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当特种兵来到大秦 > 第四十五章 政事堂风波

当特种兵来到大秦 第四十五章 政事堂风波

作者:天灵仙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9:41:55 来源:平板电子书

此中大约只有景监对秦国面临的严重危机最清楚,他对这些元老重臣们云山雾罩的回答摸不着头脑。

只有一个上大夫甘龙态度明确,但景监却又极不赞同。

然则不管他有何种想法与主张,他都不能抢在前面讲话。

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比他年长资深,也比他位高权重。上大夫甘龙是山东甘国的儒家名士,又是秦国的三世元老,秦献公连年征战在外时,从来都是甘龙主持国政,学生门客遍及秦国,景监连给他当学生的资格都没有。

左庶长嬴虔是公室贵族、国君的庶兄,更不必说他是统率三军的实权重臣了。

长史公孙贾职掌公室机密,常在国君左右,虽然没有兵权,可也是屈指可数的几个枢要大臣之一。

栎阳令子岸是秦穆公时名臣由余的后裔,执掌都城军政大权,虽不是国府枢要大臣职位,但其实际权力却是足以颠倒乾坤的,否则他如何敢对长史公孙贾直言相撞?

就连那个高声大气职位最低的中大夫杜挚,景监也不能与之相比。且不说杜挚是甘龙的学生,仅以职权论,景监虽然也是职同下大夫的前军副将,爵位比杜挚只低了一等,但实际上却是军中朝中都没有任何实际职掌范围的一种职务——副将。

杜挚却不同,他这个中大夫有一串后缀,叫做“辅上大夫视事兼领大田太仓”。

辅上大夫视事,是确定他是上大夫的处政副手;兼领大田太仓,是说秦国的农耕、粮食与仓储都由他兼管。

那时侯,这可是两个最要紧的命脉权力。周王室将这一职务的大臣叫做“司土”,后来称为司徒,是与司马(掌兵)、司空(掌工程)、司寇(掌刑)并列的重臣。

这样的中大夫,景监如何能比?

要不是新君亲点他做了金令箭使者,又特命他参加今日庭议,他是不可能有机会和这些重臣坐在一起的。

然而正因为如此,景监是无所顾忌的。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做了一回秘密特使承担了重大使命,就要将自己所知道的全部情况和想法,真实的告诉国君和大臣们,使他们尽最大所能拯救秦国,否则愧对国君重托。

至于说出来后是否被采纳,那不是景监此刻所想的。

秦风也是同样的想法,说起来秦风和景监的情况比较类似,两人的爵位官职也是相差不多。秦风,景监两人对视一眼。眼神中似乎决定了什么。

公孙贾的笑容还没有完全收敛,景监和秦风就同时霍然站起拱手道:“列位大人,景监(秦风)以为,六国商人密探不能杀,杀则对秦国有害。”

“啪!”的一声,中大夫杜挚拍案呵斥,“尔等是何人?竟敢驳上大夫主张?”

“在下乃赴魏国探密的金令箭使者景监。秦国面临灭顶之灾,决不能再给六国亡我之心火上浇油!”景监说道。

“臣是客卿秦风,虽无什么大的功绩,然而也是凭借一身武功进入六国会盟军营探查数天。将六国君主及庞涓所说所想所做尽皆探查。”秦风也是说道。

“哈哈哈,同类相怜嘛。”一阵大笑,景监和秦风的话又被杜挚的尖刻嘲讽打断。

秦孝公眼睛一亮,但终于没有说话,他还是要看一看。这时,左庶长嬴虔却开了口:“杜挚无礼。危难当头,群策群力,听景监他们说完有何不好?”嬴虔本是带兵大将,性格深沉暴烈,平日又极少讲话,他一开口便全场肃静。

杜挚出语刻薄,景监本想还以颜色,但他生性宽厚且见左庶长斥责杜挚,也就不再计较此事。

他再度向厅中君臣拱手做礼,亢声道:“秦国弱小,六国强大,这是不争之事实。六国会盟,要共同起兵瓜分秦国。当此危机之际,若秦国诛杀六国商人密探,只会更加刺激六国,使他们以拯救六国商贾为口实,迅速举兵进逼。以秦国目下实力,我们能抵挡几时?”

公孙贾淡淡问道:“以你之见,不杀密探,六国就不举兵了么?”

秦风接下来说道:“不杀密探,自然也不能使六国罢兵。然则,至少可使六国急切间找不到口实大举进兵,我秦国也可在此期间谋求对策。”

杜挚哈哈笑道:“啊,你们两个大有谋略嘛,谋划个办法出来。”

秦风没有理会杜挚的嘲讽,自顾将一路的思索一口气说了出来,“如今天下虽连绵征战,然但凡举兵,都必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否则,师出无名,士气民心必然低落,联兵作战也会很是困难。我秦国对密探若拘而不杀,那就是向天下昭示,秦国愿意同六国和解。若拘而尽杀之,那就是公然和山东六国立时结下血仇。六国朝野都会对秦国恨之入骨,纵然我尽力斡旋,怕也难逃兵灾。正因如此,六国密探非但不能杀,还要保护其财货,善待其人身,照常让他们在秦国经商,去留自便。此中轻重,请君上与列位大人权衡。”侃侃道来,有理有据,显然是一路苦思的结果。

