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仙侠玄幻 > 春秋王旗 > 关山月 第115章 有段顺口溜

春秋王旗 关山月 第115章 有段顺口溜

作者:花下一壶酒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1: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场螭城街头的乱战,最终草草收场,无疾而终,那帮曲氏中人从那个名为曲鹤的贵公子,到那两位六境修士,再到那一帮为虎作伥的狗腿帮闲,在那个疯癫老和尚现出某些佛门神通之后,还会有谁不知道自己遇上了高人?

欺软怕硬是某些有眼色的富贵人该有的通病,曲氏能摆平闹出人命这种小事,那也得看这人命是谁的,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和尚,明明死了还能活过来,傻子都能看出来这疯和尚不是个一般人。

螭城外那座大湖湖畔,一间漏了半个屋顶,东倒西歪的破庙之中,老和尚左手捧着一只烧鸡,右手抱着一坛花雕酒,狼吞虎咽,吃得不亦乐乎,香气四溢,满室芬芳。

对面半个屋顶不知所踪的天光泄露处,楚元宵三人坐在那里看着老和尚,人人脸色复杂。

那烧鸡与花雕酒,当然是楚元宵掏的银子,余人从那螭城街面上某个酒楼之中买来的,除此之外,少年人还另外掏了一份银子,给那个被他撞碎了的小摊子的摊主。

街头混子打架,没道理让那做个小本生意的买卖人跟着赔钱。

曲氏家大业大,觉得这种事谁遇上了就该谁倒霉,可楚元宵自小过惯了苦日子,他知道有些人的难处,就必然做不到理所当然、心安理得。

老和尚吃得高兴,很快将一只烧鸡啃得只剩了个鸡屁股,这才突然想起来对面三个人看着他吃了半天的肉,大概终于是有了些不好意思,一脸讪笑举着那只带着鸡屁股的鸡架朝三人让了让,“三位施主要不要也吃一点?”

见那三人眼神复杂,但都没说话,老和尚哈哈一笑,“无妨无妨,不必客气,老和尚已吃了个半饱,少吃一口也无妨。”

楚元宵闻言抽了抽嘴角,然后就笑着将手中捧了半天,还没拆封的那只烧鸡又递了过去。

老和尚一瞬间眉飞色舞,一边说着“这怎么好意思”,一边毫不客气将那只烧鸡也接了过去,当然,前一只烧鸡剩下的那个鸡屁股,老和尚也没放过,一口咬下去,满嘴流油。

坐在楚元宵身侧稍后一些的余人,看着老和尚这个没吃过饭一样的架势,整张脸都有些扭曲,还在心里暗暗腹诽,就没见过谁家的和尚是这个样子的!

那忙着填肚子的老和尚突然一乐,一边大口嚼着鸡肉,一边忙里偷闲灌了口花雕酒,又笑眯眯看着那青衣小厮笑道:“你这小鬼懂个啥?‘酒肉穿肠过’这话,还需要老衲再给你多念叨几遍?”

好嘛,佛门他心通确实是个好东西,被这老和尚拿来偷听旁人有没有在心里骂他了。

至于他为何能一眼看透余人的鬼物身份,这就不好说了。

佛门与鬼族一脉不对付因缘已久,也不知道这老和尚是该归入降魔除鬼的那一类,还是该归入修为高过苏三载那一类,反正不管是哪一类,他都绝不会是个普普通通的佛门中人。

楚元宵他们这一行人,来的路上也不是没遇上过和尚僧人,但能一口叫破某些事的,眼前这位是第一个。

楚元宵回头看了眼余人,见他一脸菜色,不由有些好笑,但也没多说什么,转过身来看着老和尚,犹犹豫豫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说话,少年人没有跟佛门打过交道,有些规矩忌讳是不清楚的。

当初的盐官镇也曾有个佛门中人,就是那位为镇上百姓雕石的石匠石师傅,几年前还给那两个已经离世的老人都各自送了一块墓碑,但在春分夜那一场大战之前,小镇上其实很少有人知道他姓释,至少楚元宵是根本不知道的。

此刻,老和尚有酒有肉很乐呵,还笑着宽慰了少年一句,“诸法空相,空空如也,小仙师何必执着?”

少年微微一愣,随后就跟着笑了笑,再次看着那老和尚时,就放松了许多,笑问道:“不知大师为何要让我们来此?”

