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帝国支撑者 > 第五百五十四章 皇宫议事

帝国支撑者 第五百五十四章 皇宫议事

作者:暗夜之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24: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赛妈妈深以为然,点头称是。

二人密议一番,分头行事。

接下来,京师重新恢复了风平浪静,但随着各地武人的到来,京师逐渐热闹起来。

皇宫。

弘治高坐龙案之后,左右坐着几位大臣。李东阳赫然在座。

“马卿,此次武举准备得如何了?”弘治望着一位大臣笑问道。、

一位大臣站起身形,只见他面容刚毅,一缕白须飘在胸前,回禀道。

“启禀陛下,武举前期之事已经准备妥当,近日,各地武者尽皆于兵部报名,兵部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操持,数日之后,诸事就将停当,武举开试之期可期。”

此人正是兵部尚书马文升,字负图,别号约斋,又号三峰居士、友松道人。钧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迁福建按察使,升左副都御史,入为兵部右侍郎。历辽东巡抚、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在历任期间,巡抚陕西,整顿与各部的茶马贸易,换取番马,还生擒了平章铁烈孙,战功显赫,还曾协调过延绥、宁夏、甘肃三边军务,逐渐成为处置边事的专家。后被召回朝堂任职兵部右侍郎。继而又被派出辽东进行边备,后又三次赴辽东整顿,受到边军士卒欢迎。

但随后,被通政司左通政李孜省陷害,调往南京任兵部尚书。

弘治继位后,才被召为左都御史,弘治二年,被改任兵部尚书至今。随后又派兵深入西北哈密、土鲁番等地,解决赤斤、蒙古部等与土鲁番部的矛盾。

“好,马卿费心了!”弘治满意地点点头,转而面向旁边的几位大臣,“武举之事事关朝廷武备,诸卿还有何建议,不妨提提。”

面容瘦削,白面无须,仪表堂堂,相貌俊伟的中年人站起身形,冲弘治一拱手,“启禀陛下,臣有些话要说!”

“谢卿但讲无妨。”弘治一抬手,示意坐下说。

谢迁,字于乔,号木斋,浙江余姚人。成化十一年(1475)中进士一甲第一名(即状元),授以翰林院修撰。弘治八年(1495年),朝廷命谢迁同李东阳入内阁参与政务。当时,谢迁正料理父母的丧事,竭力推辞,直到居丧结束才接受任命。随即又晋升为詹事,并继续兼任侍讲学士。

谢迁向弘治致谢之后,坐下,侃侃而谈,“武举定为六年一届,实乃是朝廷之幸事,也是网天下英才之壮举。”

弘治及各位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应试者为各地武学官生,皆为地方官所荐举的‘通晓兵法、谋略出众’且‘身家无碍者’,由所在官、司衙门和各军卫投保或者数名应试者具结作保后方可获准参加,今年由于边防紧急,故此才在年底进行武举,时间有些仓促。”

一时间,大臣们纷纷思索,这谢迁一番铺垫,到底要说什么?纷纷望向谢迁。

“然,此前六年前才举行过武举,时间间隔太长,各地并不重视武备,同时,如今这些参加武举的人员根本就没有经过乡试的甄选,是否会有些良莠不齐?”

大臣们纷纷点头,包括马文升这位现任的兵部尚书。

“既然是良莠不齐,入得这繁华京师,是否会惹事生非?那必然会导致京师治安的紧张,故此,我想,除却武城兵马司、锦衣卫及都察院负责外,马大人是否得让兵部对这些参加武举人员进行一番规范?”

弘治不断点头,众大臣看着谢迁也陷入了沉思。

“另外,我希望顺天府尹对这些武举参试人员进行登记归档,令其在可控范围之内,同时令锦衣卫严查,甄选出其中心怀叵测之辈。”谢迁继续补充道。

“还有吗?”弘治微笑着问道。

“我想,让兵部令这些武者分类,从而将其分划整理管治,如此的话,即可更好地进行管理,不致令京师治安出现不可控因素!”

“刘阁老,你看?”弘治转向一位面色圆润颌下有白须的年老大臣道。

这位大臣名为刘健,字希贤,号晦庵。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内阁首辅。

自幼师从于薛瑄,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登进士第,历庶吉士、翰林编修、翰林修撰、少詹事,并担任太子朱佑樘(弘治)的讲官。弘治即位后,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后迁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改武英殿大学士。弘治十一年(1498年),接替徐溥担任首辅,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刘健学问博大精深,敢于仗义执言,以天下为己任。当时太监李广因清宁宫火灾而畏罪自杀。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上疏说:“古代帝王没有不遇到灾害而恐惧的,向来奸人佞臣炫惑圣明皇帝的视听,贿赂流行,赏罚失当。灾异的积累,正是这些原因,现在所幸首恶消除,陛下开始醒悟,然而余恶尚未除尽,过去的积弊尚未革除,臣愿意奋发有为于政事,举荐贤才,贬退奸恶,赏罚分明。凡是所应当施行的,果断处置毫不犹豫,不再因循守旧,以免后悔。“孝宗正赞赏接纳刘健的意见,而李广同党蔡昭等随即取到圣旨,给予李广祭祀安葬和祠堂牌匾,刘健等极力劝谏,仅停祠堂牌匾。

由于他位高权重,朝中谏官有时候弹劾他专权,他从不放在心上。弘治十一年(1498年)三月[9],国子监学生江瑢弹劾刘健、李东阳阻塞言路。孝宗为了安慰刘健、李东阳,将江瑢下狱,刘、李二人不计较私人恩怨,大力为江辩护,将他救了出来。他的为人,使朝中上下十分信服。

作为一位首辅,朝中大小事务弘治自是须要与其商议。

刘健抚须道,“谢大人的担心甚是,此事确实不可小觑,必须几个衙门合作无间,而武举之事又是由马大人具体操办,不如,此事就交由马大人进行协调统筹吧!至于其他衙门,还请陛下下旨,令其辅助马大人,陛下您看可好?”

