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仙侠玄幻 > 明末边军一小兵 > 第207章 攘外与安内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207章 攘外与安内

作者:老白牛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5 11:28:33 来源:蚂蚁文学

王斗到达昌平时,赐尚方宝剑,总督天下勤王兵马,兵部尚书,暂代宣大总督卢象升正在城内的谯楼眺望。

这谯楼是永安城最高点,没有铜壶滴漏,又没有城中各处的制记点,平日即可按时辰击鼓为民众报时,战时又可登高指挥调动城内城外的军队。所以卢象升到达昌平后,便将自己的总督行辕设在谯楼内。

看着四野密布的援兵营帐,卢象升心下踌躇满志,这几日来,到达昌平的室府馈,大同馈,山西镇,还有关宁各馈的援兵不7-五万人,加上京师三大营也有数万可战之兵,如果朝廷真的有决心,就算清兵势大,也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不过他心中总有一股莫名的忧虑,他初到昌平时,便听到阁臣杨嗣昌与总监高起潜主张与清兵议和,此事京师内外传得沸沸扬扬,满京城的人都在议论此事,更让卢象升担忧的是,听闻圣上也颇为意动。

对于高起潜,崇祯皇帝只是作为一个忠顺的奴才使用,但对杨嗣昌,则认为是自己的股肽之臣,深具谋国之能,当年他接见杨嗣昌后,一番问答下,出“恨用卿晚”的感慨,当时就任命杨嗣昌为兵部尚书,全权主掌对农民军的围剿之事。

对皇帝的信任厚爱,杨嗣昌也是感激涕零,尽心戮力,制定了

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计划,颇有成效。如果不是此次清兵入冠

可能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人早被剿灭,可以说几次清兵入寇,救了李自成等人的性命。

围剿农民军之事颇见成效,崇祯帝对杨因昌更是器重,所提议案,无不许可。今年六月,杨闷昌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于机务,仍掌兵部事,成为明末权倾一时的宰相式人物。他的武陵老家,己称他为“杨阁老”、“杨相”等,可见杨嗣昌的权雄势大。

今年清兵又大举南侵,京师震动,杨嗣昌力主议和,反对与清兵决战。他认为,眼下大明能战官兵就是这一些,如果孤注一掷,一旦败亡,后果不堪设想。他又言:“攘外必先安内,自古未有内乱不止而能对外取胜者。”

他认为清兵虽然几次入寇,但心腹大患还是那些农民军。剿灭农民军后,无由顾之忧,国家就可以整军备武,讨伐清兵,以雪多年之耻,永绝边患。今日的忍辱负重,是为他年的报仇雪恨。

对杨嗣昌的话,崇祯皇帝也颇为心动,大明多年用兵,折损极大,如果与清兵决战,一旦败亡,他的几万能战之兵尽数陨落,可想就没有能力再次馈压那些农民军。不过大明几百年从无和议之事,让清兵这样大摇大摆在国境内肆虐,他也是极不甘心。所以这些天他心情极为矛盾,难下决心。

对卢象升来说,他是坚决的主战派,听了朝野中和议的流言后,他极为愤怒,十月初他到昌平后,崇祯皇帝召他觐见,卢象升慷慨陈词,认为东奴大兵压境,只能言战,岂可言和?他愿领军与清人作战,以死报国。

听了卢象升的话后,崇祯皇帝颇为感动,在卢象升回到昌平的第二天,就派人送来三万两白银犒军,其中还有十万两是赏赐他个人的。同时还赐他御马一百匹,太仆马一千匹,铁鞭五百只。

对皇帝的赏赐,卢象升又是振奋,又是感激,每次接到赏赐立刻拜表谢恩,同时心下暗暗惭愧,认为自己张扬君父不是,有违人臣之礼。他将皇帝赏给自己的银子尽数分给将士,只留下一两多让银匠打了个银杯,留作纪念。看来圣上主战之心坚决,卢象升振奋的同时,更是决心以死报国。

不过他总有忧虑,有杨嗣昌与高起潜在侧蛊惑,怕皇上的态度又会改变。前几日他在安定门与杨嗣昌、高起潜二人商议军务,二人那种不阴不阳的j$态,更增加他内心的忧虑感觉。

此时卢象升在谯楼二层往城的西方眺望,在楼层的房槠下,有着一块“华夷雄关”的匾额。

谯楼内人来人往,都没有影响到卢象升内心的沉思,他在酝酿一个大胆的计划,便是在几日后将入援官兵分成四路,趁月夜进袭敌营,将清兵杀个落花流水。不这个计划需要总监高起潜的配合同意,他会赞同自己的计划吗?

正在卢象升沉思时,忽然看到西面一只人马滚滚而来,虽然远远的看不清那只人马的军士旗号,但也可以感觉到一股逼人的威势。没有听到哨马的警报,又从居庸关方向赶来的旱队,肯定是哪一只入卫的援军了,只是这只人马,是哪一部的援军?