先前在街头的那一场变故,这老和尚一番插科打诨把那帮曲氏家仆给吓得不轻,然后他就趁乱拉着少年三人离开了是非地,还一路拽着楚元宵的胳膊来了这间破庙。

所以楚元宵虽然确实让余人买了酒肉来,但他还是不明白这个突兀出现的老和尚究竟是何意图?不过他倒也没多惊讶,只是觉得有些好奇,从礼官洲到龙池洲的这一路上,他们遇见这种到处出现高人的时候不在少数,少年都有些习惯了。

老和尚很快又将一只烧鸡啃了个精光,那坛花雕酒也已经坛空见底,听见少年问话,他就扬了扬手中那只干干净净的鸡架,笑眯眯道:“老衲还债。”

少年不明所以。

老和尚大概是想到了某些不堪回首的过往事,一脸的愤愤不平,但还是耐心朝少年解释了一句,“有个黑心的家伙,拿着一只烧鸡一坛花雕来坑老和尚,贫僧既欠了他的债,自然就得再吃一只烧鸡喝一壶花雕酒还给他。”

好家伙,对面三人的表情更加复杂,都是头一次听说还有这样还债的。

老和尚也不以为意,将手中鸡架放在一旁,也不管满手油污,直接抬手摸了摸自己那颗大光头,然后看着少年人继续笑道:“不过如今老衲还了他的债,可又欠了小仙师的债,不知道小仙师打算让老衲如何还债?”

楚元宵再次一愣,随后赶忙摆手,“弟子只是买了些…吃食供养,当不得一个债字,大师不用记挂在心。”

“唉。”老和尚摇头又摆手,不赞同道:“老和尚可不是那嘴里念着‘阿弥陀佛’,心里想着金银财宝的俗僧,因果相生,诸法因缘,拿人好处不帮人做事,是要被佛祖他老人家责罚的,小仙师可别学那黑心人,败坏老衲的修行。”

这老和尚如此说,少年就更有些为难,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

“要不然…”老和尚摩挲着下巴上下打量了一眼少年人,突然建议道:“就如先前所说,老和尚帮小仙师举荐一二,让你在这姜蓉国当个大官,跟那曲氏嫡子再掰一掰手腕,看看到底谁更厉害?”

楚元宵笑了笑,倒也不是不信这老和尚的话,只是有些事斤斤计较没个尽头,他一不家在龙池洲,二不想着当官掌权做个人上人,哪有在姜蓉国做官的道理?

更何况,当官吃皇粮办皇差,也要为民做主才是正理,楚元宵觉得自己不够那个本事,可若当官是为了与人恶意为难,那就叫持心不正了,真要当了大官就只为去跟那曲氏子掰手腕,那又跟那家伙有什么分别了呢?

老和尚提完了建议,笑眯眯看着那少年毫不犹豫地拒绝,他好像也不失望,于是就又开始提别的建议,“再不然,老衲帮你化个大缘?钱财、姻缘、名望…你要什么都成,贫僧尽量帮你拿来在手中?”

少年还是笑着摇头。

这下就连老和尚都有些为难了,“实在不行,老衲给你介绍个佛法极高的大法师,一朝剃度具足戒,三千烦恼如空空?”

楚元宵闻言满脸古怪,余人更是忍不住嘀咕道:“你这老和尚真不是个好人,别人给你化缘买吃的,你咋还得寸进尺想着帮佛门壮大上门楣了?我家公子连媳妇的手都没摸过,你这叫恩将仇报!”

老和尚听着余人在那里念叨嘀咕也不生气,只是乐呵呵道:“诸法因缘生,万一你家公子就是有佛缘,该遁世入空门呢?你这小鬼如此说话,可就是在破坏缘法了。”

余人撇撇嘴,“我信你个老和尚编瞎话的邪!”

楚元宵啼笑皆非,看了眼余人让他少说一些,随后转过头再次朝老和尚双手合十行了一礼,笑道:“大师既然一定要还这一顿饭钱,那不如就让晚辈三人在这庙中借宿一宿,饭钱抵店钱,可成?”

老和尚眼前一亮,双手一拍哈哈一乐,“好好好,这样最好。”

余人看着老和尚如此,又撇了撇嘴,却见那老和尚朝他挤眉弄眼,你奈我何?