弘治点头认可,看看旁边的李东阳,李东阳也是颔首不已,弘治冲刘健点头道,“好,就依刘卿,此事就这么办!李卿就拟旨吧!”

说着,弘治冲李东阳吩咐道。

李东阳站起身形拱手道,“臣遵旨!”

“诸卿还请同心协力,将这武举取士之事办得漂漂亮亮!”弘治环视一周道。

“臣等遵旨!”众大臣躬身应是。

继而大家又讨论了一些朝堂之事。

“诸卿,还有何事?”弘治环视一周,问道。

“启禀陛下,副都御史顾佐来报,说是辽东李杲等诱杀朵颜三卫之事已经调查得差不多了,不日就将完结,他想要过些时日就返回京师。”刘健回禀道。

“不错,此事顾大人已经透露了一些,他担忧有人会对他回京有所阻挠,故此臣想派人前去将他接回,以免糟了毒手。”谢迁在旁一脸排忧道。

“有此事?”弘治一皱眉,望着谢迁。

“臣怕此事还要严重!”谢迁郑重其事地点头道。

朵颜三卫,建立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大明在辽河以北的金山到龙安(今吉林省农安县)、一图河(今伊通河)、亦迷河(今驿马河)一带建立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朵颜卫在屈裂儿河(指洮儿河南支流归勒里河)上游和朵颜山一带;泰宁卫在塔儿河(今洮儿河)流域,即元代泰宁路;福余卫在嫩江和福余河(今乌裕尔河)流域。同时,明廷授封三卫首领以各级官职,进行笼络和羁縻。封阿札施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尔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大明要求他们“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明实录?洪武二十二年五月癸巳》),做明朝的“属夷“。

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齐叶特。这是因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分别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部为主组成。后来,明朝也把朵颜卫称为兀良哈卫。当初,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强大,其次福余卫,朵颜卫在后。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卫笼而统之地称作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统称为“兀良哈地区“。

随后,在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向三卫借用了3000精兵,作为“靖难军”的骨干,南下夺取天下,朱棣即皇帝位后,为了酬谢“从战有功“的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决定把大宁卫(今承德市、平泉县、建昌县及老哈河流域)封赏给他们。同时,他还封三卫首领以都督、指挥、千户和百户等职;决定在开原、广宁两地开设互市,供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和大明进行交易活动。

由于成祖皇帝未曾完全兑现允诺,兀良哈三卫蒙古各部,为了获得大宁地区的驻牧权,联合了当时颇为强大的阿速特部(明朝称其为鞑靼部)首领阿鲁台。他们经常联兵进攻明朝。成祖皇帝三次御驾亲征,打击了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三卫,使他们受到极其惨重的伤亡。但他们并未屈服,不时扰边,令大明不堪其扰。

成化末年,朵颜三卫被鞑靼所逼,走匿边塞,以寻求明廷保护,其势力衰久不振。而鞑靼小王子部及火筛等部相倚日强,为东西诸边患,辽东边塞屡次失事。

弘治十二年(1499)正月,辽东总兵官李杲与巡抚张玉、镇守太监任良来信报捷,说是三卫分道入寇,官军败之。但刘健等大臣认为朵颜三卫近年来与明廷修好,疑其中有诈。

而朵颜三卫也派人前来喊冤,说是辽东总兵官李杲与巡抚张玉、镇守太监任良合谋,以为朵颜三卫积弱可欺,欲杀其冒功掩罪,乃令都指挥崔鉴、王玺、鲁勋设酒席,诱其来市者三百余人赴宴,尽杀无余。实乃是杀良冒功。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故此乃命副都御史顾佐前往核实。如今居然有此事,事涉边境防务此事重大啊!

弘治沉吟一下,道,“哦,此事诸卿有何意见!”

“此事重大,必须派取精兵强将,护送于他!”谢迁道。

“行啊,马卿,就由兵部调派兵力前去吧!”弘治点头认可。

“陛下,不行啊,如今京师各卫各司其职,根本就派不出多余的兵力啊,而此事事关重大,如果兵力少了起不到作用啊!”马文升苦笑道。

“这样啊!”弘治皱眉不已,“真的派不出兵力?”

马文升苦笑点头道,“不错!”

旁边的李东阳看着马文升,心中一动,拱手道,“陛下,臣有一策,不知可不可行。”

“哦,李卿只管道来。”弘治眼前一亮。朝堂之中一直有“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的说法,既然李东阳如此说,还真说不定有主意。

“陛下,武举马上就要举行,也将取士,这些中举之人,必然是谋略武技精湛之人,应该能够胜任,而现在有些武职正在京述职,不如,就由他们带着这些中举之人前往,既能解决兵力不足之事,又能锻炼中举之人,岂不是一举两得?而且,不日武举就将举行,时间上也能够赶得上。”

弘治一听深以为然,面向众臣道中,“诸卿觉得此策如何?”

“臣等附议!”刘健等大臣纷纷首肯。

“好,那就请诸卿统筹安排吧,尽快将此事落实!”

“臣等遵旨!”大臣们应道。

“好了,接下来,诸卿要劳累了。”弘治笑道。

“此乃臣等本份!”刘健带领群臣,向弘治躬身施礼。

弘治满意地点点头,起身离去。

李东阳看着弘治的背影,心中暗道,“中信啊,此番机会我是争取来了,只看你的学员们是否争气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