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超级战兵 > 第两千四百三十二章 【佛门神通谁更强?】

“羽族圣子,你这是想要度化我吗?你佛门神通如此的强大,只怕羽族上下所有人都被你蒙骗了吧,可悲,可叹!”羽天忍不住狠狠的咬牙说道。qiuyelou

可是,不管羽天如何的挣扎,如何的紧闭双眼双目,这些故事还在继续,这说明羽族圣子的佛门神通,并不是修炼了一天两天,而是根深蒂固,十分的深厚了!

小偷飞天鼠

京城里,小偷飞天鼠是个让官府和大户人家,个个恨得牙痒痒的头痛人物。尽管各处发下高额赏金的捉拿告示,却从没有人前来举发,因为根本就没人能见到飞天鼠的真面目,顶多只能看到这只动作矫捷的老鼠,在月下疾速闪掠的一点黑影。

但是捉拿不到飞天鼠的最主要原因,倒不是因为他的武功高强,而是因为个头瘦小皮肤黑褐的他,长得实在是太不起眼,所以没有人会怀疑到他头上。他走在街上的样子,就活像只饿到瘦出了一身骨头的小老鼠,出来翻找垃圾堆里残剩的食物。

对于城里寺院举行浴佛节的大日子,飞天鼠当然不会错过这个下手好机会,所以便尾随着善男信女,假装到寺内参拜。

当他随着民众,顺着法师的指引前去用斋饭时,眼尖的看到厨房里居然有个金光闪闪的大宝物,眼睛忍不住的也闪闪发亮。

“天哪!居然会有金子打造的大锅子,若能偷到手,我这一辈子可是不愁吃不愁穿了。”飞天鼠这会儿简直乐得可以背起金锅,一口气就跳入月亮里头倏忽不见。

但是他转念一想,这口大到可以双臂合抱的金锅子,可不像他平常偷的女人家首饰般轻盈,得要好好想个办法,才能不动声色的悄悄运出寺外。

不久,寺内多了位新剃度的法师,这位正是过去的飞天鼠,现任的寺院典座法师。当他一如寺院新披剃者,先分配到厨房工作时,内心的快乐自然不可言喻,因为正可以名正言顺的每天留在金锅旁边熬汤做菜。

但是让平日昼伏夜出的小偷最难受的是,过去清晨三、四点,正是他宝物到手,可以回家睡大觉的时候,现在却必须起床煮饭。刚开始的几个晚上,他望着窗外独自发光的月亮,想到过去月亮一出来,就是他晚间活动的时候,心中有股说不出的孤寂。

尤其他一进厨房就闯祸,因为他的注意力都在那口金锅上,所以该加盐的放成糖,该放糖的加成盐,而挨了位煮了四十冬饭的老典座骂:“你不要小看了做饭,历代的佛门大师可多是从煮饭做起的,如果用心,也能够与佛心相印。”

老典座说的佛心,飞天鼠自然不懂,但他可知道大殿里的佛和他眼前的锅子,都是用他最喜欢的金子做的。或许是这样,每当礼佛时,他总是特别欢喜,希望佛菩萨快点把那口金锅布施给他,而他发愿要在他煮饭的这段日子,用心做出最好的菜来供众。

一天老典座拿起汤勺,试了口飞天鼠熬的汤后,居然笑弯了两道白眉对他说:“嗯,煮得不错,味道出来啦。”从没有被赞美过的飞天鼠,当时的反应竟像是冷不防被捏起的小老鼠,害羞到全身怕得发起抖来,而不住摸着自己的光头傻笑着。

那天晚上,他看到天空里的月亮,就像是圆口金锅里黄澄澄的高汤,清澈得可以看到自己倒映着的脸不住笑了起来。

而在随僧团念佛时,原本口中的佛号,就像滚沸的汤泡乱了板眼,日子一久,浮乱的心渐渐冷却成一锅透心凉的夏日冰点。这时的飞天鼠,已经不再想要背着金锅跳入月亮,但是他仍旧难改偷儿本性。

过去凡是他想要偷到手的东西,从没有失手的记录,但是他怎么也没有办法去了解,每天口中所念的阿弥陀佛究竟是谁,怎样才能把看不见的阿弥陀佛偷回家。就这样,他走路也念佛,做饭也念佛,做梦时也还梦话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又快到浴佛节的时候,老典座告诉他住持法师将为信众开讲《阿弥陀经》,要好好准备一千人份的斋食。由于忙着准备大量的饮食,所以飞天鼠虽然很想聆听住持法师的精采开示,告诉他阿弥陀佛究竟在哪里,但为成就大众听经,只好忍痛放弃。

当众人都坐在大殿里听住持法师讲经时,飞天鼠正在燠热厨房里忙得满头大汗,虽然出了一身热汗,他却觉得像淋着雨般清凉,仍旧一边以汤勺搅动金锅里的热汤,一边念佛。因为要煮的菜量太多,飞天鼠忙碌到最后,心中清澈到连一丝菜渣都没有。

就在熬好汤后熄火不久,飞天鼠从雾气渐散的金黄色汤面,看见自己的脸,当下他欢喜的围着金锅绕佛三圈。因为他终于知道阿弥陀佛就在这里,不必再到别的地方去偷了。

****招病,断欲解病

从前,有个翰林名叫邝子元,患有严重的心疾。每逢毛病发作的时候,他总是昏昏沉沉,胡言乱语,好像在做梦一样。

由于有这个毛病,邝子元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心情越来越压抑。后来,有人向他推荐说:“真空寺有位善于医治心疾的老僧,医术精湛,你不妨请他看看。”

邝子元接受了这个建议,专程到真空寺去求医。

老僧听他说完病状,就分析道:“施主的病起源于烦恼。有了烦恼,便会产生妄想。妄想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生得突然,灭也突然,禅家称之为‘觉心’。古人说过:‘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假如你能把妄念驱除干净,让心里洁净得像虚空一样,烦恼又到哪里去落脚呢?”