终于高兴了的老和尚,又开始跟少年三人说一些奇奇怪怪的话,有些是佛法,有些是不着边际的胡话,反正一番胡言乱语下来,对面三人还都听得挺开心。

四人好像都没注意到小庙门外,那座原本波澜不兴的大湖不知何时突然起风,开始波涛滚滚,湖面中心处有一座深不见底的漩涡缓缓出现,越旋越大,似有什么东西即将要从水面下冒头出来。

——

西境边关螭城那场不大不小的冲突,通过某些仙家手段,很快就传到了姜蓉国皇宫之中。

这份邸报消息,既没有通过皇朝官府的官面渠道,也未经过宫中那些人头攒动的宫人之手,而是由那个一身劲装的皇帝近卫姜一,直接递到了皇帝姜世基的御案上。

彼时,皇帝陛下正召了几位阁老重臣在御书房议事,商议最近在北境那边发生的地龙翻身一事,整个浒山郡辖下,包括郡城以及下辖的各县,都被那条翻了又翻的地龙给折腾得不轻,天塌地陷房倒屋塌,百姓遭灾,流离失所之人不下三十余万。

眼看着夏去秋来,这一场天灾下来就要误了秋收,明眼可见这个冬天就不好过,再翻过年就是无种下地的窘迫境地,明年就又要跟着闹饥荒,所以朝廷开仓赈灾一事如今已是刻不容缓。

另外,各地山水神灵拿那条地龙实在没办法,就又在人道官府奏章之外也上了一条神道奏表进了京,请陛下尽早派遣钦天监前往勘验处理,以免那地龙流窜他地祸害百姓。

今日大朝过后,皇帝仍旧为此事发愁,就留了几位朝中顶梁柱在御书房,专门商议此事。

御前近卫姜一的那份邸报放到御案上的时候,皇帝陛下正在给各位朝臣安排赈灾诸事,还叫了钦天监的监正过来,准备着他调集朝廷麾下道官修士,前往北地捉拿那条为祸地方的地龙进京归案。

当看到那封突然出现在面前的邸报时,皇帝转头看了眼站在身侧不远处的姜一,见他面无表情一言不发,皇帝也没说什么,只是顺手拿起来又看了眼邸报内容。

那写邸报消息的人大概是知道看消息的人不喜欢废话,所以写得言简意赅,区区不到二十个字。

皇帝很快就看完了内容,然后轻轻巧巧将那薄薄两页纸放回了原位,然后便开始垂眸沉思。

一众朝臣都有些疑惑陛下到底看到了什么,但没有任何人出言发问,眼观鼻,鼻观心,静等皇帝下文。

御书房中寂静无声,落针可闻,只有常年跟在皇帝身侧的那位大太监在缓缓研磨,墨块偶尔磕碰在那方澄泥砚的山壁上,才会有一些不太明显的细微声响。

皇帝沉默良久突然开口,没头没脑问了一句,“山野之中那些落草为寇的草莽们,惯常爱说的一句话叫什么来着?”

大太监忙着为陛下添茶送水,研磨掭笔,听见皇帝问话时,先是微微抬眸看了眼坐在下边的诸位大人,见他们都没有要说话的意思,就知道该自己开口了,于是赶忙恭敬答道:“陛下,是‘替天行道,杀富济贫’。”

皇帝点了点头,又不说话了。

大太监也没打算猜测陛下此言何意,继续不慌不忙做着手中的事。

有些该他知道的,他都知道,不该他知道的,他就都不知道,宫人做到他这个份上,聪不聪明都不是最要紧的,最关键是得懂分寸,得知道什么时候该聪明,什么时候不该聪明。

皇帝姜世基又沉默了片刻,抬头看了眼下方的诸位朝臣,突然道:“浒山郡遭灾,国库这边的赈灾粮筹集得如何了?”

被问话的户部尚书是个刚刚上任不久的新官,在担任号称钱袋子的户部部堂之前,曾是离京不远的一位地方郡守,因为政绩卓著,连续五年得了吏部考功司那边甲等上的考评,这才被皇帝看中,一道诏书提进京来,破格做了户部堂官。

官场修行多年,有些事他懂得很多,但有些事,他其实不太明白。

此刻听见皇帝发问,这位陈尚书自觉在陛下面前露脸的时机到了,所以就一脸喜气准备起身回禀,但他屁股还没离开那张椅子,就突然看到坐在斜对面的那位张阁老微微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

这位张阁老如今年事已高,超过七十岁的高龄,自然已是须发皆白了,坐在那里不说话时,就总容易让人觉得他好像是已经睡着了。

但就是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微微抬起眼皮的那一瞬,陈尚书只觉得有一种头顶发根都要立起来的凉意,一时间愣在了椅子上没能起身,更没能抓到那一闪即逝的开口机会。

姜蓉国皇帝好似都没看见下面这些人的各自反应,抬头见那陈尚书坐在椅子上,呆呆地不知道在想什么,于是就轻笑了一声,“看来陈尚书履职不久,对你们户部的事还不太清楚,那不如就左相来说一说?”

