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灵异 > 民国诡闻实录 > 第八百六十一章:千年奇技

民国诡闻实录 第八百六十一章:千年奇技

作者:漆奥峤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05 11:58:0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也是因为这里有着众多天然磁石,也让朝奉夫子选中这里,作为太妃的妃陵。”

“当然了。”她看向众人:“目前,我们也只能猜测是这样,如果要验证我的猜测,只需要观察对照物就可以。”

说罢,她看向外围水银渠中不断巡航的诸多画舫:“现在来看,这些画舫能不断巡行,多半也是和磁力有关,我们只要拦截下一艘画舫,大概可以验证我说的情况。”

事关棺椁悬空之谜,岳观潮他们收拾好悬空的各式用具,又回到黄泉桥上。

他和几个护院拉起绳索,直接抓住某个正在巡航的画舫,将绳子固定在栏杆上后,画舫当即停在原地。

走到水渠边,他们扒开画舫亭台周围的帷幕珠帘,其中,船舱中是跪坐在方桌前后的石俑,造型跟陶俑类似,看起来就好像两个石头做的假人。

仔细看,石像大概半人高,跪坐形态如胖头童子,衣服饰物十分真实,眉眼口鼻生动细致,全身如炭黑,好似烧焦的活人。

宋思媛拿起一个铁铲子,靠近石人后,果真能见铁铲子被吸附其上,要使很大力气才能脱离磁力的吸附,她随即又在对面试了下,果真也能吸附。

“这样,我们把船调个方向,看看其他船的反应。”

岳观潮他们抓住船身,将船头船尾调换来回,等与河道平行后,这艘被捕捉的船身后,一些画舫开始被一股无形的力道互相排斥,永远无法靠近。

宋思媛观察着当前情况,眼前一亮:“这就对了,这些画舫里的石像就是磁石,分别代表正负极,当我们把船头翻转后,两个船头同性相斥,也就只能被对方互相推开。”

“当我们把船头调转方向后,船头的正负极就算是恢复了正常,在葬台和藻井的不同磁力下,正负极不断被正负极拉扯,使得船身被磁力捕捉,绕着葬台旋转,看起来,就好像船飘在水银池上。”

说到这里,她眼前一亮:“我刚才,一直都以为这些画舫实际上是被船身下的某些机关齿轮带动旋转,现在来看,居然比我想的更为精巧,不需要任何机关之力,也能让画舫流转千年。”

岳观潮刚才还以为是她胡乱猜测,眼见磁力吸引说成真,更大的疑问随之而来:“可这东西未免太过先进,你刚才也说了,四年前德国的工程师首次发现电磁悬浮原理,还把他们申请成了什么专利,当年距离现在至少有八百年了,那时候难道古人就知道什么电磁感应原理了?”

“这一点我也无法确定,但是,你们不要小瞧了古人的智慧。”

说到这一点,她眼前一亮:“古人只是知识缺乏,但是不代表不聪明,尤其是古代的王朝,有些手工匠人可能在无意之间发现什么新的应用技术,尽管他们受限于知识,无法知道原理是什么,至少凭借经验加以应用是没问题的。”

她顿了顿,继续解释道:“就比如我们现在的汽车所使用的石油,大概在汉朝时就已经有旅行者发现将其命名为石漆,意思是如石头般漆黑的油漆。”

“从汉朝直到唐朝,古人对石漆的记载不断加深,甚至已经开始应用于照明、制墨、治病,《大元一统志》记载,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癣,在元之前的宋朝,已经用竹筒、钻头、长竹竿打穿地层,开凿石漆,形成了一套可以利用的工具。”

“但是,真正让石油的作用,得到充分利用的却是西洋科学家。”

“还不只这些。”宋思媛继续解释道:“你们知道郑和下西洋吧。”

岳二炮点点头,他去看西洋景,最喜欢的就是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昔日郑和奉永乐大帝命,开二百艘大小巨船开赴远洋,名为寻找外邦文明,实际上却是在寻找靖难之役中失踪的建文小皇帝,郑和七下西洋,一路上行走无数西洋外邦,朝贡贸易使得外邦都知道了朱明的富饶,也将明朝国威远扬海外。

“难道,你们就不好奇,郑和为什么能凭借木船航行到如今的南非好望角附近?”

宋思媛也不想卖关子,继续说道:“有史籍资料显示,他的船很可能装备了蒸汽锅炉,是这种蒸汽锅炉和水密舱技术的发展,才让郑和的数百舰队顺利航行数次,令西洋诸国视同朱明为天朝上国。”

“这种蒸汽锅炉,其实就是第一次工业革新的蒸汽机技术,只不过,郑和应用蒸汽做功原理时是公元1405年,而西洋的蒸汽机技术的出现,是在1776年,比朱明整整晚了近四百年。”

岳观潮已经琢磨出他话里的意思,继续问道:“既然郑和都发现了蒸汽机技术,为什么此后就没影子了!”

