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灵异 > 民国诡闻实录 > 第一千零六十三章:西北孤忠

民国诡闻实录 第一千零六十三章:西北孤忠

作者:漆奥峤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05 11:58:0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整幅图和佛门的供养图完全无关,色调奇异悲壮,有种大军压境的悲壮感,从战争场面的绘制,也能看出有很多白发士兵,若非是弹尽粮绝、兵马耗尽,绝对不会让白发兵上阵杀敌,能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城池的守军已经做好了决一死战,城毁人亡的打算。

从附近的百姓携家带口逃难也能看出,沙洲城多半是守不住了!

他们寻到驻足远眺的二人附近,能看到身旁还有一段古文,挥洒恣意抒写在壁画上: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看到这里,宋思媛这才明白过来味道,眼中疑惑逐渐清晰起来:“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我明白这些壁画为什么会绘制在这里。”

话语间,她拿起手电照亮颜料书写的古文,解释道:“这些古文的意思是……”

时值景佑二年,乙亥年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游历河西走廊,恰好居住在沙州城内。

此时外敌忽然带着敌军侵扰城池,沙洲地区开始发生民间骚乱,时局变得极为混乱,大云寺比丘为了保护佛门的典籍文书和经卷,带着众比丘僧人,把所有关于佛物的经文搬运进莫高窟,修筑墙壁夹层罩藏其中。

我为了发心许愿,也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认真抄写一份,放在夹层罩洞中,第一希望天龙八部长为护助,保佑沙洲城隍安泰,百姓安宁,第二希望甘州小娘子因为我抄经藏书的善行,不用再堕入幽冥,她这一生要经历的所有业障灾厄,全部都被一并消弭,此后享尽人间福报,永充供养。

宋思媛解释完古文的意思,基本上算是清楚了眼前石窟的来历,估计是宋朝时的某些比丘僧人,为了保护佛门的众多典籍经卷,直接在石窟中修建夹层,把东西给藏了起来,一个叫赵行德的宋朝人,聘请工匠在壁画上另造新画,将这一历史事件记录下来。

“现在来看?这山丘上的一男一女,指得就是赵行德和甘州小娘子,那么这幅图的主人大概就是他们俩了。”

“如果真的藏了佛门至宝,那这些经文又在哪里?”徐侠客扫了眼壁画,眼神好奇问道。

宋思媛点点头,看向众人:“壁画上的信息很少,只提到沙洲有外敌入侵,写得很是模糊,但是根据年份来推测,是可以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说到这里,宋思媛指了下日期:“从日期来看,景佑二年腊月敌军侵袭沙洲,当时已经是大宋的时代,我大致估摸了一下,宋仁宗赵祯使用的年份中,有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之分,景佑这个年号一共使用了五年,从公元1034年-1038年,景佑二年大概就是1035年到1036年之间的过渡年份。”

“等于说,他们藏经的确切时间,大概是在宋朝仁宗赵祯在位时期。”

当时,赵宋的外界,确实在发生着剧烈变化,和藏经有关的就是归义军的陷落。

往前回溯,王道士介绍河西的吐蕃浮屠时,曾经说过吐蕃占领河西的故事,其中,就提到张议潮家族复兴唐土、保卫河西的故事,只是当时还没来得及细说,眼下,这幅壁画的内容中有“归义”两个字,必须的好好说道说道: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着河西精锐入关平叛,掐断河西走廊与关中的联系,经历几十年,逐步蚕食河西诸州,最终吞没河西走廊。

自此,河西沦陷敌手,前面说道,吐蕃人对河西旧地的统治极为简单粗暴,取消了一些行政建制,代之以牧区制度,把河西分为各大牧区,分配给吐蕃国的上层贵族。

在此基础上,河西旧地的唐朝子民,迎来了最残暴的统治。

根据历史典籍记载,被吐蕃统治的河西诸州中,少壮者沦为奴隶,整日放牧打猎种田,所得皆被贵族掠夺,只能留部分口粮予以糊口,至于那些不能耕作劳作的老弱病残,往往会被贵族的拥趸和部曲随意殴打折辱,挖目断足,随意抛弃者不计其数。

这样的统治,几乎可以算作是文明的倒退,沙洲百姓更加思念故国,不肯服从吐蕃统治,只是,当时的吐蕃国力强盛,沙洲百姓的多次反抗统治,全被吐蕃贵族弹压下去,不得解脱。

直到大中二年,吐蕃国力开始衰退,再加上吐蕃贵族内部倾轧,他们对河西的统治这才有所松动,恰逢此时唐朝国运好转,唐皇命凤翔节度使崔珙收复原州、威州、扶州等地,同时,也收复了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萧关等七关。

国运来的时候挡都挡不住,唐朝将军这二三年来的节节胜利,既让皇庭看到了国运蒸蒸日上的利好局势,也让百姓意识到吐蕃大势已去,河西人民在几十年里不断反抗吐蕃的统治,终于看到了反抗胜利的一丝曙光。

他们在等,在等几十年内,可能出现的收复唐土之机会!