姜蓉国以左为尊,所谓左相,就正是百官之首,由他来替麾下的户部尚书奏对皇帝问话,也算在情理之中。

被突兀点名的左相也没觉得意外,更没有转头看那位脸色开始逐渐发白的陈尚书,很自然地从椅子上起身,朝着皇帝陛下躬身行礼,回道:“启禀陛下,近年来天时不利,百姓田亩歉收,国库税收锐减,加上各地多有开仓赈灾、平准籴粜之举,故而这一次浒山郡的赈灾粮食恐难以一次凑齐,其余的包括安置流民,入殓已故百姓等事,恐怕也有困难。”

那前一刻还因为错过了君前奏对,有些惴惴不安的户部陈尚书,再听到丞相大人如此回禀,就更加地惶惶不解。

姜蓉国向来少有征战,加上各地山水神灵一直兢兢业业履职尽责,所以年年百姓丰收,去年的各地税粮陆续运抵京城官仓后,因为主旨收纳正租的国库正仓那边装不下,他还着人将一部分旧粮挪到了义仓之中,就正是为了有天灾人祸时可以开仓放粮,以备需赈灾的不时之需。

可此刻到了丞相大人口中,怎么就成了年收欠丰,还余粮不足了?

陈尚书此刻甚至忍不住都已经开始心底发慌,忖度着莫不是丞相大人觉得自己这个下属办事不利,落了他的面子,所以在这里给自己穿小鞋?

这御书房中在座的,都是姜蓉国的栋梁重臣,人人都是混迹官场多年的老油条,听话听音,在听到那左相一番睁眼说瞎话之后,有些本来还不明白的,此时自然该明白的也都明白了。

此刻见那个雏儿愣头青一样的陈尚书,还在一脸疑惑外加惶恐,有些人就不免开始暗暗摇头,果然这地方官好做,京官难当啊,地方上为政当官,看似风生水起,到头来竟连脑子都养废了?

皇帝陛下看了眼左相,突然就像是被这位左膀右臂的一番奏对给气到了,微微沉下脸来冷冷道:“朕一直相信,诸位臣工是我姜蓉国的顶梁肱骨!这一国天下事交给诸位,朕也一直很放心!结果到头来,你们就是如此为国理政,为民解忧的?百姓遭了灾,你们却说朝廷拿不出赈灾粮,尔等就这么回报朕的信任?”

说着话,这位姜蓉国皇帝像是气狠了,顺手抄起面前御案上一摞奏章直接砸了下去,好巧不巧,姜一先前递过来的那份邸报就在其中,偏又在落地时直接展开来铺在了地上。

众臣眼见皇帝陛下发怒,一个个不管情不情愿,都赶忙起身告罪,“陛下息怒,臣等有罪。”

有人眼尖,看到那封摊开的邸报,已经明白了皇帝在上演眼前这一出前,看到的是什么。

今日商议赈灾事宜,本不该在此处的刑部尚书立刻横跨一步,从官服袖口中掏出来一本奏章,双手举在头顶,低头朗声道:“臣刑部陶潜,有本奏。”

皇帝瞥了眼这个没眼力的刑部尚书,没好气道:“陶尚书主管刑狱,有何事非要在此时奏报?不知道今日议的是赈灾一事?”

刑部尚书陶潜依旧低着头,脸色平静,继续道:“臣参西境曲容郡豪商曲氏,一参曲氏以家资买通地方郡守官吏,卖官鬻爵,又干犯朝廷律法,私贩违禁货品从中牟利;二参曲氏借北境浒山郡遭灾之际,大肆收购地方钱粮,囤积居奇,高价卖出,大发国难财;三参曲氏门下子弟,欺男霸女为祸乡里,曲氏家主官商勾结为子弟平事,招致各地百姓怨声载道,民心不稳!”

陶尚书劈里啪啦说了一堆,临了又补了一句,“曲氏其余罪状犹有一十三条,罪大恶极,罄竹难书!臣请陛下严查,从重严惩曲氏,以儆效尤,安百姓之心,稳社稷之重!”

在这位陶尚书说话的过程里,那位伺候在皇帝身侧的大太监,已然小碎步走到了他身前来接过那本厚厚的奏章,又快速走回御案前,将之恭敬递给了皇帝陛下。

皇帝姜世基接过那奏章的一瞬间眉头微皱,又翻开奏章看了几眼,终于脸色更沉了下来,怒道:“好好好,好一个曲氏!朕的百姓还在居无定所,连稀糠都喝不上一顿饱,他曲氏倒已经开始当上二皇帝了!”