邝子元连连点头,觉得老僧说得很有道理。

老僧又继续说道:“你的病根乃是水火不交。得这种病的人,通常都是白天沉迷美色,禅家称之为‘外感之欲’;夜里思念美色,禅家称之为‘内生之欲’。不管是外感之欲还是内生之欲,只要让这两种欲念绸缪染著,就会很快地耗尽人体之精。如果你能与美色一刀两断,肾水自然会逐渐自升,上交于心。此外,还有两种障碍需要克服:一是读书写作太投入,以至于废寝忘食,禅家称之为‘理障’;二是日常事务太繁忙,以至于思绪纷乱,禅家称之为‘事障’。”

听到这里,邝子元忍不住问道:“请教师父,读书写作是我的兴趣爱好,日常事务是我的工作职责。如果这两样算是‘障碍’的话,我怎么去克服呢?”

老僧解释道:“这两样虽然不是人欲,但也会损及性灵,所以也是障碍,必须克服。当然,不是叫你不要读书写作,也不是叫你不管日常事务;而是合理调整,适可而止,见好就收。这样心平气和下来,心火不上炎而下交于肾水,肾水复升腾而上交于心火,从而形成一种水火既济之象——你的心疾也就痊愈了。”

邝子元听了老僧一席话,得益匪浅,连声称谢,作揖告辞。

老僧将邝子元送出山门,分手时,又送他一句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邝子元本是个聪明人,过去一直被欲、障所迷,心窍堵塞,现在被老僧用话头一点拨,便豁然。回家后,邝子元遵照老僧所嘱,独居一室,扫空万缘,静坐了一个多月,心疾不治而愈,而且再也没有复发过。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真空寺老僧治疗邝子元的心疾,用的就是“心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他找出了病根,分析了得病的原因,指出了病症的危害,提出了治疗方案。从头至尾,都是佛理与医理的结合,可谓是“三句不离本行”。他的话句句在理,说得病家心服口服,照他的话去做,心疾就痊愈了。

舍财救人不贪女色

莫文通,明朝云闲(今js省松江县)华亭人。世代务农,乐善好施。有一天乘船到乡间去买稻种,在江边看见两名大汉绑缚著一名少女,正要将她推入江中;莫文通上前问大汉这是怎么一回事?大汉回答说:‘她是我家主人的女儿,主人听夫人说她与男子有苟且之事,败坏了名节,叫我们将她推入江中’。少女哭著说:‘后母进门以后,一直在我们父女之中挑拨离间,这次竟然以苟且之事诬谄我,父亲不察,信以为真……’莫文通对大汉说:‘这种事情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是不能听信的,如果冤枉了她,不仅害了一条人命,一生的名誉也都毁了。放了她吧!她也怪可怜的,后母挑拨,父亲也不顾惜她这个女儿了。我这里有些银两给你们,就当作是酬谢你们放她一条生路的报偿。’

少女被松绑后,叩谢莫文通救命之恩:‘恩人!小女子愿以捡回来的生命奉事恩人。’莫文通答道:‘我并不是贪爱你的姿容,要你报答才救你,我是不忍心你年纪轻轻的,就这样死得不明不白,从今以后,你更要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免落人口实。现在天色已经晚了,孤男寡女不适合同处小舟上;你往前走,到灯火明亮的地方,找适当的居处投宿,我这里还有些零钱给你作食宿费用。’

那天晚上,莫文通的妻子梦见一位神人告诉她:‘你夫救人一命,复不纳受为妾,于暗处不淫处子,阴德深重,上天将善报你家的数代子孙各个都贤孝有德’。莫文通回到家后,跟妻子谈起没买稻种及救人的事,妻子也将梦境告诉夫君,并赞叹夫君仗义行仁的美德。根据史籍所载,莫文通的子孙果然贤孝:

莫文通之子:莫胜,字景刚,以明经而通仕途(注);官职虎贲左卫,工书画,善画鱼。

莫文通之孙:莫昊(三代)为乡荐第二名。曾孙莫愚(四代)为举人。玄孙:莫如忠(五代),字子良,为乡荐第二名,嘉靖进士,累官zj布政使,洁身自好;善草书,诗文有体要,著有《崇兰馆集》(明史)。如忠之子:莫是龙(六代),字云卿,十岁能文,擅长书画;皇甫汸及王世贞之辈极为称赞。著有《石秀斋集》及《画说》。

莫文通虽世代务农,读书不多,但是他人性命攸关之际,放弃自己买稻种之钱,见义救人,而后,又不为美色所动,不趁人之危,所受果报使后代子孙俱受庇荫,从此转为书香门第,而入仕途,这种盛德感召的果报,诚然不可思议。(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