很快,机会就来了!

吐蕃内乱频繁,诸将领各自为政划分地盘,将领论恐热带着自己的五千吐蕃骑兵,一路从吐蕃高原下到河西走廊,沿途为劫掠财富,不断侵扰河西的瓜、沙、鄯、廓、甘等八州。

河西的老百姓,本身就已经对吐蕃贵族的残暴统治十分不满,因吐蕃内乱,论孔热继续骚扰百姓的行为,让河西百姓恨透了他,一口银牙咬碎都不解恨。

生长于沙州的豪族张议潮,看准了吐蕃贵族和将领的行为,已经引起民愤民怨,在大中次年,散尽家财招募勇武之人,率领他们和沙洲的百姓,在沙州城发动了起义。

古语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张议潮为人刚毅义气,他的起义一呼百应,很快聚集了不少反抗吐蕃贵族的江湖豪强,哪怕是手无寸铁的百姓,也愿意拿起弓箭和刀枪,跟在张议潮身后保护沙洲,抗击吐蕃。

经过奋勇抵抗,他们驱逐了位于沙洲城内的吐蕃守军,这些吐蕃军没想到一贯被他们蹂躏的唐朝子民,会变得如此勇武,震撼之下也深感屈辱,这些吐蕃将领继续调集周围的兵力,想继续打下沙洲,惩罚叛乱贼徒。

他们哪里知道,张议潮的叛乱不是一家一户的争权夺利,而是千门万户抗击敌军、保护家国的背水一战,胜则复国,败则自尽。

其后,在张议潮的带领下,沙州全城妇孺老幼全部跟随兵马出战,又一次击溃吐蕃,这些吐蕃将领就此知道吐蕃大势已去,悻悻而归。

沙州光复后,张议潮立马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将沙洲光复的好消息传递到关中长安,得此捷报,唐宣宗深感欣慰,不但褒奖张议潮等人的忠勇为国,承诺厚赏全军将士,还擢升他为沙州防御使,让他暂时节制沙洲,以图唐土光复。

只是,这与张议潮的期望,确实不符!

张议潮想要的是安西节度使的位置,不只是节制瓜州、沙洲,他有这样的心气不是为了要成为封疆节度使称王称霸,只是想名正言顺,替唐庭收复安西失地,以节度使之名,他可以招揽更多人马,以奉正朔之名讨伐敌军。

他的想法,当前在位的唐宣宗很是明白,只是,唐庭再也不是安史之乱之前包罗万象,气魄豪迈的唐庭,这位唐皇首先考虑的已经不是能不能收回失地,而是在册封张议潮位节度使之后,会不会再养出第二个“安禄山”。

毕竟,唐明皇信任安禄山,才给了安禄山节制河朔三镇的权力,到最后,安禄山裹胁叛军一呼百应,几乎要打下大唐的半壁江山,甚至,就连皇族群僚所在的长安也被叛军占据、

这一战,尽管唐庭将叛乱平定,却好似被放了半身血的壮汉,再不复昔日的荣光。

安史之乱之后,唐庭哪怕已经光复长安,也已经是元气大伤,留给继任皇帝的不再是成为天俾万国的大唐,而是民生凋敝,国力日衰的烂摊子,其后几任皇帝未尝不想收复河西,只是汉地内部都已经被藩镇搞得半死不活,顾此失彼之下,竟然让吐蕃统治河西几十年,都未曾去讨伐过。

如今,张议潮真的把瓜州收复了,唐庭却开始犹豫,他们就好像是得了藩镇节度使的创伤后遗症,不敢轻易再册封节度使。

此后,张议潮哪怕接连收复瓜、沙、甘、凉四州,也没能撼动关中天子,始终都没得到节度使的位置,反倒是在晚年,还要被迫作为归义军的质子,迁往长安居住。

这,对于张议潮来说,到底是意难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