说着,皇帝一把将手中那本厚得不像话的奏章砸了下去,冷冷道:“三法司立刻一同派人去曲容郡,给朕好好查一查这奏本上的事是否属实?”

“一旦查实,曲氏一干人等即刻拿下,押送回京问罪,其家财由户部派人前往登记造册,全数抄没充公,钱物不必再送回京城,直接送往浒山郡以作赈灾之用。”

“与曲氏有所勾连者,允其投案自首,可予从轻发落,拒不认罪者从重处罚,凡有抗法不从者,一律杀无赦!”

……

好好的一场小朝会,从商议赈灾一事起头,到皇帝陛下判罚曲氏落幕,虎头虎尾,却是前后相关的两件事,至于那条为祸地方的地龙,好像反而没说什么太多的结论,连那个准备着人勘验捉拿的事,好像都忘了说。

户部陈尚书一头雾水,晕晕乎乎出了皇帝陛下的御书房。

眼见同来的各位大人一个个脸色自若就此离开,去往了各处政堂办差,陈尚书只觉得后背有些发寒,比之前那位张阁老那不轻不重的一个眼神,更让他如芒在背。

刻意慢了众人一步的刑部尚书陶潜,此时才笑眯眯走到了陈尚书身侧,看着这位一脸苍白的同僚,笑道:“陈尚书这是怎么了?身体有恙?要不要请个太医来为你诊治一二?”

陈尚书转头看了眼陶潜,突然一把抓住他的手臂,低声道:“陶大人怎么知道陛下要处置那曲氏?”

陶潜挑眉笑了笑,“陈大人为何有如此一说?陛下的事,岂是我一个臣子可以揣测的?”

陈尚书一脸的不信,今日这一场,从那位皇帝近卫递过来那册邸报开始,后面所有的事摆明了都是早就安排好的,就连那位张阁老那轻飘飘的一记眼神都是!

即便不是提前商量好的,最起码也都是心有灵犀!

还有眼前这位陶潜陶大人,一个刑部尚书不请自来参加赈灾小朝议,刚开始一言不发闭目养神,一等到陛下发怒,就立刻从袖袋中掏出一册参奏曲氏的奏本,这不还是摆明了是早就备好的,就在等某个机会?

陶尚书看了眼这位同僚的表情,笑着摇了摇头,上身微倾朝他身边凑了凑,小声道:“陈大人,在京为官,有些事你还得多学一学,我不妨告诉你个小秘密,那本为难曲氏的奏本,我揣在身上已经一个月有余了,等的就是今天这个时机。”

陈尚书一愣,疑惑道:“你怎么知道一定会用上?”

陶潜见自己都点他如此明显了还点不透,不免有些好笑又有些无奈,换了个话题道:“你不觉得今日这一场太直白了?前脚刚说完赈灾缺粮,后脚就翻出来个曲氏?”

他抬起头四处看了看,见周围没人,这才低下头来又小声道:“咱们这位陛下历来重声名,为何会把事情做得如此明显?我说句大不敬的话,吃相都已如此难看了,你就没想过为什么?”

陈尚书只觉得自己当年在地方上一路摸爬滚打,用了几十斤的脑子才爬到郡守的位置上,与今日这一场相比,那些事好像还是有些太过小儿科了。

陶潜一笑,“白云剑山出了什么事,想必陈大人多少是有些耳闻的,除此之外,那街头巷尾的顺口溜,陈大人有空也不妨多听一听。”

说罢,这位刑部尚书就不再多说什么,告辞一声便匆匆离开了,他还得找那大理寺跟御史台的两位大人,去商量一下查抄曲氏的事情,这事得快,不能叫那曲氏反应过来。

户部陈尚书愣愣站在空旷的皇宫御道上,久久回不过神。他突然想起来之前自己那个负责赶车的车夫,有次替他赶车时曾无意间念过几句顺口溜,还说是从街头小儿那里学来的,最近几日念的人很多。

他当时就觉得那顺口溜不像话,还为此大骂了车夫一通。

那段足可称之为大逆不道的言辞,却能在天子脚下的京城中传开,如今再看来,好像是有些诡异了。

“姜蓉国,姓两家,姜家女,曲家抓,姜皇帝坐朝勤政殿,曲皇帝卖官一把抓,勤勤恳恳你当朝,腰缠万贯我怕啥。”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