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影侯 > 第0160章 御前会议的安静

大明影侯 第0160章 御前会议的安静

作者:醉颜7点5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1:58:2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屋子里很是静寂,没有人说话,年轻的建文帝还在思索着要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叛逃,或是暗中的手脚,各位大臣也在翻看着其他与之相关的题本。

方孝孺看完后,也递给了身边的其他大臣,依次传阅,对于这种事情,自己首先发言反而不美,让大家先开口,也给大家参与的机会,这并不是做做样子。

方孝孺现在也意识到了,有些事情,还是要做了才知道,不自己实际做做,光凭脑袋想是不行的,多给别人机会,让别人也有存在感,这会减少许多的矛盾,他也知道,入京三年来,自己以前的做法,就像是傻子,得罪人,还费力不讨好。

礼部尚书程迪,这位老大人,思索了片刻后,站起来率先开了口:“陛下,希直如今所做之事,若是做得好的话,确实是为大明儒学增添了新的可以宣讲的内容。

若是集众人之力,大家解说,讨论,到以后让全国的学子学习,甚至是在科举中体现出来,为朝廷选拔能干实事的官员,保朝廷稳定,实为良议。

既然已有士子建议大办特办,那就在宫外举办,借此机会,让众多的人参与进来,也能检验是否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能否为朝廷所用,一段时间内也能看出来了。”

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

总结来说,封建王朝中最核心的科举制度就是由礼部负责的,主要职责是:全国科举的举行、礼仪祭祀的各项准备、外交事宜的交接,辞令、对没有先例的典礼进行礼仪制定,所以说,能在这个位置上干的人,都不会是简单的人,更不会是什么都不懂的外行。

陈迪以前在地方上任职,最早的时候为山东左参政,在任期间做了很多好事,出了不少惠政,名声很好。《明史》中有记载说:丁内艰,起复,除云南右布政使,普定、曲靖、乌撒、乌蒙诸蛮煽乱,迪率士兵击破之,赐金币。

建文初,征为礼部尚书(正二品)。时更修制度,沿革损益,迪议为多。会以水旱诏百官集议,迪请清刑狱,招流民,凡二十余事,皆从之。

由此可以看出,陈迪是一位在民政,军事,礼仪,外交等事宜上都有经验的官员,今日,他说出这一番话,众人是没有异议的,毕竟眼光毒辣,办事果断是这位大人一向以来得到的评价。

再者说他们就算是有其他的想法,也不得不承认陈大人说得有理,因为对大家没有什么损失,顶多是方孝孺获得了更大的名声,至少目前,他们没有发现,这会触动他们手里握住的东西,既然没有那些事情,那就没什么问题了,支持一下也没什么影响,还能获得方先生的交情,还是很划算的。

“陛下,微臣支持陈大人的意见,虽说希直先生有意创新,对现有儒家思想加以升华,如今也做了不少工作,但以目前的情况来说,难度还是很大的,毕竟大明疆域万万里,人数众多,很多地方还不能接受完整的教育,甚至不通王化。

既然已经选择采用辩论演讲模式,那就干脆做的稳妥些,学子们有这么个想法,那就依照他们的意思,在应天府内,另外选择地点,要更多的人去看看,人多,传播的就快,能不能成,那就很快就有结果了。”

这是兵部尚书齐泰的发言,他站起来想陛下行礼后,开始了自己的评述,其实对他来说,他还是看的很清楚的,方孝孺的理论,恐怕大都与方中愈有关,所以,他可以说是在支持方中愈,对于这个年轻人,他一直看到的就是惊喜,是的,他一次又一次的给了不少惊喜给他,所以他想看看,这个年轻人到底还能走多远。

黄子澄和另一位兵部尚书茹瑺,工部尚书郑赐,看了看发言的两位大人,又彼此看了一眼,最终选择了沉默,是的,他们并不想在这件事情上做过多的事情,京师里发生的事情,他们也大都有所耳闻,对于大明报,逊志报的宣传,他们也看过,觉得那些思想过于张扬,或者是说目前不太合适,不过不得不说,大明报这样的广告的宣传工作确实是很好,听说连苏州,镇江这样的城市里,他们的分部也做得很好了,都可以同时发布了。

虽说大家都是学习的程朱理学,朝廷也就程朱理学做了规范,可是并没有要求大家不能有自己的理解,不能做出阐释,可是,修儒意味着门墙,当不能立新时,守旧就是唯一的选择,著书讲学,教化万民,谁都想做,但是真正有胆子,有勇气做这事的人很少,至少他们几个就不敢。

最最重要的是,这,很可能发展成为党争,所以那就暂时不发言吧,先看看。

吏部尚书张大人,没有说话,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一言不发,脸上也看不出什么表情,似乎在酝酿着什么。

建文帝似乎也明白众人的担心,看了看诸位大人,扭头对张大人说道:“张卿,不知此事,你有什么看法?朕,想想听听你的意见。”建文皇帝的态度很是平静,现在的他,除了上次听闻父亲的死有猫腻后愤怒了以外,平时还是会很仁善的。

额,张大人似乎是刚睡醒,晃晃悠悠的站起来,拱了拱手,“陛下,恕老臣直言,希直若是有意开拓,传播思想,教化万民,老臣是支持的,只是,还是希望陛下与诸位大臣多考虑考虑,多准备准备。

民间不比宫里,人数一多,安全怎样保证,出了事情责任谁来担,可能随便有人起哄,人多了,就是个大麻烦。

朝廷科举命题行文皆有定制,若希直的思潮深入人心,影响颇大,朝廷是否有能力控制思潮的爆发带来的影响,是否会影响朝廷的统治,对于这大明的江山社稷,是祸是福,都难以把控,所以老臣建议,还是慎重些好。”

这,老成之言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