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迷失在一六二九 > 四六五 一六三三年的春天

迷失在一六二九 四六五 一六三三年的春天

作者:陆双鹤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1:42: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时间渐渐进入到公元一六三三年的三月中旬当然是按公历算,按农历的话现在还是大明崇祯五年的一月底。北方冰天雪地的气候并没有散去。而海南岛上本就是没才冬季的。这段日子的天气更是愈发晴好。

明末的气候按照某些历史学家的说法属于什么小冰河时期,总体是偏冷偏干燥的,在大陆上体现为干旱少雨”灾害增加,而对于海南来说却正好减弱了雷暴和台风的影响―― 迄今为止在海南岛上只闹过几次台风,都没有酿成什么大灾害。

当然这也与琼澄临三地是面朝大陆方向有关,如果是直接朝着外海的乐会陵水万州等县,风灾就要严重的多。叶孟言在被调回海南岛之后曾经重提他想要去三亚家乡发展的旧计划。委员会也给安排了一些人让他带队去那边勘探过,结果很不幸遇上了一次强台风,船只受损困在荒滩上足足一个星期才逃回来,从此之后闭口不提外出。不过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干燥气候对海岛很有利,降水虽然有所减少却不至于影响到农业,反而使得南方地区比较头痛的洪涝灾害发生几率大大降低。即使对于明朝时代那完全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方法产生一些影响,但农业组这边在采取了一些现代化的引流和灌溉措施之后,则是绝对不会缺水的。

从大陆上招募来的移民们也开始了他们在新土地上的第一次春耕,短毛的官府派出了许多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指导,这种做法在起初时还引起不少人的反感许多老庄稼把式觉得自己种了一辈子地,还需要你们来教?况且短毛派过来的技术员要不是些十五六岁小年轻,嘴上毛都没长齐呢;要不就是白发苍苍老头儿:有些甚至还是女人一没办法,农业组基本上就是一老弱病残集中营,各部门在外面招募人手时说得都很好听:除本人外,还负责安置家属。保证不会有后顾之忧……结果把身强力壮的劳动力都骗去当工人了。剩下的家眷全部丢给农业组安置。吴南海这人向来比较好说话,也就一一收下来,不过每到农忙时还会要求各部门抽调人力协助,或者干脆放几天农忙假,让那些壮劳力们回家干活在这方面各方还是有默契的。

于走到如今农业组能派出来的技术人员也就是一窝子老弱病残了,让那些身强体壮的山东汉子们看得很不服气、能够从兵荒马乱中生存下来,并且抵达南方的移民大都是意志坚定之辈,要他们听从这么一群人的教导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而且那些人一步一步规定得非索死:包括最开始如何耕地翻土。如何放水垫肥,在再地中每隔多远就要求开一条引水槽”乃至于最后播种插秧的手法间距……都规定得非常细致繁琐。让那些习惯了粗放式种植的明朝农民很不适应,有些急躁的甚至同技术员们争执起来,但对方在前来之时显然也得到过嘱咐。对于那些不愿接受指导的也不强求。在留下种子之后便告辞离去。

一在这一季庄稼收获之后,那些拒绝接受指导的农户都被自家老婆老娘之类骂了个贼死。原因很简单:采用了短毛种植方法的农田和他们传统习惯的收成相差极大。有些甚至相差一倍之多。这让那些不肯学习种植技术的农户们个今后悔不迭”打那以后再也不敢违逆“技术员”们的教导了。不过即使少了一半。他们的收成依旧比起原先在大陆上时要多得多,按大明的习惯性划,分:每亩收成一石左右的为下等田,五石左右为中等田。能达到十石的则为上等田这个只有在江南湖广等水源充沛的地方,还要是最好的水浇地,精心伺弄才能做到。但在短毛这边,第一年开出来的半熟地。即使没怎么照顾的。随随便便都是在十多石以上,那些按照短毛要求种植的土地”有些竟然超过了二十石大关这还仅仅是一季啊!海南这边稻谷成熟快,每年至少可以种两季,若是勤快点多上些水肥,估计三季都行。

