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当特种兵来到大秦 > 第九十一章 卫鞅入秦

当特种兵来到大秦 第九十一章 卫鞅入秦

作者:天灵仙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9:41:55 来源:平板电子书

秦风早已准备好另一条小船,远远跟着卫鞅那一艘,终于是渡过了大河,而在他的伪装下。至少到现在卫鞅是没有发现他的。秦风甚至在想,若是卫鞅此番成功到秦,自己是否也能够去快意江湖了?

进入函谷关,到华山的魏**营,快马只有半日路程。

卫鞅所乘白马,是他在公叔府做中庶子时的寻常坐骑,这段路竟走了整整两天。

也并非白马脚力太弱,实在是卫鞅并不急于进入栎阳。

卫鞅想好好看看秦国,顺便查勘一番秦国的风土人情。

毕竟,这个被魏国封锁在函谷关以西的战国,对他是遥远而陌生的。确切的说,所闻甚多,却从来没有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这对他这个多有游历的士子,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卫鞅的祖国,是大河中段最肥沃地带的卫国。

那个诸侯国虽然不大,却是殷商后裔的封国,商贾发达,民生殷实,民风开化。他的祖上,本是商王朝中兴国王盘庚时期的王族诸侯,因为是一等的“公”爵诸侯,所以便用“公孙”做了姓氏。

商王国都迁到朝歌后,公孙氏部族在与西部戎狄大战时惨败,从此一蹶不振,便日渐沉沦了。到了商末纣王时,公孙氏已经只是纣王殿中的一个下大夫了。

周武王伐纣,公孙大夫战死孟津,公孙氏部族便鸟兽散了。到了周成王时,摄政的周公为了安抚殷商旧部,便将殷商王族的后裔封在与旧都朝歌隔河相望的濮阳,做了诸侯国,定名卫国,意为守望祖先的旧地。那时侯,星散四海的殷商后裔,便纷纷回到了卫国安居乐业。

公孙氏余部二十余家,也从东海岸边迁回了故土。此后的数百年太平岁月,卫国人的殷商情结已被消磨净尽了。

除了卫国的执政贵族,庶民的旧有族系和姓氏,在融合交往中已经远远脱离了祖先的痕迹。公孙氏一族由于沦落为寻常商贾,自感愧对“公孙”这一王族姓氏,便随俗而动,和许多卫国人一样改姓了卫。

卫鞅的曾祖父叫卫嗣,人称“文商”,就是专门采集竹材制成竹简,卖给官府和士人的文路商贾。

这种生意利金不高,却较为稳定,便也慢慢富了起来。

祖父卫桓,进一步扩展,已经是占领十个诸侯国竹简市场的大商人了。

父亲卫赫,勤劳忠厚,生意道机变本领却是平平。

惟有一长,便是在深山采竹和义卖竹简中,结交了许多高人名士与风尘隐者。后来,卫赫便对读书士子一律赠送上好的竹简,不收分文。卫氏竹简原本已经创出了名望,天下呼为“卫简”。

却不想由于卫赫的低价义卖与长相赠送,出多进少财源衰落,六个作坊竟赔掉了五个。卫赫便索性卖掉了最后一个作坊,娶了一个隐士的女儿做妻,闭门做了读书人。

卫赫四十岁上,卫夫人生下一子,隐士外祖为其取名“鞅”,意为马颈下坚韧的皮革。

老人的寓意是深远的,可能想让小外孙成为笼住卫氏家族的马颈革,也可能期盼小外孙象马颈革一样坚韧,甚至可能期盼他成为驯服烈马的勇士。

可是不管怎样期盼深远,老外祖和美丽的母亲都在他三岁时死在了一场瘟疫之中。孤独的卫赫郁郁成疾,自感不久于人世,便将四岁的小儿子托付给一个隐居深山的高人,撒手西去了。

深山隐士一诺千金,将小卫鞅带进了莽莽苍苍的王屋山,亲自抚育教养。

卫鞅四岁识字,五岁练剑,八岁读书作文,十二岁修习法家之学,十三岁开始随老师周游天下,走遍了列国名山大川。

十六岁时,老师将他秘密送到魏国丞相公叔痤府中实际修习政务。五年中,他借为公叔痤收集法令典籍,又一次重新踏勘了中原列国,对各国的民生民治有了切实的了解与揣摩。应该说,在二十一岁的年龄上,有如此丰富阅历的士人是极为罕见的。

遗憾的是,卫鞅却从来没有来过秦国。

在卫鞅成长的年代,东方列国对秦国是列为蛮夷之邦,剔除在中原文明之外的。

这种蔑视,甚至远远超过了对另一个蛮夷之邦楚国的蔑视。这里的根源在于,秦部族长期与西方戎狄杂居,仅凭武勇之力成为大诸侯,所谓根基野蛮。

但凡士人官吏相聚,总要大谈秦国的种种落后愚昧与野蛮。民风是“三代同居,男女同屋;寒食恶饮,好逸恶劳”;民治是“悍勇好斗,不通礼法”;民智则更是“钝蛮憨愚,不知诗书”。

