢琴来说,只有在我们知道它是在什么时候被摆在这里的具体时间之后,我们才能继续作出某种进一步程度的文学描绘。它或者说是子影没有嫁过来的时候,它就一直象现在这样本来就在那里,它或者说是在十年前子影丈夫奔赴澳大利亚之后才摆在那里,抑或可以说是楚紫死亡之后才被摆放在那里。而另外,假如我们把这架钢琴出现的时间放在子影嫁过来之前的话,那么就必须承认的是,这所豪华的别墅在子影结婚之前就存在了。

如果这一假设确定,那么子影丈夫在与子影结婚之前的前夫人,肯定对钢琴也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在子影嫁过来之后,尽管浓厚的艺术基因促使她也不约而同的喜欢钢琴。只不过是因为这架钢琴是前夫人使用过的物品她才不喜欢,而在此基础上的又一推理是,之所以她不喜欢这架钢琴的前提下钢琴依旧摆放在那里,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子影丈夫的极力坚持之下它才一直平安的被安置在这个地方。所以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去打扫。可是,假若一个作家真的这么描写的话,可是问题又来了。如果子影从心地不喜欢这架钢琴存在的话,那么她就没有必要关照我不要去打扫钢琴上面的灰尘,甚至,子影可以在丈夫出国后就把钢琴丢弃或放置着一个并不显眼的角落。而另外,即便是丈夫极力坚持之下才摆放了这架钢琴的话,这其中有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又来了。据可靠消息,丈夫只是在原先的夫人去世有一段不小的时间间隔之后才与子影举行的婚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丈夫实际上是爱子影的。所以他不可能将原来使用过的物品摆在面前給子影带来没有必要的心理阴影及心理压力。而另外一种可能还在于,假如我们再依然坚持认为这架钢琴是原女主人物品的话,那么还应该存在着的问题是,在这个家族里,有一个权力更大的人物在强迫子影的丈夫在原夫人去世后为了怀念而一直被安排在那个显眼的位置。

另外,当某一作家一开始叙述的时候,就把钢琴摆放在这里的时间定位为子影嫁过来之后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叙述就是,子影在使用这架钢琴的时候,出于唯心主义的思考方针,坚信这架钢琴是一个带有某种诅咒的不详之物才一直不再使用它才导致钢琴布满灰尘。这种有神论的描绘方针,实际上在我们目前的一些充满超自然力量的文学创作中比比皆是。但是,唯心主义的文学创作并不等于就是置逻辑性及逻辑推理不顾。因此在这里同样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如此,子影为什么不去将钢琴处理掉或者说转让给别人,没有必要让钢琴在这里继续呆下去。可是,问题到这里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因为这架钢琴的诅咒并不是因为将钢琴丢弃就能完全被化解的超自然属性。所以对于子影来说,只能将它无可奈何的继续存放在这里。从这个解释来说,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道理或者说对于神学意义的遵循。可是,接下来的问题在于,既然是不详之物而又不能随意的情形之下,子影只有将它打扫的干干净净才能表示自己对神灵的虔诚心理。因此,这种对钢琴的描绘也是不能成立的。

如果,我们把这架钢琴出现在这里的具体时间确定在子影结婚之后,一家三口曾经因为在这架钢琴旁边曾经一起演奏圣诞乐曲度过圣诞而具有某种温馨意义的话,读者或许不再继续追究关于这架钢琴的其他逻辑问题。但是,这个描绘过程与现在它不能被打扫也构成矛盾。因为钢琴既然曾经给子影家庭带来美好瞬间回忆的话,那么现在也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打扫。

在西方国家的一部侦探题材的小说中,神探为了解剖钢琴与主人之间的秘密,曾经就每个琴键所受压力的大小以推测出主人喜欢哪些音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主人喜欢用钢琴演奏教堂的一些神曲。因此侦探以此为根据,作出主人一定是一位经常到教堂祷告的宗教教徒,因此,又从这个基础上推论出钢琴主人的被害与信徒有关。从表面上来看,这一细节的描写仿佛是合情合理。但是,如果仅仅根据每个琴键的受力情况就能推断出主人经常演奏什么类型的曲子,实在是未免牵强。而其中更加荒唐的是,侦探仅仅从主人喜欢演奏神曲来判断被害人是基督信徒的结论也不可靠。因为对于一个不信仰任何宗教的宗教外人士来说,也存在演奏神曲的可能。如果我们再叙述的繁琐一些就是,并不是每个宗教信徒都会使用钢琴演奏神曲。

所以说,任何一位作家在进行情节书写的时候,情节的准确逻辑性是很难把握的东西及范畴。除非您能够确认,你笔下的某个细节,在逻辑推理上是不存在漏洞的唯一场景。我们在前一章节中曾经描述过一个失去一条腿的男青年在高校附近演唱《大海》的情节。从整体来看,这个细节的描绘与我们这部作品没有任何逻辑性的相关之处。但是,如果我们在描述这个残疾青年演唱的过程中附带加入一个子影,楚紫,山戊,与浩或者说是我本人将一张钞票递给这个男青年的细节是非常轻而易举的事情。并且还可以加进更多的附带式描绘:对于子影来说,她可能是练功回来的路上看见男青年给他钞票;对于楚紫来说,他可以被描写为从保时捷轿车下车送给演唱者一张钞票,对于山戊来说,他很有可能将这个男青年好心的带回家,让他在这个寒冷的夜晚住上一夜。特别是与浩,无论他给男青年钞票时的情景是如何的,都呈现的是一个关于警民关系的画面,除非他当时是便衣。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作家所描绘的某一细节是否与主题有直接关系反倒成为一个相当次要的层面。而与此同时,我们在此基础上再设计一个林惠送给演唱者一束玫瑰的话,实际上与我们小说的主题也无关紧要。