“这就是我要说的重要消息。”

宋思媛看向众人:“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他们所发现的新应用技术,比我们当今理解的要多得多,只是,大多数技术都只停留在经验应用的阶段,由于没有科学思想和统筹学科,往往是呈单一片状分布,而不是成体系化……”

这就好像一艘船,古人只是知道船会漂行水上,且也知道怎么制造更快更大的船,却从不去深究浮力、引力、阻力、风力、水速对船的影响。

等于说,古人的所有知识都是零散且不成系统,没有深究原理和底层逻辑,往往要靠经验来流传后世。

可惜的是,经验这种东西就好像民间偏方,随着改朝换代、战乱迁徙、子代传承,不断丢失经验,甚至是被歪曲了细节,传到最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基本上属于被废弃的经验。

当年,早在唐朝时,古人就研究出了镔铁技术,这东西就是现在的优质钢铁,由镔铁做成的唐朝长柄陌刀,但凡拿在手里可以一敌百,刀刃所到之处人马俱碎、锋利无比,可以说,是中古世界第一刀。

唐朝大将王忠嗣,曾经带着河西将士攻破某些西域小国,但凡胡人见唐军手持陌刀,必定抖如筛糠,开城投降。

这种厉害的锻刀技术,到了宋朝时就已经遗失,宋人认为,镔铁是天神的兵器,由神兽麒麟拉的粑粑捏成,可见,若无系统学科和应用原理,经验流传会有极大谬误和扭曲!

前朝入关后,为了确保满人统治汉人,直接闭关锁国,且沿海片板不如下海,康帝一直都和西洋人通信,也知道地球是圆的,乾帝极善数学,还知道同时期的西洋在大搞工业革新。

前朝的上层统治者从来不介意科学知识,反而乐意学习这些,他们忌讳的,就是底层百姓掌握了科学知识,威胁他们的统治。

为了愚弄百姓统治汉人,他们贬斥一切科学技术为奇淫巧技,只让士人钻研古书经文,让农工整日辛劳却填不饱肚子,由此带来最封建压抑的世道。

他们对科学的阻碍之深,直到前朝末年,很多百姓第一次听到地球是圆形的,仍然是吓了一跳,上下五千年的智慧,几乎全是被前朝给故意毁掉了。

宋思媛说到这一点,深吸一口气:“在这里发现磁力应用,我虽然感觉诧异却并不觉得荒谬,毕竟,隋唐赵宋时的古人是很聪明的,他们若真的察觉到了磁力加以应用,也说得过去。”

宋思媛这一番由古推今,说得众人目瞪口呆,孙大乔啧啧称赞道:“妙啊,妙啊,有些东西我们身在此山中到底还是看不清,也就唯有您这样的学问人,才能看清真相。”

孙天器听着她的话,免不得一阵赏识,问道:“如果这是磁力原理,那,我们怎么上去呢,我们又不会飞,任何金属的东西都会被捕获,怕是很难用弓箭把抓钩给固定在棺材上。”

“用热!”

“用热?”

众人对这个说法很是好奇。

宋思媛解释道:“我看过科学劳工报的报道,这种电磁悬浮技术,需要保持磁体的绝对寒冷,我猜测热会破坏磁力,高热很可能会让磁力直接失效,古人大概也知道这一点,用的正是水银来给墓室降温。”

“整座墓建在水上,大概也有降温的意味,水银是一种惰性液体金属,常温下虽然会挥发,但是比起水的蒸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流动的水银带走热量降低温度,也让墓室内始终冰凉,我们所感受到凉意,多半来自水银降温,这种低温又变相支持了水银的稳定,以此造成千年磁力不损。”

“既然高热会破坏磁性,那我们不如先把用的东西加热到高温,趁着温度还没降低就用弓箭先固定在藻井上,这样,或许能尽可能避免受到磁力干扰,当然了,这种原理提出不过四年,我也只是猜测。”

“你们觉得呢?”

宋思媛只会把意思说出来,还是要他们做决定,岳观潮朝她点头赞许道:“你都能把千年前的事情给说明白,我们哪有这本事,肯定就是这么回事,我们要不就把金属爪子烤热后,直接用弓箭给穿到藻井去,等冷却的过程中就顺着绳子爬到棺材上,先把棺材打开再说。”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