即或是对享有盛名的秦穆公,也有“人殉酷烈,滥用蛮夷”的恶名相加。在东方士人眼里,秦国是一片野蛮恐怖的土地,除了打仗,万万不要踏上那块恶土。

在这种流播久远的议论传闻年复一年的弥漫东方的情势下,极少有士人批量流入秦国。

数百年来,除了老子和个别墨家弟子踏进过秦国外,“秦国无士”一直是天下共识。

在这种陈陈相因的共识中,卫鞅的老师和卫鞅也都未能免俗。他们甚至在另一个“蛮夷之邦”的楚国游历了半年,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去秦国。

若非那个神秘老人的启迪和那卷振聋发聩的求贤令,卫鞅真不知晓此生会不会来到秦国?

正因为陌生而神秘,卫鞅才决意寻访而进。他期望在进入栎阳之前,对这个在东方士人眼中面目狰狞的国家,有个大约的品评。

一进函谷关,便是河西地带。战国时代,一提“河西”二字,人们想到的便是魏国秦国间的长期拉锯连绵杀伐。“河西”便是黄河成南北走向这一段的西岸地带,南部大体上包括了桃林高地、崤山区域,直到华山,东西三百余里;中部大体包括洛水中下游流域以及石门、少梁、蒲坂等要塞地区;北部大体包括了雕阴、高奴、肤施,直到更北边的云中。

这就是战国人所说的河西之地。

黄河西岸这块辽阔的土地,纵横千余里,在秦穆公时代都是秦国的领土。

后来日渐被魏赵韩三国蚕食。尤其是魏文侯时期的两个名将——吴起和乐羊,对秦国和其他诸侯展开大战七十六次,战胜六十四次,战平十二次,使魏国疆域大大扩展,其中夺过来最大的一块便是秦国的河西之地。

那时侯,正是秦国简、厉、躁、出四代国公当政,是秦国最为混乱软弱的时期,根本没有能力与新兴的强大魏国对抗。

卫鞅对这一块已经被魏国占领三十余年的区域,大体上还算熟悉。魏国对原本属于老秦国的这块河西之地,并没有实行相应的变法,井田制、隶农制依旧保留着。

也没有封给任何功臣作为封地,确切的说,没有一个重臣愿意被封到这里。

魏国的办法是,将河西之地划分为十六县,由王室派出县令直接管辖,赋税通归王室;对河西之民课以重税与频繁徭役,却不许他们当兵。

魏国信不过这个“蛮夷之邦”的子民,只将他们当作耕夫和牛马看待,而不愿意让他们成为光荣的骑士。

河西之民和魏国本土民众的富裕日子相差甚远,只是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而已。

在卫鞅看来,这是对待新领土最为愚蠢的方法,是逼迫河西庶民离心离德的苛政。

他曾经几次向公叔痤上书,建议魏国对河西之地实行“轻税宽役,许民入伍”的“化心宽政”。

公叔痤大为赞赏,却就是无法取得魏王与魏国上层的认同。魏王说,这是祖制,轻易不能触动,看看老臣世族们如何?老贵族们则说,秦人蛮贱,只配做苦役,岂能以王道待之?

卫鞅没有在河西地带耽延,进了函谷关便打马向西,直到看见华山才缓辔而行。

他选择了渭水北岸的官道作为西行路径,要看看秦国的腹心地带究竟如何?这条路说是官道,实则是一条仅能错开车辆的坑坑洼洼的黄土路。

仅此一端,便可见秦国确实贫穷。卫鞅边走边看,又成了当年的游学士子。遇到道边农舍便走进去讨口水,和主人寒暄片刻。天黑时分,便在一家农舍歇了,和主人直说到三更。次日清晨,卫鞅和主人同时起来,殷殷作别,又上路西行。

走马半日,已是渭水平原地带。但见渭水河面宽阔清波滚滚,两岸却是白茫茫一望无际的盐碱荒滩,滩中野草灌木若断若续,恍如雪原中的片片绿洲。偶有大风吹过,便荡起漫天白色尘雾,扑面而来,呼啸而过,一片荒凉,一片沉寂。直到盐碱滩外的靠山原处,方漏出点点民居与缕缕炊烟。卫鞅不禁心生感慨,为这块肥美土地的荒芜贫瘠深深叹息。

注目凝望,却看见前方不远处一群农夫在淘沟,夏日的阳光晒得他们黝黑的身上汗水晶晶发亮。卫鞅便将白马拴在道边树上,拿下皮袋走了过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