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元世界:异度空间 > 138.论文10

元世界:异度空间 138.论文10

作者:沈懋仪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1:3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风靡文坛的女作家,生于1920年的她,适逢中国大地掀起的文学大浪潮中,尽管孩提时代无所知也,但她的创作历程不能与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脱开联系。

五四以来,中国文学领域各派林立,作家和批评理论家一方面急于为中国大陆带来新鲜的文学理论,一方面又担心作家创作的效率高低,20世纪开始传入中国的精神分析理论,正是暗合了民众与知识分子的期许——对于个人内心世界释放的呐喊,作家与批评家以极富挑战性的热情,将一种全新的可以应用到文学领域的理论介绍给读者,这期间,出现了一系列带有精神分析特点的著作横空出世,如朱光潜的《福鲁德的隐意识说与心理分析》,钱智修的《梦之研究》等,作家之中,也出现了将心理分析技巧融入小说之中的作品,如郁达夫的《沉沦》集,郭沫若的《残春》和施蛰存、穆时英等新感觉派的作品,皆用心理分析的创作技巧将主人公或是孤独哀伤,或是在欲望的牵引下梦中意淫,或是自甘堕落在十里洋场的个人意识形态通过文本表现出来,令读者耳目一新,在新的创作视阈内,尝试心理分析。

那么对于张爱玲来说,这些前仆后继的前辈们,已经用有力的大脚为她拓宽了心理小说创造的道路,张爱玲她自己曾在《童言无忌》中写到

“我自己那时候正在读穆时英的”[1],可见,这些善于心理分析的作家,有些恰巧是张爱玲所喜爱的,在当时中国的文学社会氛围中,精神分析的一些理论被许多作家所推崇,张爱玲碰巧又喜欢读这些作家的小说,不得不说,她或多或少的会受到一些影响,并为她此后的创作埋下伏笔,为她刻画人物形象的审美角度,提供了思路。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作家的童年和少年的经历对其创作影响极为重要,文本中的不幸源于现实中的不幸,张爱玲之所以接受精神分析理论,是与其个人经历息息相关的。

张爱玲儿时的缺爱,造成了她成年时对胡兰成的依恋和渴望,联系到后来胡兰成的背叛,这一切都组成了她写作的动因。

张爱玲的父亲是前清大臣李鸿章之外孙,是个典型的遗少形象,性格暴戾乖张;其母亲为一个受西方文化渲染极深的贵族妇女,因此,他的父亲和母亲在性格、习惯等各方面无不互相排斥,毫无共同语言,旧风气与西洋化的冲撞,给了张爱玲并不幸福的童年。

那么,张爱玲对于家庭温暖和父母之爱的期待,也只能通过其小说的流动展现给读者。

由此可见,张爱玲相对于当时的其他作家,更容易接受精神分析理论,以排解自己多愁善感的不幸心情。

在其作品中,不难看出其将写作对象与现实生活相对应的初衷和渴望,例如她出生在没落的贵族之家,在她的几部代表作中,背景也都不约而同地设定在没落的贵族家庭。

张子静在《我的姊妹张爱玲》中写道:

“《花凋》中的郑家即张爱玲的舅舅家;《金锁记》中姜家的故事也和李鸿章次子家的故事不谋而合;在《茉莉香片》中则有她父母与家人的影子:遗少父亲、刻薄冷酷的后母、弥漫着鸦片烟雾的家。不仅如此,小说中的人物感觉也经常来自于她本人的真实的人生经验。例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作为一个寄人篱下的穷亲戚的许多心理活动,就直接传达出张爱玲在香港读书时所感受到的

“寄人篱下”的这般情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