卢象升脑海中闪过一个人的身影,更是站在窗前凝神观看,很快的,那只人马离城不远,他们停了下来,开始在城外整队。片刻之间,他们便整队完毕,在城外列成几个整整齐齐的方阵,纹丝不动。

卢象升看了好一会儿,他们还是一动不动,几个阵列还是整整齐齐,这种军容威势,可说是大明一等一的强军,虽然现在还看不清他们旗号样子,但卢象升内心己是非常高兴,又来一只强军,大大增加自己的胜算。他正要遣人去问城下是哪只军队来临,一个亲卫己是上楼禀报:“启禀督臣,冬府镇保安游击王斗奉命来援,己到永安城外,听候督臣吩咐指令。”卢象升大喜,果然是王斗,他道:“快召王将军前来面见本督。

每一只勤王来临的兵马,卢象升都要亲自召见,勉励慰问,更不要说王斗他一向器重,他吩咐自己的亲将陈安前往宣召。

很快的,那边几骑人马便从西门进来,不久,踩踏楼梯的沉重脚步声响。接眷,高大魁伟,身披银白铁甲,身系鲜红披风大氅的王斗大步上来。

他大步走到卢象升面前-,一撩身后猩红的斗篷,单膝下跪,双手抱拳,高声叫道:“末将宣府镇保安州游击将军王斗,见过督臣卢大人,恕末将甲胄在身,不能全礼。”

卢象升满面笑容地扶起王斗,道:“王斗你来了就好,一路可是顺利?”王斗高声道:“有劳督臣垂询,末将一路前来顺利。

末将领援军三千五百员,全员到达,无一掉队缺员。

卢象升惊叹道:“好啊。”

象王斗这种克期援兵,接到调兵火牌后,将官惟恐误了限期,受军法严处,所以大多一路狂奔,很少顾及行伍如何。出兵三千人,跑了一天后,人马疲倦,己是少了一半的人,再跑一天,又少一半人。按时期赶到后,所到人马,不过几百人,多为部将家丁。

余者的人马,多半好多天后,才会陆续赶到,往往出兵三千人,最终集合的只有两千多人,余者不知去向。象王斗这样克期全员到达的真是太少太少了。

大战来临,为了避免动摇军心,统领将官多半对这种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卢象升念于军中恶疾,也不好随便处置那些将官,只要管兵主将到达,余者军士,在几日后到达便可。

正因为如此,更突出王斗克期全员到达的可贵,卢象升看着王斗,对他更是欣赏,又好好慰勉一番。

谯楼上官员不少,看督臣对这位叫王斗的年轻游击将军如此抬爱,各人都是相互交换着诧异的眼神,对王斗仔细看了又看。王斗与卢象升应答一番,问道:“督臣,末将在哪扎营?”

王斗到了永安城外,看周边适合扎营的地方尽数堆满人,城内更不用谈了,故而有此一问。

卢象升道:“你是宣馈援兵,便由宣镇总兵杨国柱主理,我让陈安随你前往。”

卢象升的姿态,可说对王斗宠幸无比,拜别卢象升出来,来到城外,王斗军中列成的几个方阵,仍是整整齐齐。直到现在,所有军士仍动也不动,任凭寒风吹拂。

离王斗军阵不远处就有几个军营,看到王斗大军阵容军纪,很多军将都是骇然,隔着营房对军阵指指点点。而这种军容威势,代表王斗麾下的力量,落在有心人眼中,这个军队的统领便是个值得结交的人物。王斗才到昌平不久,他的名字,生平事迹,己经有多人询问探听。

王斗军队的军容军纪,也让陈安赞叹不己,陈安管着卢象升的督标营,个人武力装备,虽然强于王斗的军队,但这种阵容军纪,陈安却是自愧不如。

他叹道:“昔年戚爷爷调任!$馈,感于边年军法不堪,调浙兵三千至。于值大雨,三千浙兵陈于郊外,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始知军令。王兄弟有当年威爷爷的风范啊。”

陈安的夸奖太厚了,王斗道:“陈将军过誉了,末将又岂敢与戚爷爷相提并论。”

宣府馈援兵扎营范围是在昌平城东面一带,那东门外有一个松园,里面种的都是松桧,无一杂树,方圆达十里多。由于大明两百多年一直禁止狂采该地,所以树林极为茂盛,为当时的燕平八景之一。

王斗领军一路过去,他这只兵马,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王斗也仔细观察各馈援兵扎营情况。他观兵书,明末营兵大多没有序列,各自为阵不说,扎营也是如此。每到一地,各将便各抒便地,各自为家,无左右前后营阵之分,难以分辨某营不说,经常有见对面友军危急而不救,甚至陷主将于危亡不顾者。

看了城外的营盘,除了宣大三镇的军队略好外,果然各军扎营颇为松散,哪一馈哪一只的军队难以分辨,主将的营帐在哪,更是摸不清头脑。

好在有陈安领路,他总算找到了宣府镇援兵的营盘处。便是离东门数里,当地一个叫昌金村的地方,离松固不远,旁边还有河流与小潮,果然是扎营的好地方。

到了大营外,王斗便看到内中旌旗如云,军营外是密密麻麻的木栅,高大的辕门与望楼,渲染着一股军戈铁马的气势。

在王斗通报不久,就见一大帮顶盔披甲的将官迎了出来,为一中年将官身材魁梧,满脸风霜,身上披了一副厚实的铁甲,背后鲜红的披风大氅,竟是宣府馈总兵官杨国柱。

老白牛:到了傍晚,总算可以上网了,太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