如果在我们的故事进行到这里的时候,你必须要面对的阅读现实时,尽管您没有看到过任何属于精彩的戏剧化情节,但是您的脑海中一直随着我们这种近乎敞开式的描写方针中想象着基本几乎与作者同步的具体细节或情节。这是个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引起您某种再思考的年代。这是无法捕捉真实的年代,这是个以多元价值观为名义却做着隐藏真正价值的时代。一个老态龙钟穿着粉红色连衣裙到市场买菜的八旬老翁,竟然在直播平台获得超越运动会冠军的粉丝记录。

这是创造第九奇迹的时代,因为世界上的第八奇迹已经在美国人的《百年孤独》捷足先登了。当我们大街上看见一个拿着仿真的铜币充当唐代或者说更早一些年代的孔方兄时,您可千万别因为它是痈品就否定这种行为的价值,因为制造者有可能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因为制造奇迹的需要。而这个世界上第八奇迹的细节设计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表现故事的时代背景,实际上与孤独尤其是百年孤独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另外,马尔科斯在作品中有一句明显与整个故事主题毫无关系的语言,不知您是否记得:共同的理想和志向是促成伟大友谊的基础。所以不要去纠缠细节及文学作品中语言及对话的问题。因为这些语言及对话都是随时随地被安排在任何时空的东西。尤其是,我们的个别作家甚至为了追求人物语言与场合的逻辑性,就要求他的人物在吃饭时就一定要说与吃饭有关的话题。而当这些文学人物说出与吃饭无关的话题时,那么这种文学语言的书写就是不符合逻辑的。所以,从我们这部小说刚刚开始进入实际写作的时候就关注到了这个问题的非理性状况。与此同时,我们的观点是,在作品中设计一段精彩的人物对话比设计一段精彩的情节或细节更重要。如果在我们故事的第一章节中,花费大量的笔墨或篇幅去描绘子影与与浩对话时的具体场景是如何的话,那么到现在为止,您可能还不知道我们的故事进展的情况。

实际上,这些情节的描绘没有实质性的色彩。您也可能会为他们设计一个到咖啡厅喝咖啡聊天的情景,也可以描绘与浩如何在对话结束后送子影回家,然后送到之后目送子影走进别墅大院的细节。可是,这个细节的描绘根本不可能是逻辑性范畴之内的事情。因为关于这种细节的不可描绘性有很多因素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的地方:子影自己有自己的车辆,与浩在送子影回家时是座子影的车,还是子影和与浩同座在警车,抑或是子影开车,与浩座在子影的车子,再就是说,因为孩子自杀是当晚的事情,如何描绘子影回家冲洗血迹的场景,都是我们在为当时设计具体情节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这个情节一直继续下去的话,甚至会有可能出现与浩与子影打扫现场的场景。但是,这个时候,房间是否打扫还涉及到一个现场保护与警戒的问题。所以,一旦展开这个方面的书写,哪怕您使用三章的篇幅也无法完成具体的描述任务。——而另外,带血的拖把,推动的血波(血水)都是轩然大波恐怖意境的非常元素。而关于这个情节一旦被搬上银幕或屏幕的话,其实就是和泰国恐怖影片《蛇博士》一模一样的恐怖画面。

实际上当文学作品失去这些具体的对话及情节的交代及描绘时,就等于剥夺了他们阅读享受的快感,他们必须通过那些没有对话的小说去花费大量精力去想象文学人物说了些什么样的对话,而现在,他们必须通过主动的独立思考去随着类似作品一起动脑筋。在我们的这部小说当中,钢琴作为具体实物的文学道具,几乎在故事的一开始,我们就安排他进入了阅读者的视野。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交代这架钢琴的由来,一直是谁在使用,它现在为什么布满了灰尘等,那么关于钢琴这一道具在作品中的使命就寿终正寝,就好象影视中的某一角色,如果观众反映不喜欢他的存在,导演很快就会通过一个恰当的情节让他消失,永不出现。我们的这架钢琴也一样,如果一旦围绕钢琴的话题无限展开,那么关于钢琴的一切秘密也必然随着书写逻辑的需要迅即展开。而再到后来,当读者对这架钢琴已经了解很多的情况之下,我们再回过头来叙述关于钢琴所隐藏的真正秘密就会让读者产生非常不耐烦的心理。

而与此同时,那个神秘的老太婆,我们尽管强调了她的存在,但是却实际上一直没有安排的实质性出场。如果安排她出场的话,就要考虑到许许多多方面的非理性因素。尤其是她每年几乎是在同一个季节来到子影家是个具有隐藏性的前提。而这个前提背后所隐藏的关键问题是,是什么样的客观原因促使她必须在那个季节来而不是其他的时间。所以,很多属于概念多元的问题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解释清楚的问题。尤其是我们在这里可以肯定提醒读者的是,我们是一部实质上的现实性文学作品。既没有神学,也没有超自然主义的文学元素。它就是个简简单单的都市故事。

而关于这个老太太也不是一个如何具有宗教旨意的代表人物或代言人。她的某种目的性已经在作品中明确的被得以描述。她在原则上对子影家里的玫瑰为什么由红变白,提出了明确的质问。所以,整个故事的主题还是围绕玫瑰这个中心道具展示了多元化的具体揭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