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灵异 > 民国诡闻实录 > 第九百零六章:汉阳图景

民国诡闻实录 第九百零六章:汉阳图景

作者:漆奥峤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05 11:58:0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嗨,这江鲟真有那么大能耐吗?我怎么越听越感觉像是聊斋啊。”

孙大乔尽管听岳观潮说了那么多,终究是没亲眼见白江鲟的样子,也无法体会他们三个初见神鱼的惊心,如果按照他们的意思,哪怕鱼神很可能只是通了灵智的江鲟,这也已经琢磨出聊斋志异的味道了。

宋思媛继续说道:“其实,这也是可以解释的,我们还在祈雨池中发现了这个东西,你可以看看。”

说罢,她拿出在祈雨台找到的残余香火递给孙大乔,他先是捏在手中仔细观察,而后,凑近了鼻子闻起残香余味,朝众人点头说道:“这味道,跟我们在龙王庙闻到线香差不多,只是,味道似乎更为醇厚一点,就好像是被炒熟的粮食或者米麦。”

宋思媛见孙大乔也闻出了这个味道,确认不是他们的主观感受,这股奇异香气确实客观存在:“对,我们也觉得这股味道太奇怪了,跟观落阴时碰到的味道确实又有一些不同,但是,我们实在是闻不出什么味道了。”

“目前,唯一知道的是,崔道士摇动铃铛后,又点燃了这些香料,之后,白江鲟这才听到召唤似的出现在水池中。”

她顿了顿,看向老头子:“可见,这玩意儿是可以召唤出白鲟,如果再把这个味道和落神线香做个对比,也能猜测到,当时崔道士在我们面前烧线香,目的多半是为了引出这条白鲟。”

“总之,一切都跟白鲟有关,如果这次找到压神匠,也许可以了解清楚,白鲟到底是什么,不管是鱼神还是鱼大仙,又或者是什么通了灵智的鱼,他们总要跟我们说个清楚明白。”

探查完龙王庙,岳观潮他们心中有了底,这才对河市一行多了些放心,只待谭雁邱他们启程。

第二天大早,谭雁邱的汽车停在江汉旅店楼下,岳观潮一行人也都想看看河市到底是什么稀奇地界,坐进汽车出了汉口驶往河市。

前面提示过,江汉市是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合并而起的城市,汉口为繁荣洋埠、武昌为官衙重地,大部分本地百姓以及三教九流,都聚居在汉阳。

这里早先是旧县城,居住的多是汉阳本地人,民宅府邸也以单层为主,最多也就二楼,鲜少有高楼大厦,唯有主街商路还可见三四层高的摩登商楼。

直到汉口开埠,汉阳才开始出现中外商人建立的各类工厂,像什么钢铁、煤炭、纺织、冶炼、军工、造船、造纸都在涉猎,不上不下有近百家之多,与此同时,江汉的迅速发展,也让前朝官府注意到这部商业重镇。

在洋人大力建设洋埠界的同时,他们也开始开展洋务维新,当时主政湖省的地方官不断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汉阳大修铁路、开工建厂、开办新式学堂、组建团练新军。

这些举措,本意是要挽救大厦将倾的前朝官府,目的虽然没达到,却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汉阳的发展,使得汉阳从江边民镇逐渐往工商大镇方向转变,直到前朝颠覆,汉阳已经是五六十万人口的工商大镇。

因三镇发展方向不同,若从高处往江口俯瞰,立马就可以看出区别。

武昌镇为老牌官地,官僚衙门、司部局署、师堂学署、会馆书楼大多云集在这里,早年时又有建筑不得越过总督府的规矩,这里多是以单层合院为主的传统民居,居住的也是官员家眷亲属,再有,就是武昌镇里低调内敛、光而不耀的老钱旧贵。

与之隔着江水的北岸汉口,早在1860年就已经开埠通商,到了如今的时代,距离开埠已经过去了将近七十年,近百年的时间里,洋埠界被洋人经营得如同西方都市,摩登气象不输巴黎、伦敦、纽约。

就是出了洋埠界,来到汉口华埠,除了招牌店铺是汉文之外,已经找不出什么旧时小城的痕迹,华灯初上、灯火霓虹,借着西洋经贸的东风,发展出极其灿烂的辉煌商镇。

这里的人,多是像谭雁邱一样,抓住时代的风口,在商海浮沉多年的贸易新贵,满眼望去,规整的里份巷弄、气派的洋楼别业、璀璨的霓虹商楼,车马行人川流不息,货物亨通远销海外,新贵豪奢挥金如土。

正如货到汉口活,戏到汉口红这句行话,汉口浓郁的商业求富的氛围,也造就出无数白手起家叱咤风云的商业传奇。

江水南岸的汉阳,既不属于洋埠重镇、也不属于老钱旧地,它更接近于前面所描述的工业重镇。

由于前朝官府在江汉的基础投入,汉阳地价低廉又有铁路,天然就适合做工业大镇,再加上中外商人在这里修建了不下近百工厂,工业就此融入汉阳骨血,成为汉阳不可剥离的特色。

开埠这近百年来,大多数百姓想要活口,要么在汉口做雇员,要么,就在这里做工人,几十年间这里以工业为纽带,聚集了不少底层百姓,再加上这里地价低廉,也吸引来更多百姓来这里搵食讨口。

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多,江湖复杂必然人心险恶,水旱码头的市井文化,正是发源于汉阳的底层百姓,说到底,不过是南来北往的苦命人背井离乡、彼此交道、互相磨合,这才产生出一套通行市井的规矩守则。

市井文化,市井文化,最重着眼点,还在于市井之间的三教九流行当!

汽车行到汉水大桥时,行驶桥梁间,老远就能俯瞰汉阳全城。

这里基本上没了光鲜辉煌的摩登商楼,满目望去,近百座工厂错布在各地,行车将货物运送到铁路,再经由铁路发往外界,呜呜轰鸣中,蒸汽火车流转不息。

工厂周围聚集着不少拼图方格般的杂院弄堂,城镇脉络基本上是以各个工厂为点,然后再用宽敞主路连接工厂之间,如同一张精密的蛛网,将所有工厂囊括其中,街头巷尾和偏路旁支就好似毛细血管,将普罗百姓运进工厂,产生出诸般货物。

这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随处可见的烟囱塔楼!

这些塔楼四处树立、高可参天,如同冬日冒头的荷塘枯桩,冒出或是灰黑或是浓白的烟雾,在之后,就是永远都搭杆冒架、略显杂乱的民居、宅邸、公寓楼,放在一起,构成了严肃冷漠、忙碌机械的风俗气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