景监也是将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竟然是与秦风不谋而合了。

小人物一席话,大厅中却竟是无人反驳,良久静场。秦孝公大感欣慰。

他没有想到,这个少年时期的小友竟然在大事上和自己如此不谋而合?秦风就罢了,嬴渠梁已经习惯于秦风出类拔萃地谋划与分析。可是景监,作为老秦人,刚烈忠直恨则恨死爱则爱死的汉子比比皆是,但要找一个既坚刚又柔韧懂得忍耐与等待的汉子,却比铸剑还难。

要老秦人誓死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那是一呼百应。

但要老秦人迂回曲折韬光养晦,那可是阳春之曲和者盖寡。

连那些山东儒家名士如甘龙者,久居秦国,也都变成了固执倔强宁折不弯的牛脾气。

作为国君,年轻的嬴渠梁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深厚和宽广,自然深深懂得老秦部族的这种坚刚性格是弥足珍贵的,否则,秦国四百年间何以立足天下称霸西戎?

然则,秦国上层的庙堂人物们假若也都是这种人,秦国何以能成就大业?

即如面临的这场灭国危难,逞血气之勇不难,难的是冷静忍耐顾全大局而后化险为夷。老秦人谁不恨六国密探?

杀掉他们定然是举国拥护。在这时候能够想到不杀自己最痛恶的敌人,反而要善待他们,这需要多么宽广的视野?

需要克服多少老秦人性格中的痼疾?更不要说景监还是个沙场征战的年轻将领了。当秦孝公昨夜想到这些时,他觉得自己是沉重的孤独的。可是当景监慷慨冷静的讲出这些时,他是激动的欣慰的,他觉得自己已经不再孤独了。

刹那之间,年轻的国君对年轻的将军和客卿产生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这时候,左庶长嬴虔粗重的声音响起,“景监将军,秦风客卿言之有理。以秦国目下实力,一个魏国我们已经难以抵挡,岂能和六国同时为敌?”

栎阳令子岸也跟了上来,“子岸赞同左庶长所言,不杀密探。”

他内心很清楚,国君本来就命令不杀不掠,左庶长一讲话便等于此事敲定。因为甘龙平日里多主内政,对这种外事并没有多少决定权,这方面的大权在左庶长。

公孙贾在每个人说话时都不断点头,此时平静的笑道:“大局已经清楚。究竟如何?还是君上抉择吧。”

甘龙面无表情,一言不发。杜挚只是微微冷笑,也不说话。

秦孝公这时轻轻一拍书案:“六国密探,暂且不杀,财货不动,人身不伤。若六国动静有变,再杀之亦不为晚。彼在我手,何惧之有?然栎阳令须得对六国密探严加监视,不许任何人在半年内离开秦国,更不许逃走一个。否则,斩首无赦。”年轻国君在政事堂第一次显示权力,却是不怒自威。

“臣下遵命。”栎阳令子岸肃然站起,高声领命。

“诸位,”秦孝公环视大厅神色肃然道:“今日庭议,实则已经开始。山东六国会盟,提出六国定天下,对吞并小诸侯划定势力范围。然则更为要紧的是,山东六国要瓜分秦国,将天下七大战国变成六大战国。六国将在何时用何种手段实施其分秦野心?目下尚不清楚。然则可以确定的是,秦国已经面临百年以来最为深重的灭国危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是秦国妇孺皆知的一句老誓。当此存亡之际,我等君臣应同心谋国,群策群力,如此方能谋划出稳妥的对策与方略。”说完悠悠巡视一圈,“诸位不要有任何顾忌,那位先说都行。”

场中又一阵沉默。在此之前,这些大臣们也都风闻了六国会盟的种种消息,其中不乏六国密探有意透漏给他们的各色流言。

今日国君郑重提出且要征询存亡大计,大臣们顿时感到了强大压力,打吧打不过,逃吧逃不脱,投降吧不可能,一定要拿出一个能够不打不逃不投降的对策,方能消解这场危机。

可是,危机迫在眉睫,仓促间如何思谋得周全?一时间竟是谁也没有话讲。

上大夫甘龙博学多识且长期主持国政,为在座资深老臣,眼见众皆默然,他沉吟思忖了一番,谨慎开口,“老臣以为,六国会盟,吞灭诸侯,瓜分秦国,此举不合于礼,亦不合于道。我秦国本是平王东迁的开国诸侯,对王室居功至伟。秦国有难,天子不会坐视不理。老臣以为当上书洛阳周王,以天子名义下诏,驳斥六国会盟谬误,真相自会大白于天下。与此同时,我秦国以王室名义联合若干中小诸侯,组成一支数十万之大军抗衡六国兵马。若能如此,则危难可解,国家幸甚。”

甘龙字斟句酌,一番话很是持重谨慎,绝不是明确决断据理力争,而只是以“老臣以为如何如何”的商榷口气说话。然则这恰恰是他的身份、权力与资望形成的一种矜持,绝不意味着他暧昧含糊。

景监对国中权臣的习惯、风格与错综微妙的关系一概不清楚,认为自己只要把自己想好的说完便不负国君所托,谁的脸色也不看。

此刻他听完甘龙的对策,不禁噗的笑了出来,却又使劲儿憋住。见无人说话,他咳嗽一声正容发问:“上大夫对策,太过迂阔。周王室衰落到一片孤城,自身尚且难保,六国谁会认这个天子?且不说周王不敢发,即或发了,一片诏告有甚用处?至于以王室名义联合中小诸侯,更是无法行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