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玄幻 > 一枚袁大头 > 一点新听来的

一枚袁大头 一点新听来的

作者:飞行电熨斗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5 06:15:40 来源:蚂蚁文学

今天来一段题外话:

想关注故事的可以直接跳过去,大家谁没事儿也可以把后面的内容当故事看,但下面我要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故事,还望大家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今天(2011年12月17日)家里没人,我买了碗烩面回来,和奶奶一分,两个人吃了,完后就坐在沙发上没事儿闲谈了起来。

老太太别看明年就九十了,记性那叫一个好!说到我的新小说,奶奶知道把她讲的故事都写进去了,很高兴,话匣子一打开就又收不住了,我俩一个问一个说,又闲扯了一个多小时,直到老太太说累了去午睡,我才赶忙把刚才的话记了下来。

由于故事主线已经开始,这些内容注定了没法儿再加进来,我就只好当题外话说了,呵呵。

本来今天是想问问奶奶,老家还有些什么怪事儿,不过老太太只管讲她的,想到哪儿是哪儿,于是说着说着就讲到了日本鬼子的一些事情。

在我们老家,对于“鬼子进村”的时候,有一个专有名词,叫——“逃老日”。大概意思就是说鬼子来了,大家都跑吧!

那时候当地武装很废物,他们也跑,而且跑得比老百姓还快!(不小心又说到爷爷了。)

反正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对鬼子还只是怕,不知道反抗,结果来了一次两次,就是抢,抢粮食、抢大姑娘。到后来人们知道鬼子不是好东西,就有人专门负责在山顶瞭望,看到鬼子就敲钟敲锣,然后人们就跑,家里值钱的、牲口、粮食,反正能带的都带上,往后山跑。

慢慢地,鬼子来的次数多了,发现镇上都没人,一方面是生气,再一个是见人们都怕,心底的那种邪恶感随即出来了,于是开始看见人就杀。

鬼子也不笨,见每次来都扑空,知道有人放哨,于是往往在离县城最近的一个山脚后面集合,整顿好,再一股脑杀进城。

这时候就乱了套了,等放哨的看到鬼子,它们已经开到县城边上,再敲锣打鼓通知各家各户,就有点晚了,于是逃得慢的往往就被鬼子给抓住,变着法儿的杀了。

当时奶奶记得最清的有三个地方,可没少死人。

一个是县城西边的树林,那里地比较差,没人种田,于是就种了许多的树,每次鬼子来的时候,都会把抓来的人用铁丝绑在树上,然后浇上汽油,点着后活活烧死。到后来这里就成了一副人间炼狱,几乎每棵树上都至少绑着一个烧死的人,甚至有的被烧死了还不算完,鬼子又用刺刀把肚皮挑破,将内脏掏出来喂他们的军犬。

其二是南山后面的一个山洞,关于那个洞好像还有什么神仙传说,但奶奶只记得那一年刚开始“逃老日”,许多人觉得不用跑太远,临时躲一躲,鬼子来了见没人,自然就会走。所以刚开始跑的时候,就有人往那南山的洞里藏。

一次两次鬼子没发现,但知道的人却越来越多,直到鬼子又一次来,洞里跑进去了好几百人。但这次跑得慢,被鬼子瞧见了,就一路跟到南山背后的这个洞口。

其实我很不想讲这些,因为它们真的是一群完全没有人类思想的禽兽。

当发现洞口后,这些渣滓连话都不喊,因为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杀人取乐。

于是两挺机枪在洞口一架,也不管看见看不见,就开始往里面扫射。一直开枪到什么时候呢?就是那血水像小溪一样,从洞里面哗哗往外流,这才停住。

但鬼子还不死心,因为看不见,怕有没打死的,就往里面成筐成筐地扔手榴弹。

反正最后据那些收尸的讲,他们进去都不点灯,因为太惨了,先是被枪打死,然后又让炸得山洞顶上、四周石壁上哪都是,只能摸着什么就往外面搬什么。

第三个死人多的地方,是城外的一口老井,比上一章讲到的那口井要小些,但也算是大的,这口井挖在田里,主要作用就是灌溉。

老井所在方圆几里都是一马平川的庄稼地,所以当时有人跑的时候,眼见跑不及,就会选择跳到井里暂时躲一下。可是呢,有人一旦看到你跳下来,就也会跟着跳,到最后,井里都是人,被竖着塞满了。然后就分上中下三层,最下面的,也是最早跳下去的,由于头顶有人,自己还泡在水里,基本上都是被淹死的;中间一层由于上下都是人,绝大部分都是被挤死或是窒息而死,所以凡是跳进井里的,往往只有最上面那十几个人还能活下来。