那些庄稼汉子很快便发现了如此高产的奥秘之所在短毛所给的种子非常厉害,简直就是跟传说中神仙造物一般。很多人自然想把收获物中颗粒最饱满的稻谷留下来作种”以求年年能获得这样好的收兑可短毛的技术员却告诉他们这么干没用。那些种子必须是用短毛老爷们亲自培育出来的才行。自家田里种出来的最多用一次就不行了。有人信有人不信,反正种了一两季以后自然见到分晓即使精心挑选的最饱满颗粒,只要不是短毛技术员给的粮种,种下去出苗就稀稀拉拉的。白白耽搁了那些心存侥幸者一季农时。

直到好几年以后他们才渐渐理解“杂交稻种会退化”这个概念。同时也明白过来为啥这么好的庄稼长在路边,却从不见才人来偷种子了一若是在大陆上估计早被周围农民同行偷光光了。他们还没处抱怨去一人家技术员提醒过一两次对于不肯听的人也不强求,无非这一季没收成或者收成少些罢了。短毛老爷们对少收点粮食毫不在乎反而认为可以养养土地,保证下一季更高产。饿是肯定饿不死的没口粮了可以再从短毛那里借。反正他们最初吃的口粮,住的房子,下的种子等等都是靠短毛借款支撑。

账本上再多写一笔也没什么。

所有在这里安家的山东移民开局时每家每户都欠了短毛官府一笔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债务。他们本来以为即使这边官府说好不收利息,要还清这笔欠款少说也要十年。但不久之后便发现只要你老实点肯听技术员们指教,种出来的粮食保证自家吃饱很容易,在农作之余要还清欠债其实也很容易……

大多数农户只要一季的收获就足够养活自家一年了,空余时间如果肯听从那些技术员要求种一些诸如甘蔗。棉huā以及蔬菜等作物。拿去卖钱赚的反比粮食更多些。如果不想再种地也没关系,抽出时间去短毛的工厂,矿山,船场,盐池等地方打打零工,发下来工资都是白huāhuā的银饼子,还能学到一两门技术,连婆娘也可以去,总之赚钱的门路非常多。

有些勤快肯干又听话的农户在第二年就还清了所有借款,而动作慢一点,或是开头没听好话走了弯路的则通常需要三年左右,至于到四五年上还没还清欠债的则普遍被认为是懒人癞子一流,在村里要受到歧视了。

那些有了余钱的农民很快便开始huā钱购买属于自家的新土地:兴建比简易木头房子更牢靠舒适的砖瓦大屋。以及利用学来的手艺搞些小作坊之类……村子里的贫富分化渐渐开始显现出来。

但至少在最近的几十年内。这种贫富分化还不至于达到很剧烈的地步。因为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家庭成员进行劳动致富,而不象在大陆上可以很容易找到空闲的劳动力来帮忙干活儿他们在岛上可以很容易买到大片富余的土地:从短毛那里租点简单的纺纱或织布机器。兴建个小作坊也不难;可唯独很难雇到人手来帮忙一同样是受雇佣。人家当然是直接给短毛官府干活比较划算点。以琼海军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水平,岛上能跟他们竞争的实在很少。

没有雇佣人员可供录削。光靠家庭本身劳动力,即使能赚得多些也有限。也许过个十几二十年。等到这些家庭的下一代都长大了,那些生孩子比较多的人家可能会占有一定优势~但那时对于社会控制极有经验的短毛也早就制定出更进一步的策略来抑制贫富分化了。事实上这种策略在当前就有端倪口他们的分田分地优惠政策大都是针对小家庭的。大家族在短毛的统治下很难生存下去,或者说:硬要保持大家族模式的话,就享受不到各种政策优惠,会很吃亏。

“…………当然,无论如何,这些移民家庭在来到海南岛之后便立刻解决了温饱,通过努力在几年之内奔小康的道路也非常平坦琼海军当初在山东招募人手时许诺的种种好处一点没打折扣的全部实现了,而且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出了这些移民最好的想象。

大明王朝之后也陆续派遣了不少官员前来察看毕竟这是他们第一次半公开的允许治下子民向海外迁移,如果安置得不好,当初同意的人必然会引来诸多攻汗。但那怕是再怎么挑剔,再怎么别有用心之辈,从来也没能把这方面的内容作为武器攻击琼海军……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在这公元一六三三年初,阳春三月的时候,各个移民村里的面貌还很统一:大家都住着短毛提供材料并帮忙快速搭建起来的简易木头房子。使用着公用厨房和卫浴厕房各家各户饭碗里的内容都差不多,而在他们心目中。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也都差不多。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