但是到这时候,人们都慌了,慌不择路,所以尽管每次井里都会死很多人,但至少鬼子从来没有追到这里过,所以他们下次该跳还跳。

奶奶说记得有一次,也是他们的本家亲戚,一个老太太,腿脚慢,跑到这里,眼见鬼子追来了,本想往山上跑,但没办法了,只得也跟着跳进井里。

老太太的两个闺女原本在地里干活,所以早早跑上了山,在山上眼睁睁地看着老娘跳井,等鬼子一走,赶忙下山去救老太太。

好在老太太是最后一个跳进去的,还没死,两个闺女正打算把她拉出来,没想到鬼子又杀了个回马枪,老远看见两个人在井边忙活着,就开枪了。

俩闺女一看开枪,只得转身又跑。但是她俩最终还是把那口井给暴露了,鬼子追过来一瞧,里面躲得都是人,于是直接扔了几个毒气弹下去,再把井口一封,满满一井的人呀!就这么都给呛死了!

不过奶奶说命最大的还是这个老太太的二闺女,在后来有一次“逃老日”的时候,由于缠着小脚,被鬼子从后面追上,一刀砍在右脖颈,就给砍翻了,鬼子怕她死不了,又照着左脖颈补了一刀,这才离开。

谁知道两边脖子一边一刀,都没能给这个二闺女砍死,她当时是昏了过去,但不久后又爬了起来,跑回家里。到后来奶奶还亲眼摸过她脖子上的那两道伤疤。

抗日战争爆发了两年左右,老家县城的人才有了抗日的思想,在本地武装指望不上后,开始冒出了一些民间的组织。但他们大都没有什么武器,甚至连基本的劳动用具都武装不起来,于是一些走偏门的路数就被搬了出来。

那时候县城的主要抗日组织有大概四五只队伍。有叫红缨会的,有叫提篮会的,还有叫什么兜兜会的。反正性质和当年的义和拳差不多。

红缨会和提篮会还好点儿,有乡绅赞助,至少一人能发杆红缨枪。他们唯一的区别就是,红缨会的枪在枪头尾部坠的是撮红缨,而提篮会挂的则是一个鸡蛋大小,手工编的篮子。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个铃铛。

兜兜会就惨得多了,由于成立晚,他们的头头儿还比较迷信,于是就一人发了一个红肚兜兜,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鬼画符,据说只要打鬼子的时候带着这个,就能刀枪不入。

按理说这事儿有点儿不靠谱,但那时候只要来几场“公开表演”,找几个会硬气功的,刀砍斧凿鸟枪打都没事儿,不信的也都信了。结果到了战场上,才发现鬼子的三八大盖根本就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当时死伤多少不知道,反正据说兜兜会招兵买马带训练,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结果有一次鬼子扫荡,他们就迎了上去,至此之后,兜兜会就彻底地销声匿迹了。

要说有没有活下来的?还真有!奶奶的那个二叔,就是活九十八那位,头两年刚收了个十六岁的孤儿当干儿子,结果这孩子一个没看住,就跟着兜兜会打日本人去了。没承想最后还真就活着回来了!兜兜上被打了好几个弹孔,但这孩子愣是只受了点轻伤。所以奶奶一直坚信,兜兜会的训练成果还是有效的,只是许多人的信心不足罢了。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可能过些日子还会有,听来新鲜的就讲给大家。我校对去了,一会再放一章。

最后再说一句,这些,不是故事,而是血淋淋的历史!

勿忘国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